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牌

水滸牌

據稱水滸牌起源於宋江的故鄉-山東鄆城縣水堡村。該地傳說元代時,當地水堡村齊姓、付姓、杜姓三家,將該些人物印於葉子戲以遊戲紀念宋江等英雄。另種說法是水滸牌起源於江蘇崑山[2]。明朝初葉,陸容《菽園雜記》紀錄崑山的水滸牌,花色有“錢、百、萬、萬貫”這四門,前三門的序數牌為一到九;後一門改以十為區隔,為二十到一百,還有兩張牌叫千萬貫、及萬萬貫。總共三十八種牌、三十八張。除錢、百這兩門牌沒畫人物,其他兩門牌二十張牌皆印有《宣和遺事》的宋江與部分三十六天罡,人名與後來《水滸傳》一百零八將些有出入,分別是宋江、武松、阮小五、阮小七、史進、孫立、呼延灼、魯智深、楊雄、楊志、張橫、雷橫、索超、秦明、李俊、李逵、柴進、關勝、花榮、燕青這二十位。

簡介

水滸牌,或稱水滸紙牌、水滸葉子,是遊戲牌上印有《水滸傳》人物的葉子戲。

歷史

古代

古人對於紙牌為何印有水滸角色的解釋並不同,陸容、張怡認為比喻賭博心態就若盜賊;李式玉推測暗喻要大富一定要伺機取詐;戴名世附會為明末民變的預兆。

元末明初,各種水滸故事被藝人加工演說,對水滸牌的流行更推波助瀾的作用 。還有人認為水滸牌就是牌戲的鼻祖,而忽略了宣和牌[8]。明清兩朝,流行有種水滸牌是四十張牌,稱為馬吊。

《鄆城縣誌》記載,清末時水堡村有紙牌作坊一百多家,為最鼎盛時期,每天水滸牌的產量可達一萬副,遠近客商如水如潮。清代與民國時期,政府打擊水堡村製作紙牌,沒收工具並進行罰金。

另一種在酒令遊戲用的酒牌也畫有水滸人物,但不屬於葉子戲。天啟五年(1625年),明末畫家陳洪綬根據宋代畫家李嵩的《宋江三十六人像》,用四個月繪出四十位《水滸傳》人物,稱為水滸葉子,以供窮困的友人周孔嘉彌補家用。

現代

現在的鄆城,將水滸牌俗稱為“老媽媽牌”、“婆婆牌”、“小牌”,張數、花色數已同碰和牌,有一百二十張,三門花色分別為“萬、餅、條”,有些一百零八將人物都畫齊。

1953年,縣區政府對水堡村採取一次較大打擊行為,沒收全部工具、原料、成品及半成品,把重點戶判刑,其它採取罰款處理,從此水堡村的紙牌製作冷落。事過不久,水堡村又有四五戶偷印紙牌。改革開放後,水堡村委會在鄉政府的領導下專門組建宋江故里研究組,對原始水滸紙牌研究、挖掘、調查、走訪,還原數百年來被廢去的原始紙牌面版,重新出現在廣大民眾面前。

其他中國各地各類的水滸牌,在美術、張數、玩法等各有差異,有些的水滸牌只在萬字門有水滸人物,如曹州紙牌,有些其他花色僅標上人名。少數張數依舊是三十多張,如山東東平的說唱水滸葉子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