水盡頭

水盡頭,在北京西郊臥佛寺西北二里多的櫻桃溝,溝水是天然泉水,所以又叫櫻桃泉。

作品原文

水盡頭(1)

觀音石閣而西,皆溪,溪皆泉之委(2);皆石,石皆壁之餘(3)。其南岸,皆竹,竹皆溪周而石倚之(4)。燕故難竹(5),至此,林林畝畝(6)。竹,丈始枝(7);筍,丈猶籜(8);竹粉生於節,筍梢出於林,根鞭出於籬(9),孫大於母(10)。

過隆教寺而又西,聞泉聲。泉流長而聲短焉,下流平也。花者,渠泉而役乎花(11);竹者,渠泉而役乎竹;不暇聲也。花竹未役(12),泉猶石泉矣。石罅亂流(13),眾聲澌澌(14),人踏石過,水珠漸衣(15)。小魚折折石縫間(16),聞跫音則伏(17),於苴於沙(18)。

雜花水藻,山僧園叟不能名之(19)。草至不可族(20),客乃斗以花(21),采采百步耳(22),互出(23),半不同者(24)。然春之花尚不敵其秋之柿葉(25)。葉紫紫,實丹丹(26),風日流美(27),曉樹滿星(28),夕野皆火:香山曰杏(29),仰山曰梨,壽安山曰柿也。

西上圓通寺,望太和庵前,山中人指指水盡頭兒(30),泉所源也。至則磊磊中兩石角如坎(31),泉蓋從中出。鳥樹聲壯,泉唶唶不可驟聞(32)。坐久,始別(33),曰:“彼鳥聲,彼樹聲,此泉聲也。”

又西上廣泉廢寺,北半里,五華寺。然而游者瞻臥佛輒返(34),曰:“臥佛無泉(35)。”

作品注釋

(1)水盡頭:在北京西郊臥佛寺西北二里多的櫻桃溝,溝水是天然泉水,所以又叫櫻桃泉。

(2)委:水的下流。

(3)壁:陡峭的山岩。余:山岩多出來的。

(4)“竹皆”句:意謂竹子長在溪水周圍的石頭旁邊。“周”,環繞。“倚”,靠。

(5)燕(yān)故難竹:謂北京過去很少見到竹子。“燕”,北京古屬燕國,故稱。

(6)林林畝畝:成林成畝,形容竹子多。

(7)丈始枝:長到一丈高才分枝杈。

(8)丈猶籜(tuò):意謂竹筍長到一丈高,筍殼還沒有脫落。“籜”,筍殼,此用作動詞。

(9)鞭:竹子根部長出的嫩芽,即筍。春筍向上長,夏筍向旁邊長,所以說“出於籬”,長到籬笆外面去了。

(10)孫大於母:意謂竹的生長是子孫都比母體大。“孫”,孫竹,竹鞭末端生出的小竹。

(11)“花者”五句:意謂花要水渠引泉水來為花服務,竹要水渠引泉水來為竹服務,泉水就忙得來不及發出聲響了。這是說明泉水下流平緩聲短的原因。“渠泉”,用水渠引泉水。“役乎”,服役於。

(12)“花竹”二句:意謂泉水在未為花、竹服役時,它仍不過是岩石和泉水了。言外即謂泉水灌溉滋養花、竹,同時也點綴了自己。

(13)罅(xià下):裂縫。

(14)澌(sī)澌:形容水聲。

(15)漸(jiān):沾濕。

(16)折(tí)折:安靜從容。

(17)跫(qióng):腳步聲。

(18)於苴(chá)於沙:有的小魚鑽到浮草里,有的鑽到泥沙里。“苴”,水中浮草。

(19)園叟(sǒu):謂經營園藝的老人。名:叫出名稱。

(20)族:用作動詞,分別種類。

(21)“客乃”句:遊客就採集各種花來作競賽遊戲。

(22)“采采”句:謂遊客採花,不過百步距離。“采采”,不斷採集。

(23)互出:遊客把各自采的花拿出來。

(24)半不同者:彼此采的花中有一半互不相同。

(25)不敵:不如,比不上。

(26)實:果實。丹丹:紅紅的。

(27)風日流美:風和日麗之時。

(28)“曉樹”二句:意謂清早每棵樹上都像是布滿了星星,到傍晚則像漫山燃起野火。

(29)“香山”三句:承上五句,意謂能造成上述迷人景色的果樹,在香山是杏,在仰山是梨,在壽安山就是柿子。“香山”,今北京市西郊香山。“仰山”,碧雲寺以東、臥佛寺以西的一段山。“壽安山”,在臥佛寺北邊,即櫻桃溝所在。

(30)指指:用手指一一指點著。

(31)磊磊:石頭眾多。坎(kǎn):坑。

(32)“泉唶(jí)唶”句:意謂泉水聲不能馬上聽見。“唶唶”,小鳥叫聲,比喻泉聲較小。

(33)別:分辨出來。

(34)瞻:瞻仰。輒(zhé):就。

(35)臥佛無泉:臥佛寺並無泉水。

作品賞析

該篇錄自作者與於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它描述明代北京西郊櫻桃溝一帶景物。它的結構是通過沿櫻桃溝上溯泉水盡頭的遊程,抓住沿溝風光景物的特徵,加以機智議論,生髮新鮮情趣,引人入勝。作者不但善於抓住特徵,而且精於謀篇。實際上,這篇記游的中心主題是議論臥佛寺有無泉水,而論證的方法是通過記游加以歸納,最後證明臥佛寺不是無泉,而是有很優美的泉水,就是櫻桃溝流水。所以它一開頭就點出“溪皆泉之委”,但它被引人注目的“林林畝畝”的竹子遮掩了。然後寫“泉流長而聲短”,水流平緩,灌溉了花竹,活潑了小魚,而泉水卻被忽視了。接著,寫沿溝山野花木的美景妙趣,令人興致勃發。然後寫泉水盡頭,泉源所在,不過是亂石中的小窟窿,而滿耳只聽見鳥聲和樹聲。如果不是有心人,那就聽不見那淹沒於鳥樹聲中的泉聲了。至此,找到泉源,證明有泉,也說明了一般遊人誤以為無泉的原因。所以最後點明主題,指出所謂“臥佛無泉”是錯誤的。它作為一篇遊記,構思很有特色,一方面通過探游和議論,引導人們要通過實踐以探索究竟,不要淺嘗輒止;另一方面又在議論中對櫻桃溝的風光景物作了重點突出的描述,顯出這沿溝山野花竹草木構成的美景妙趣。所以,既有山水情趣,又有格物理趣,獨具風味。

當年,這裡曾稱作鹿岩精舍、白鹿岩洞,是幽靜的所在。幾百年過去了,圓通寺、太和庵已經圮毀,明代鹹化年間(1465—1487)敕令重修的隆教寺碑猶存。它和活水源向人們指證歷史。如今人們珍視純淨無染的泉水,遠近人等攜瓶提罐前來汲水。活水源在景觀之外,又增添了一種作用,帶給人們健康。

作者簡介

劉侗(約1593—約1636),字同人,號格庵,麻城(今湖北省麻城)人。1634年(崇禎七年)考取進士,任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知縣,卒於赴任途中。

他是“竟陵派”的重要作家。著有《龍井崖詩》、《雉草》。另有與於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於奕正負責尋找資料,劉侗負責寫作成文,全書八卷,主要記載北京城郊的名勝古蹟、景物風土、人物故事。這部書在文字上體現了“竟陵派”的幽深孤峭的特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