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安山

壽安山

位於安陽西郊,曾名鳳凰崗,由於明成祖朱棣將其兒子趙惠王在此建祠,名曰“壽安山堂”。所以後人稱其為壽安山。

安陽西郊有個豐安村,與日前我介紹過的那個柴庫村正好隔河相望,豐安古橋(現已不在)把洹河兩岸這一帶的百姓連線了起來。如今改道後的107國道從村東邊過境,南北來往更方便了。在這個看似不起眼的豐安村,同樣也有一些歷史掌故,值得回味。
先說這豐安村,它位於洹河北畔,太行山的余脈鳳凰崗(也叫壽安山)下。在這個村的東南地,有一片建築群叫壽安山堂。現有“前大殿”、“後大殿”、“長老殿”、“關聖殿”四大殿,《豐安橋記》、《重修豐安觀音堂記》、《皇明聖諭》、《重修壽安堂記》、《重修壽安橋紀念碑》五塊舊刻石碑和一口清代古井。公元1404年明成祖朱棣封其三子朱高燧為趙王(也稱趙簡王),就藩於彰德(現安陽),趙王死後葬於豐安西北的鳳凰崗上,他的兒子趙惠王在豐安的東南地為趙簡王建祠,名曰“壽安山堂”。
朱棣為什麼要把朱高燧封於彰德呢?這要同明朝的藩王制說起。朱元璋建立明朝時,為鞏固其統治,將其24個皇子封了親王,一個從孫子封了郡王,每人一塊地方,並世襲,雖起到了一定效果,但也為此後的諸王爭帝留下了隱患。朱元璋在世時先立其長子朱標為太子,但太子病死,又立朱標之嫡子為皇太孫。朱元璋死後,皇太孫繼位是為明惠帝。明惠帝在位四年,被他的叔叔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發兵惡戰了四年,並取而代之,奪得帝位,稱明成祖,並遷都北京。明成祖(即永樂皇帝)有三個兒子,長子朱高熾,二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朱高煦多有戰功甚得明成祖喜愛,並欲廢長立幼,立其為太子,因王公大臣多數反對而未遂。公元1404年三人分別被明成祖冊封為太子、漢王和趙王。朱高煦、朱高燧試圖陷害或謀害太子,均遭失敗。不過太子還是念手足之情的,分別為兩個弟弟求情,才免了他們一死。從這點可以看出,朱高熾為“仁”的品質。朱高熾於公元1425年繼位,為明仁宗,是個親民的皇帝,可惜身體不好,幹了不到一年就病死了。其子繼位為明宣宗。漢王始終不甘心,明宣宗繼位不到一年,他就造反,宣宗親征,漢王及其諸子均死,漢王這一支就這樣斷了。趙簡王在位共28年,漢王造反時,他也想呼應一下。宣宗平亂回京時,有人進言順帶討伐就藩彰德府的趙簡王,以免生後患。但趙簡王幸有賢臣勸阻,替他截殺了漢王與其聯絡過的信使,滅了謀反證據,加上明宣宗的賢明和仁厚,趙簡王才免得一死。明宣宗只是將大臣告趙簡王的摺子轉給其看,趙簡王這才安分下來,再也沒敢鬧事,他的這一支因此才香火不斷。目前,安陽還有不少趙簡王的後裔在此繁衍生息。
趙簡王當年的王府現在還有,叫高閣寺。路過文峰中路南段時就可以看到,是一座高台閣樓式建築,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宋朝韓質贇治相州時,曾作過州廨。宋仁宗至和年間,韓琦治相州時,進行擴建,易作亭堂園池,規模頗為壯觀。明初為彰德府署。洪熙元年(1425年) ,趙簡王將府署改為趙王府。現存高閣寺,為明成化六年(1470年)重建,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清代曾經修繕,1982年當地政府又進行了大的整修。
柴庫與豐安村之間的洹河上,原有一橋貫通南北兩岸。由於水患,橋被沖壞,數年未修。明朝萬曆年間,有個叫趙藩的,出錢並組織民眾修了豐安橋,寬可過車,民眾立《豐安橋記》碑將這件好事記了下來。後來1929年又重修豐安橋,又有人立了《重修壽安橋紀念碑》予以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