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層名稱:水月寺群
地層名稱(英文): Shuiyuesi Gr
階代碼: Pt1sy
地區代碼: 21,33
命名:
湖北省地礦局鄂西地質大隊1987年創名,李福喜、聶學武(1987)首次發表。命名剖面位於湖北興山縣水月寺北東約12.5km(黃涼河組)和水月寺東約14km周家河(周家河組)。
沿革:
1960年,北京地質學院區調隊將黃陵斷隆核部變質雜岩命名為崆嶺群,時代歸屬前震旦紀。1975年,湖北省地質局第七地質大隊將黃陵斷隆北部的變質地層與黃陵斷隆南部的崆嶺群對比,仍稱“崆嶺群” ,並劃分為三組七段:下岩組(二段)、中岩組(三段)、上岩組(二段),時代歸屬三元古代。鄂西地質大隊(1987)的1: 5萬興山東幅、水月寺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將該區變質岩系自下而上新建為:①東沖河組,時代歸屬新太古代;②水月寺群,自下而上分為黃涼河組和周家河組,時代歸屬古元古代;③西叉河組,時代歸屬中元古代長城紀。
特徵:
分布於興山縣東的王家台—二郎廟—黃涼河、大埡—彭家河,土耳坪—秦家坪—巴山—坦蕩河—西叉河一帶。自下而上為:1. 黃涼河組 自下而上分為三段:一段為含石墨富鋁片麻岩—大理岩段,以富含高鋁礦物(夕線石、十字石、紅柱石)的石榴石墨雲斜長片麻岩為主,夾金雲鎂橄欖白雲石大理岩、透閃白雲石大理岩、鈣矽酸鹽岩、石墨黑雲片岩,含透閃電氣斜長片麻岩、石榴夕線石英岩,底部有時夾少量石英岩;二段為片岩夾片麻岩段,由含石墨(夕線石、石榴石、十字石、電氣石)黑雲斜長片麻岩和片岩互層組成;三段上部為含石榴斜長角閃岩、磁鐵石榴角閃石岩夾石墨石榴黑雲斜長片麻岩,局部夾夕線石榴片岩。下部為厚層狀斜長角閃岩,夾磁鐵角閃石英岩。厚度600—2320m。2. 周家河組 自下而上分為兩段:一段為片麻岩?泊罄硌葉危?主要由白雲石大理岩、鈣矽酸鹽岩和含石墨石榴黑雲斜長片麻岩、片岩互層組成,夾少量石榴夕線石英岩、石英岩及薄層斜長角閃岩,底部富含夕線石、十字石、剛玉,局部含藍晶石;二段為混合岩化黑雲斜長片麻岩、黑雲二長片麻岩夾斜長角閃岩,下部含少量石墨黑雲斜長片岩、含磁鐵石榴紫蘇麻粒岩、含石榴黑雲斜長紫蘇麻粒岩。厚度約1435m。該群遭受呂梁期區域變質作用和同構造期花崗質岩漿的混合岩化作用。變質程度主要為角閃岩相,局部達到麻粒岩相。發育條痕狀、條帶狀混合岩。褶皺變形強烈(李福喜等,1989)。原岩以雜砂岩為主,其次為泥質岩、碳酸鹽岩、基性火山岩,含少量鐵矽質岩。為古陸台較穩定的邊緣海盆地沉積組合。周家河組混合岩化黑雲斜長變粒岩的鋯石U-Pb年齡為2172Ma(李福喜等,1987),黑雲斜長變粒岩的鋯石U-Pb年齡為2332Ma(姜繼聖, 1986)。二郎廟黃涼河組7個變質岩樣品的Rb-Sr全岩等時線年齡為2010±114Ma(姜繼聖, 1986)。李福喜、聶學武(1987)推斷該群原岩形成年齡為2200—2300Ma。其與上覆中元古代神農架群為不整合接觸,與下伏新太古代東沖河組(岩組)為假整合接觸。
備考:
富公勤等(1993)將周家河組上段歸於新太古界。將黃涼河組和周家河組下段歸於古元古界,稱為黃良河群。
編撰者: 金文山、李福喜
作者1: 李福喜
年份1:1987
作者2:聶學武
年份2:1987
系名: 古元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