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在1850年代,現代水族箱的前身成為當時的一個新玩意。隨著發展出更複雜的水族系統如照明、過濾系統,水族魚變得更加健康。海洋生物館裡的水族箱可以非常巨大,以阿拉斯加州水族館為例,水族箱容量逹5,400立方米,飼養著約580個水生生物品種。
水族箱的種類有很多變化,由簡單的只飼養一條魚的小魚缸,到複雜得需要配備精密支持系統的生態仿真水族箱。水族箱一般分為淡水或鹹水、熱帶或低溫。這些是決定飼養哪類生物的條件。水族生物多數是於野外捕捉,但也有部分是可作人工繁殖,以供應水族貿易。
一些水族專家會盡力維持水族箱內的生態,並模擬所飼養生物的天然居住環境。水族箱的水質控制,包括了管理營養的流出及流入,更需要注意的是廢物管理。水族箱內的氮循環是指氮元素從食物中流入箱內,生物進食後將其轉化成有毒的氮廢物,再由箱內的益菌轉化成毒性較低的氮化合物。要維持一個良好的水族環境,還需要恰當的物種選擇、生物負荷管理及良好的設計。
歷史及發展
古時的水族箱
在人工環境飼養魚類已有很久歷史,古時的蘇美爾人將野外捕捉的魚飼養於池塘內供日後食用;於 中國,以 鯉魚配種出 錦鯉及 金魚相信始於超過2,000年前;於古埃及的圖畫中可見廟宇的長方型池塘飼養著俄克喜 林庫斯(Oxyrhynchus,古埃及的州,現為一考古遺址)一種神聖的魚。中國宋朝時,金魚被飼養於陶瓶里作觀賞用途。其它文化的歷史裡,亦有養魚作為實際或裝飾用途。自動水族箱
自動定時換水魚缸(水族箱)解決了換 水難、水渾雜不清、水中礦物質缺乏,魚兒不健康、不活躍、易生病、死亡等,養魚不能每天餵魚,以魚的互動少、缺少樂趣等,還解決了增氧泵、水泵帶來的噪音而煩惱,主人(年青人工作忙)出差或家中無人魚兒沒有人照看不能養等褚多問題。本產品利用力學原理進行做工,不用水泵和過濾棉進行過濾, 採取緩慢加水和快速排水的方法,每天換水1到2次,每次換去十分之一左右的水。每次換水都能自動排除魚糞便和雜質,能確保長年四季每天水質清澈一致,每天隨時都可以餵魚,再也不用為餵多了魚飼料水渾雜不清而煩惱,以魚的互動多了、你會發現魚和小貓小狗一樣是有靈性的能聽從人的指揮,樂趣無窮等。設有5個擋位,換水的時間設在4到58個小時之間,可以跟據魚缸的大小、養魚的多少、季節的變化等等自由調控,不用電,不消耗能源,節能環保 ,是當今國際技術最先進,並榮獲國家專利 。接上進水和出水,它就會自動進行定時、排水和加水的工作;做到了主人(年青人工作忙)出差或家中無人家裡的魚兒照養不誤,主人三個月不在家家中的魚完好無損。真正做到了解除勞力,方便和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全自動定時換水設施還可用於化工、工礦、水產養殖等領域。玻璃水族箱
將魚飼養於室內透明的缸內作觀賞用途這個概念,是近代衍生出來的。但難以準確定出其出現的時間。1665年, 日記作者佩皮斯(SamuelPepys)記述於倫敦看見「一件精巧的珍品,魚兒被飼養於一玻璃缸的水裡,牠們可以生存很長時間,牠們被細緻地標示著牠們是外來的」。佩皮斯所見的魚,很可能是蓋斑鬥魚,一種中國廣州常見飼養於花園的魚,當時由 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進行買賣。18世紀,瑞士博物學家特朗布雷(AbrahamTrembley)將發現於荷蘭一個花園河道里的水螅飼養在圓柱型的玻璃瓶內作研究。換而言之,將魚飼養於玻璃容器這個概念的出現,不遲於這段時期。大眾化
於1851年在英國舉行的萬國工業博覽會展示了一個裝飾華麗、以鑄鐵作框架的玻璃水族箱,水族飼養亦隨之首先於英國成為大眾的嗜好。有框架的水族箱設計,
是演變自華德箱(Wardiancase,即生物育養箱,於1830年代發展出來,供英國園藝學家於運送外國植物的長途船程中保護植物)。現代水族喜好者或許會感奇怪的是,19世紀的水族箱底部為金屬,可用火加熱箱內的水。德國與英國在這個嗜好上競爭,踏入20世紀,漢堡市成為歐洲入口新奇水族品種的港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幾乎所有家居都已經有電力供應,水族箱亦因此更廣泛地受歡迎。電力的改善使水族科技得以發展,使人工照明、通風、過濾、水溫加熱都成為可能。空中運輸的出現使更多遠方的外地品種能夠入口,亦使水族飼養更受歡迎。
現時,估計全球有大約6千萬水族喜好者。水族嗜好最強列的地區依次序為歐洲、亞洲及北美洲。在美國,大部分人(40%)同時打理2個或以上的水族箱。
功能及設計
相比室外池塘及古時玻璃瓶,現代的水族箱發現很多專門的系統。水族箱的體積可小至只飼養一條魚的小魚缸,至到模擬整個海洋生態的大型公眾水族箱。一個成功的水族箱,其內的水族生物應可長期存活,並儘量仿照該物種在野外的天然棲息環境。
淡水水族箱最為受歡迎,原因是打理容易而且較為便宜。但水族熱愛者亦成功地仿照海洋環境造出鹼水水族箱。
造型與材質
一般常見的水族箱,通常為多片玻璃或壓克力之類的透明材質,以矽膠黏合而成,依照造型的不同,可分為方缸、圓缸、一體成型缸(又稱為ㄇ缸)、海灣缸等等。
方缸是一般最常見的造型,由五片玻璃或壓克力黏合,四周圍都是直角。圓缸則通常為玻璃材質,做成圓球狀,上方有開口,由於造型不適合加掛過濾設備,一般僅用來飼養鬥魚或是孔雀魚等對溶氧、水質要求不高的魚類。一體成型缸在三面使用同一片玻璃彎折而成,在折角處較為美觀,但是靠近角落時水中物體會有失真情形。海灣缸的正面玻璃整個做成圓弧狀,對水中景物有放大效果,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失真問題。
水族箱的造型設計各有利弊,沒有一定的標準,一般而言飼養者均按照個人喜好加以選擇。
常見的水族箱材質有普通玻璃、強化玻璃、壓克力等等。大部分水族箱都以普通玻璃為材質,亦有以強化玻璃製造,但價格較高。壓克力材質能夠耐極大的水壓,一般用於大型水族箱或是海洋生物館中的觀景窗使用。
配備
典型水族箱的過濾系統:(1)抽水,(2)物理性過濾,(3)化學性過濾,(4)生物性過濾,(5)出水普遍的家居淡水缸配備一個過濾系統、照明系統、氣泵及加溫器。此外,許多海水缸(或部分大型淡水缸)會使用潛水泵促進缸內水流循環。
1、過濾系統
混合物理及生物過濾的系統現時非常普遍,可清除溶於水中的含氮廢物、磷酸鹽及其它微粒物質,避免這些物質積累對生物造成危害。過濾系統是家居水族中最複雜的機械組件,而且有不同的設計。大部分系統是利用馬達將箱內小部分的水抽到外部水道進行過濾,經過濾的水會返回箱內。蛋白質去除器則是只適用於海水缸的過濾裝置,用以去除水中的蛋白質及其它廢物。
過濾系統根據濾方式可分為:
a、物理過濾
物理過濾採用密度較高的濾材將水族箱中的排泄物或有毒物質以阻擋或吸附的方式排除,並將乾淨的水返回箱內。
b、生物過濾
生物過濾採用密度較低的濾材,藉以讓有益的微生物附著其中,並分解水中有害物質。
一般而言,沒有絕對的物理過濾系統,微生物會存在於水族箱及過濾器中。過濾系統一般多采先進行物理過濾,再進行生物過濾的方式來過濾水中有害物質。由於物理濾材會吸附有害物質,因此必須定時換洗;至於生物濾材則建議不需更換,就算要清洗時也只需要用水族箱內的水輕沖即可,否則將會傷害生物濾材上的微生物。
過濾系統根據過濾設備的設定地點來分類,大致上可分為下列幾種:
a、外部過濾
使用圓桶、外掛或上部過濾器,抽水馬達與濾材均設定於水族箱外部。
b、沉水過濾
使用搭配潛水泵的過濾器,濾材與潛水泵均設定在水族箱內的水位下。
c、活沙過濾
選用合適的底砂鋪設方式,透過自然的擴散作用造成水流及生物過濾達成過濾效果。
一般建議過濾系統的效能,大約每小時要能夠讓水族箱內的水循環2到6次為佳。例如一個水容量30公升的水族箱,則至少必須選擇每小時60公升,或至多每小時360公升過濾效能的過濾設備。過濾設備的循環效能通常會以L/H(公升/每小時)單位來標示,部分過濾設備會以加侖為標示單位。過濾效能並非越高就越好,太強的過濾效能可能
會造成水流擾動過大,部分水中生物可能因此太過疲憊甚至死亡。在設定水族箱前,選擇合適的過濾系統是相當重要的。
2、氣泵
氣泵是用來為水提供適量氧氣(而水草缸則需要提供二氧化碳)。本來被普遍使用的氣泵現時已較為少用,因新式的過濾系統已能夠提供足夠的水面流動,以進行氣體轉換。但在某些意外狀況,如二氧化碳使用不當而造成水中溶氧量降低時,關閉二氧化碳設備,並使用氣泵能夠迅速將水中氧氣密度提高,減少水族箱內的生物傷亡。
3、加溫器
水族箱的加溫器是一個恆溫器,當箱外溫度低於適當溫度時調高水溫。相反,冷水機可使用於溫帶水族箱內,或當箱外溫度高於適當溫度時調低水溫,然而冷水機往往價格昂貴。此外,亦可利用散熱風扇吹拂水面,加速水分蒸發以降低溫度,惟此法需時常補充水量以維持水位。
4、其它
水族箱的設計亦需考慮其它方面因素:體積、照明情況、漂浮及根生植物的密度、沉木放置、洞穴或懸垂物設定、底砂或底土、生物種類選擇、過濾器抽水口及出水口的位置及方向、水流強度以及其它因素(例如放置水族箱的位置)。這些因素都可以影響水族生物的行為及存活。
以上各項所需設備以及設計考慮,都是為了要維持適合生物生存的水質及條件。
分類
水族箱是根據幾個變數去分類哪些物種適合飼養。水質是最重要的分類準則,因大部分的水中生物只適合生長於有限度的水質條件。水族箱的體積亦限制了飼主可模擬的生態系統、物種選擇及生物負荷能力。水質條件
水中的溶質可算是最重要的水質條件,可大幅影響水的化學性質,因而影響生物與環境的互動關係。鹽度是最基本的水質條件分類: 淡水(鹽度低於0.5‰)可模擬湖泊及河流環境; 海水(鹽度介乎30‰—40‰)可模擬海洋環境;汽水(亦稱為半海水,鹽度介乎0.5‰—30‰)可模擬淡海水交界的環境,如河口。除了鹽分之外,還有其它成分可影響水質,而且同樣是模擬天然環境的重要條件。水中的氫離子濃度(pH值)是用以量度酸鹼程度。海水通常為鹼性,但淡水的pH值則較為多變;水的硬度是量度水中礦物質的含量,硬水或軟水需視乎情況而選擇。溶解有機物含量及溶解氣體含量亦是重要的因素。
於家居飼養水族的人士,一般都以經處理的自來水飼養水族。淡水缸中,需要加入水質穩定劑或是曝氣以去除水中的氯及氯胺(用以消毒食水的化學品),使水適合水族使用。汽水或是海水,可直接以天然海水為水源,或是以粗鹽或是海水素調製,調製時往往需要以比重計輔助以確保所需的濃度。較有經驗的水族人士亦會調整水的pH值、硬度或溶解有機物及氣體含量。公開展示的大型水族箱,因其耗水量較大,則需設定於接近天然水源(例如河流、湖泊或海洋),以滿足大量用水的需求,使用前亦無經過太多的處理程式。
水溫及水流
水溫及水流對於水族箱的成敗亦同樣重要。水族箱亦可就水溫分為兩種:熱帶及溫帶水族箱。大部分魚類及植物只能生存於有限的水溫範圍。熱帶或溫帶水族箱較為常見,平均溫度為攝氏25度(華氏78度),而熱帶魚是最受歡迎的水族生物。溫帶水族箱的水溫較熱帶水族箱為低,有一部分的魚類較為適合棲息於較冷的環境。
水的流動對於仿真天然生態系統亦為重要。水族人士會根據水族生物的需要,選擇靜止或有水流的水族箱。
水溫可用加熱器(或冷卻器,但較為少用)配合溫度計以調節水溫;水流則以潛水泵調節,或謹慎地設計水的內部流向(例如調整過濾器入水及出水位置)。
主題
有些水族箱是根據特殊的主題所設計的,例如近年來非常流行的水草缸,便以姿態美麗、種類繁多的水草作為布景的主題;軟體缸則是以 珊瑚、 海葵、軟體動物等等的無脊椎動物為主題;龍魚缸、展斗缸、孔雀缸、娃娃缸等等,則是以特定的物種為主題;而生態缸則是以重現野外生態為主題。體積
水族箱的體積可小至只飼養一條魚的小魚缸——簡單的玻璃碗形魚缸,容量少於1公升,除了可飼養直接呼吸空氣的 迷鰓魚外(又稱鬥魚,屬於攀鱸亞目),如暹羅鬥魚或蓋斑鬥魚,一般都不適合大部分的魚類;2005年底,義大利羅馬市政府以不人道為理由,禁止使用此類魚缸飼養魚類——至到大型的公眾水族箱,大得足以飼養鯊魚或容納整個海草森林生態系統。一般而言,較大型的水族系統可應付較急速的溫度及酸鹼度波動,以提供較高的穩定性。一般認為,要配備過濾及其它基本裝置的最小體積要求為11公升;而一些實際限制,如水的重量(每1公升純水重達1公斤,鹹水則更重)、內部水壓(高水壓需要更強更厚的玻璃)等,使家居水族箱最大的體積只可約為1立米方。但一些水族人士專門製造數立方米的水族箱,但需要很大的努力及高昂的費用。
飼養大型物種或模擬大型環璄的公眾水族箱,其體積可遠遠大過家居的水族箱。喬治亞水族館擁有現時為全球最大的水族箱,容量達30,000立方米。而將落成的杜拜購物中心聲稱將會取代喬治亞水族館的地位。蒙特瑞灣水族館內有一個以壓克力建造的觀察窗,可觀賞水族館內的主箱,該觀察窗長17米、高5米、厚33厘米,曾經是全世界最大的水族觀察窗,而最大的觀察窗則設於日本沖繩縣國頭郡本部町海洋博公園內的沖繩美麗海水族館,該觀察窗長22.5米、高8.2米、厚60厘米,而此水族館更為現時全球第二大的水族館。公眾水族箱的體積,通常是受制於成本的考慮。
物種選擇
選擇物種的原則眾說紛紜,較為普遍的做法是根據物種的侵略性來選擇。一個水族箱可同時容納幾種能夠共處的非侵略性物種,但具侵略性的,只能與互相制衡的物種共處。一個水族箱內的物種,可能並非源自同一個地區,但所要求的水質條件相若。水族箱內除了有魚外,還可放入一些無脊椎動物(如蝦、蟹)、水生植物及一些「水族家具」。
有一些水族箱只飼養單一種品種的魚,無需放置底物,或只加入植物。這類水族箱通常是用以飼養鱂魚等,作為繁殖之用。
生態型的水族箱仿真大自然特定的生態系統,將不同種類的魚、無脊椎動物、植物養在一起,並調節水質,設計修飾成天然環境。生態型的水族箱是最複雜的水族箱,知名的公眾水族箱都是以生態型水族箱作展覽。
除了上述的水族箱種類外,還有飼養珊瑚礁的鹹水水族箱,這類水族箱模擬熱帶海洋溫水帶的複雜珊瑚生態系統,珊瑚水族箱重點是無脊椎動物的多樣性,只會有限度飼養細小的魚類。飼養海葵、珊瑚、活礁、軟體動物、甲殼動物的技術於1980年代開始發展。珊瑚水族箱被視為最難以打理的水族箱,需要很多專業知識及特製的裝置(飼養花費亦相對地昂貴)。
水族生物來源
野外采捕生物有幾個缺點:(1)遠征采捕的成本高昂,而且並非一定成功;(2)長途運送對魚造成嚴重的傷害;(3)死亡率非常高;(4)受驚及緊張使魚變得虛弱,抵埗時可能已經生病;(5)在捕捉過程或會使魚受傷,尤其是當使用氰化物捕捉珊瑚魚時。
近年,野外采捕活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已引起全球水族人士的注意。使用毒藥采捕會毒死珊瑚及其它非目標物種;捉走了一些當地稀有的品種;一些物種是生境系統的關鍵,大量采捕會破壞該生態系統。此外,環境學家已憂慮到破壞性捕魚法對環境的危害,水族人士協商發起運動,以人工繁殖計畫及野外采捕認證計畫降低水族貿易對野外采捕的依賴。1997年一份調查美國飼養水族人士的問卷中,有三分之二受訪者選擇人工育養,而非野外採摘的珊瑚,另外超過80%受訪者認為貿易應該只準許人工繁殖及可持續性采捕活動。
1893年,法國首先成功人工繁殖出暹羅鬥魚(Bettasplendens),人工繁殖的技術亦開始緩步發展。供應水族貿易的人工繁殖現時集中於香港、新加坡、曼谷、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而較小規模的人工繁殖則在斯里蘭卡及夏威夷。水族貿易的人工繁殖計畫於1990年代中緊急地開始發展。淡水品種的人工繁殖技術相對地較鹹水的為成熟。
水產養殖是指以人工控制的環境養殖水生生物,支持水產養殖業的人士認為,以養殖魚供應水族貿易對環境及社會都有好處。水產養殖可減低對野外的破壞,替代野外采捕,供應市場的需求,而養殖水產亦可放返野外以補充物種的野外存活數量,但這個做法亦對環境造成一定的風險。
水族生物貿易是入侵物種的根源,因為不負責任的水族飼主將一些外地生物品種棄置到河流或溪澗,世界各地都有不少受外地品種入侵的地方,對當地的本地物種及生態系統構成危害。
水族飼料
水族飼料種類繁多,大致可分為3種:人工合成飼料、急凍/乾制飼養及活餌,視乎物種的需要選擇。人工飼料多是根本特定物種的營養需要,混合植物及動物物質,並加入維生素、礦物質等養料調配而成。有些飼料會加入人工顯色劑/揚色劑,強調餵食後會使魚的體色更為明顯(尤其是金魚及錦鯉飼料),但這些顯色劑對魚本身可能無益,甚至有害,故應細心選擇較少化學成分,而且不會在餵食時污染水質的飼料。人工飼料的形狀多為顆粒狀,而薄片狀飼料亦十分普遍。人工飼料多為浮水性,使魚池邊的飼主可看見魚兒在水面覓食時的情況。
活餌即是活生生的飼料,例如紅蟲、血蟲、豐年蝦、蚯蚓、水蚤等,對於一些較大型的物種,或需餵食小魚或小蝦。這些飼料對於飼養一些不食用/不習慣食用人工飼養的動物尤其重要。活餌難以作長時間保存,未進食的活餌需要另外飼養著,或保持冷藏。市場上有一些急凍及乾製成方塊狀的活餌,在處理上較新鮮活餌方便。
生態
一個最理想的水族生態是能夠將天然的生態平衡於一個封閉的環境中重現,但實際上是沒有可能於水族箱維持一個完美的平衡。舉例,如一個平衡的捕食關係即使於最大的水族箱中亦不可能維持。飼主一般都需要人工地維持水族箱內的生態平衡。
大量的水可以使生態更容易達至近乎平衡。假若出現任何使系統偏離平衡點的事故,更多的水就有更強吸收系統震盪的能力,從而淡化該事故對系統的影響。簡單舉例,一個11公升容量的水族箱內,唯一的一條魚死了,對整個系統會造成重大影響;一個400公升的水族箱,在大量的魚當中死了一條,對整個系統的影響則相對輕微。故此,水族人士喜歡儘量設定較大的水族箱,這樣可提供一個更穩定的系統,無需密切注意維持箱內的生態平衡。
氮元素循環水族人士最關注的是如何管理水族生物排出的生物廢料。魚、無脊椎動物、 真菌及 細菌會排出氮廢物氨(NH3)(氨可能會被轉化為 銨,NH4 ),而動物及植物物質,包括糞便,在分解過程中同樣會釋出氨。當這些氮廢物積累到一個高的濃度水平就會使生物中毒,故此務必通過氮循環將這些物質控制於一個低濃度範圍。
一個平衡良好的水族箱應該含有可將廢物轉化的生物。氮廢物是由硝化細菌(亞硝酸菌屬,Nitrosomona)轉化。硝化細菌將水中的氨轉化成亞硝酸鹽(NO2-)。惟高濃度的亞硝酸鹽同樣可毒害生物。另一種的細菌(硝化螺旋菌屬,Nitrospira)會將亞硝酸鹽轉化成毒性較低的硝酸鹽(NO3-),飼養者再以換水的方式稀釋水中硝酸鹽的濃度。這個硝化作用的過程是水族嗜好者所熟知的。(硝酸菌,Nitrobacter,以往被認為是將亞硝酸鹽轉化成硝酸鹽的最要角色,市面上亦可購買此細菌,用以加快硝化系統的建立。雖然在生物學上硝酸菌的確與硝化螺旋菌有同樣的功能,但研究發現,一個建設好的水族箱內卻未能偵測出硝酸菌的存在,但硝化螺旋菌則非常豐富。)
在水族箱中,硝化菌往往附著在濾材以及底砂上,形成數種菌類共生的菌膜。除了物理過濾使用的白棉及羊毛絨之外,亦有專門用以培養硝化菌的生化棉、陶瓷環等等生化濾材,或提供較佳的水流,或提供較大的附著環境,以培養硝化菌。
除了細菌外,水生植物亦能夠透過轉化氨及硝酸鹽,去除水中的氮廢物。植物會將水中的氮化物吸收並轉化為身體一部分。但時,這個轉化只是暫時性的,當枯萎的葉脫落,分解過程中又會將氮廢物釋放出來,硝酸鹽始終存在於水中,必須透過換水將硝酸鹽的濃度稀釋。
雖然水族人士稱這個為氮循環,但實際上這只是整個氮循環的一節:系統中的氮是由外面加進去的(大部分是飼料中的氮)。但無論如何,硝酸鹽到最後始終存在,或是被封鎖於植物之內。故此,飼主需要定期更換箱內高濃度硝酸鹽的水,或除去枯萎的植物。
養水
新設立的水族箱,硝化系統往往還未健全,因而水族界中經常會聽到「養魚先養水」這句說話。所謂「養水」是指先培育出一定數量的硝化細菌,才逐步將魚放入缸內。養水的時間長短視比重而定,水的比重越高,硝化菌繁殖的速度就越慢。淡水缸通常為三天到一個禮拜,而海水缸往往需時一個月以上。
養水有幾種不同的方法,水族飼養者可不添加任何菌種便開始養水(因一般環境中就有硝化菌的存在),或將含有少量硝化菌種的添加劑直接加進水內(對加速培養硝化菌有一定程度的效果),或從另一個水族箱中將成熟的硝化細菌菌落搬進來培育(例如砂石或生物過濾器中的菌落),一般來說以後者培養的速度最快,然而不可忽略的是,無論以何種方式養水,均需要一段時間方能培養出基礎的硝化系統,且剛培養出來的硝化系統功能尚不足以支撐大量的生物,必須每隔一段時間才增加新的生物,給硝化菌繁殖的時間,以免含氮廢物超出硝化系統的處
理能力,使缸中生物中毒。有兩種「養水」方法於近年愈來愈流行,這就是「無魚養水」或靠種植水生植物去養水。
「無魚養水」,顧名思義在過程中沒有魚的存在,僅加入死體、魚便、飼料等作為氮的來源,有時甚至會在水族箱中加入少量的氨以培育細菌。過程中,氨、亞硝酸鹽及硝酸鹽的含量需不時作監測。待硝化系統有一定基礎之後全缸換水2/3以上,才將生物放入。
另一個方法是密集地種植生長速度較快的植物,如浮萍,依靠這些植物去消耗水中的氮化物。據一些專門種植水草的水族人士的報稱,植物消耗氮化物的能力遠比傳統的除氮方法更有效率,水中的氮化物含量減少至不能偵測到的水平。
一個水族箱如果沒有適當地「養水」,水中的有毒廢物就會快速地積累至一個高濃度,殺死水族箱內的生物。
其它營養循環
氮並不是水族箱內唯一循環的養料。溶解的氧氣由水面或氣泵進入系統內,二氧化碳亦離開系統進入空氣。磷酸鹽循環亦是一個重要,但經常被忽略的營養循環。硫、鐵及其它微養料亦會隨食物進入,以廢物方式排出,並於系統內循環。洽當地掌握氮循環,適量地給予均衡的食物,並且注意生物負荷,通常已經足夠維持其它營養循環的平衡。
生物負荷
生物負荷是指水族箱內的生物對該生態系統所造成的負荷。愈重的生物負荷代表愈複雜的水族生態,亦代表愈難維持生態平衡。此外,水族箱的體積會限制了水族箱所能承受的生物負荷。暴露於空氣的水面面積限制了水族箱吸收溶解氧氣的能力。硝化細菌的硝化能力受制於牠們所能占據的空間。而實際上,水族箱的體積亦限制了可飼養的魚及植物數量。
為免系統的生物負荷過重,水族人士有幾個基本法則。最為流行的法則是「每1吋的魚需要1美制加侖的水」,意思是所有魚的長度總和不得超過水族箱的美制加侖數(大約是每7毫米的魚,就需要1公升的水)。當然,計算時需要考慮到魚繼續生長至成熟時的長度,以免長大後變得擠迫而影響魚的健康(注意,這個法則並不適用於一些身型較粗狀的魚,如鯰魚,或一些具侵略性的魚,如,麗魚)。而金魚一類排廢量較大的魚,水族人士建議加倍至每1吋魚需要2美制加侖的水。但有水族人士質疑這個法則,因為這個法則沒有考慮到魚的體溫、活動力、與箱內同伴的相容性(例如2條雄魚或許不能共存)、水箱的尺寸及過濾系統的能力。最安全決定生物負荷極限的方法是與有經驗的水族人士討論。
生物負荷的極限及最理想的生物負荷,在實際及理論層面上都是難以計算的。因計算需考慮到廢物產出速率、硝化反應效率、於水面的空氣轉換速率、以及其它難以測量的變數。故此,水族人士一般都會參考基本法則,並不斷嘗試,直接達到一個適當的生物負荷水平。
水族箱美化的方法
飼養觀賞魚簡單的做一些水族造景不但可以起到美化的作用,也能利用生態的循環減少飼主換水等工作。小編就為你介紹三種水族箱簡單美化的方法。
一、在水族箱裡放幾塊能吸水的假山石或好看的小石子,這樣水族箱裡的水就會顯得很清澈透明。但至於怎樣選擇布景用的石塊呢?這個還真沒一定的要求,各位魚友們可根據自己的喜愛去挑選。如南方的太湖石、珊瑚石、筍石、鐘乳石或漂亮的蘆管石、岩漿石,卵石等等。魚友們還可以在魚缸里配上幾株漂亮的水草,這樣,這個水族箱的畫面就一定很好看了。
二、不需經常換水也可讓水族箱的水清潔。養魚者,一般隔四五天就得換一次水,但我們也有一兩個月不需換水的方法。就是在水族箱裡養幾隻田螺,這樣,觀賞魚排出的糞便就會給田螺吃掉,從而達到水族箱美化的目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在水族箱裡養一些苔蘚和水草,這樣,田螺排放出來的污染物又可以讓水草和苔蘚吸收了。
三、水族箱內的裝飾,一般都以假山、假草等襯托背景,但這樣恐怕會有感覺缺乏生氣。我們要選擇合適的水草,這樣才更有生氣和好看。背景方面的水草,我們可以選擇高達水面的水草類,中間或兩側則可選擇半高的水草,前景,我們則應該選擇較矮少的,這樣的配搭,才會更有立體感。同時,我們需要注意,苔蘚和水草不要太多,不然就會過多地搶奪水中的氧氣,從而讓觀賞魚和田螺缺氧。雖然,水草是可以吸取二氧化碳,釋出氧氣的,但如果水草和苔蘚過多,其消耗的氧氣就會大於其釋放的。所以,我們要定期去掉水族箱裡過多的水草和苔蘚。
水族箱中致病因素有什麼
買回家的魚兒都健康活潑,可是養了沒幾天就突然生病了。其實這主要是因為水族箱中存在致病的因素,導致健康的魚兒染病造成的。那么,水族箱中常見的致病因素有哪些呢?
1.水質環境不健康,不適合魚兒的生長要求。比如說,PH值出現偏差,不適合所養的水族生物;水環境變得渾濁,開始有缺氧的情況;同時水溫驟然變化,而且變化巨大,這些都是導致魚兒生病的因素,而且甚至為威脅魚兒的生命安全。
2.水族箱中還存在病毒性致病因素,這主要是由於各種病毒造成的。病毒主要寄生在寄主的細胞內,最常見的部位就是魚鰭,魚尾。容易導致魚兒生病,如出血病,痘瘡病,敗血症等等,常見長了就會威脅水族生物的性命。
3.水族箱中還存在細菌性致病因素,當然這主要是由於細菌感染造成的,常見的魚類細菌性疾病如,白皮病,白頭白嘴病,立鱗病,腐皮病,腸炎等等,如果不及時治療,水族生物的生命同樣受到威脅。
4.水族箱中還存在真菌性致病因素,這種疾病有真菌引起,如水霉病,爛腮病等多種疾病。是一種水族生物常見的疾病,患病的魚兒食慾減退,遊動遲緩,嚴重的會導致魚兒菌絲體厚而密,而且魚兒會因此死亡。
除了以上一些外,水族箱中還存在菌藻性致病因素。藻類物質直接寄生在魚體引起的疾病稱之為菌藻性疾病。染病的魚兒覓食出現困難,遊動也變得遲緩,如果沒有及時的處理,魚兒就會丟掉性命。
水族箱換水的頻率問題解析
不少業者為了促銷水族箱,常會對消費者說一些“善意的謊言”,“養魚不必換水”是其中之一,但在水草水族箱中,這個辦法是絕對行不通的。
水生植物(水草)的組成元素中,除了我們熟知的碳、氫、氮、鎂等大量元素外,也有鐵、錳、銅等微量元素,水草既生長於水中,由水來供應這些元素是理所當然的,而長期存放的水,這些元素有些會自動消失,有些則會被水草吸收貽盡,如果不作適當的補充,水草就會生長不良,最常見的是植物體黃化的現象,就是缺鐵和缺鎂所致,筆者稱這種現象為“水質老化”。
雖然拜進口水族器材所賜,有專用的微量元素供應,不過最直接防止水質老化的最好辦法是定期作部份換水,注意是“換水”而不是等水蒸發了再作“補充”,換水是強迫抽去水族箱中約1/3水量再加入新水即可,大約每1-2星期做一次即可。
紫外線燈對水族箱的使用
我們都知道紫外線能夠起到殺菌的作用,但是能不能利用他的殺菌原理來給水族箱使用呢?
關於紫外線,一般區分為三種,UV-A、UV-B、UV-C,這三種紫外線對人體都是有害的,通常曬棉被能夠殺菌,是因為UV-A的關係,它的穿透力最為強大,從太陽直達地球,穿透臭氧層,對人體而言,它的傷害不大,至少是短時間內是如此。
能夠造成曬傷發紅、皮膚病變的是UV-B,但是只有極微量能夠抵達地面,除非長時間曝露在陽光下,否則傷害倒是不大,臭氧層能完全抵擋它,但是臭氧層已經破了個大洞了,人類前途堪慮。
水族箱出現大量藻類的原因
水草缸總避免不了要發生藻類,一旦水族箱出現大量藻類發生,就容易影響水草的正常生長,同時也會影響水草缸的觀賞效果。那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大量藻類出現呢?
1、長期不更換造成的不良水質。
2、不正確的照明。
3、過多魚群造成水質變壞。
4、稀疏生長的水草群、過於稀少的水草在種植期間很容易引發不必要的藻類蔓延。
5、錯誤的引入帶藻類的水草品種。
6、不良的肥料或者添加過量的液肥等等都是藻類滋長的原因所在。
為水族箱降溫的幾種方法
我們都知道,水族箱內的溫度不可過高或過低,過低時我們可以採取用加熱棒的方法來讓水溫上升,那么水溫過高時我們應該如何降溫呢?
1、在夜晚時段儘量使房間通風。
2、白天時須遮蔽直射的陽光,儘量使房間的溫度冷卻。
3、在每年炎熱的季節里,將水族箱的照明時間由12小時減少到8小時。如果發生緊急狀況時,也就是水族箱的溫度超過30oC時,可以在水族箱中放入裝滿冰快的塑膠袋,而最安全的永久措施就是使用冷水機。冷水機可以很輕易地安裝在水族箱的旁邊或下方,並利用一個抽水馬達將水送入冷水機中,冷卻循環之後再流入水族箱中冷水機的溫度調節裝置,可以準確地保持在適當的溫度之下。
當然,如果可能的話,可以經由空調來使房間溫度冷卻。以維持水族箱的正常溫度運轉。然而這種做法非常的不經濟,在一個500公升的水族箱,其使用的冷水機之輸出功率約為250W;但若以空調來將25到30平方米的區域冷卻,則需要有5,400W的輸出功率。
水族箱造景的小巧思
為觀賞魚布置一個漂亮的水族箱並不是那么簡單的,在考慮美觀的同時也要想到是否適合觀賞魚的生理需要,這裡面水族箱的美化布置工作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一般觀賞水族箱內裝飾,多以假山、假草再襯以假背景,這樣無論多美總有缺乏生氣的感覺。選擇合適的水草,水族箱才能布置得美觀大方。背景水草可以選擇高達水面的水草種類,中間以及兩側選擇半高的水草種類,而前景則應該是矮小的水草,這樣具有立體感。注意,水草和苔蘚不能過多,否則會和金魚以及田螺爭奪氧氣,雖然水草會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但有時其消耗的氧氣要大於釋放的氧氣。所以,應定期除去水族箱裡過多的水草。
二、在水族箱裡放幾塊吸水的假山石和晶瑩剔透的小石子,金水族箱裡的水則會顯得清澈透明,煞是好看。用於水族箱置景的怪石種類很多,沒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可以根據個人的愛好和審美觀點去自行選擇。例如南方的筍石、鐘乳石、太湖石、珊瑚石以及五顏六色的卵石、蘆管石、岩漿石等等。有了造型奇異、美觀理想的怪石,再配上幾株生長茂盛的漂亮水草。這樣,在你的面前就會出現一幅天然的水底生物圖,給你的生活增添極大的樂趣。
三、不少人在養金魚時,每隔四五天就會換一次水。但是,也有途徑可以一兩個月都不換水,並且還可以使水族箱看起來更美。如果在金水族箱裡放養幾隻田螺,金魚排出的糞便就會被田螺吃掉,從而使水族箱淨化。這時,若在金水族箱裡養一些水草或苔蘚,田螺排放出來的污染物又會被它們所吸收。
為水族箱布景的正確步驟
為水族箱布景也是講究一定步驟的,並不是想到什麼了才去做,這樣對水草以及水質都會造成破壞。那么究竟怎樣的布景步驟是正確的呢?一、鋪放基肥底砂長效基肥應該在水族箱還沒放水前就鋪設在水族箱底層,然後再舖一層乾淨的砂子。在日後的管理中雜質沉澱過多極易導致底砂發黑,破壞水質,所以建議砂層的厚度控制在5~8公分。二、選用挺枝水草水草經過長時間的包裝運輸,往往會扭曲變形,造景前應將水草整束瀋水插在砂中一天,讓水草自然伸展挺直。三、修剪過長水草種植水草前將部分過長的水草根須、發黃殘破的葉子以及長有青苔的枝幹、葉片簡單修理掉,可使造景更美觀。四、種草前先注水種水草前,應在水族箱中注水至正常水位的70%~80%左右,這樣有助於水草在水中挺直,而且造景時比較容易抓角度。注水要緩緩進行,不要讓大水流衝擊底砂。五、用夾草根再埋種水草可以直接用手將水草根部埋入砂中,但也可使用水草夾或是鑷子,使操作起來更順手。
水族箱厭氧菌的培養方法
厭氧菌生存在低氧的環境下,水晶蝦、硝化菌都需大量的氧氣,水中有充分的氧氣,造成培育厭氧菌極為困難,就是有的話也不足需求,所以一般的缸子到硝酸鹽氮循環就止,傳統下來培養厭氧菌的概念就是鋪厚厚的底床,但蝦缸用的是土,土不像石或砂,厚土會敗壞,不適用來培養厭氧菌。最佳培養厭氧菌的地方還是在筒子裡。1、Eheim 2215串三個 (一個馬達+二個前置):用多量的菌類去“消耗”氧氣,才能讓最後一個筒子有厭氧菌生存的環境。2、用品質好的濾材:硝化菌越多,最後筒內的氧氣會越少。3、設缸時用品牌好和多量的菌類並維持硝酸鹽在最低 (太高就換水)4、處理缸內的有機物質,有機物質的累積會導致硝酸鹽過高而無法降低。
水族箱中ORP離子值簡介
氧化反應電位(又稱ORP)是物質氧化或還原性質的一種表示。標準狀態下,用可接受或釋放電子的金屬電極,即可測定該值。金屬電極可以使用鉑或金(Pt或Au)。電極材料必須是不與待測物質發生反應的惰性金屬。如果水溶液中含有氧化劑或還原劑,那末電子就進行交換。在酸/鹼反應中是氫離子H+的交換,而在其它化學反應中是電子的交換。上述過程簡稱還原和氧化,即氧化和還原反應,氧化還原對於淨化時去除氰化物,鉻酸鹽,亞硝酸鹽非常重要。凡是能釋放一個或多個電子的物質稱之為還原劑,獲得電子的是氧化劑。因此,在還原反應中電子數目增加,在氧化反應中電子數目減少。ORP 值是水溶液氧化還原能力的測量指標 , 其單位是mv。離子化水ORP值呈現較低值和負值,而普通水的ORP值呈較高值,軟水的ORP值最高。Waterniser的ORP值在-70至+70之間 自來水的ORP值在+150至+550之間大家都知道負離子是對人體有好處的,因為負離子可以幫助人體清除有害的氰化物,鉻酸鹽,亞硝酸鹽以及重金屬和惰性金屬。這些物質是導致癌症的主要物質。
水族箱內的硅藻介紹
硅藻(Diatom)就是一般水族愛好者口中所稱呼的褐藻(brown algae)。 硅藻可說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之一,占了整個地球總生物質量的 1/4,況且單單硅藻就能提供地球上 30% 的氧氣供應量,而大型生物如鯨魚或微小生物如細菌者, 也都以要硅藻為生。硅藻可說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之一。但是硅藻在水族缸內可就不怎么討喜了。有礙觀瞻是很多藻類不受歡迎的重要原因,水族愛好者往往忽略了藻類的重要生態功能。雖然硅藻在水族缸中雖不受歡迎,但也很少造成草友們的困擾。因為以硅藻為生的食藻生物很多,例如小精靈、螺類和蝦纇,很容易就將硅藻清理掉。但硅藻所謂的消除,其實並非真正的消失,只不過是眼不見為淨罷了。硅藻有礙觀瞻並不討喜,還好是容易對付的藻類。
水族箱珊瑚砂的選擇
珊瑚在一個水族箱 中,可以算居於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裝飾品而已,它還具有“生化過濾”的功能。那么在飼養珊瑚礁時選擇何種珊瑚砂會比較好呢?一般人認為水族箱底部所設之“底砂”越白、越細則越好看,其實是錯誤的觀念,因為許多白色的珊瑚砂是經過漂白的,而細小的珊瑚砂會影響過濾的效果,使得水族箱中的污垢累積在底砂層內。由於太細小之故,其砂粒本身缺少毛細孔隙,無法培養出大量“硝化細菌”,而使得水族箱中的有毒物質無法完全分解,對水族動物而言是有害的,因此應使用較大的珊瑚砂為底砂。珊瑚礁石又稱“生物石”,是水族箱中造景不可缺少的。使用的生物石,最好是由海里直接採集後立即放入水族箱中;因為海里的生物石上,生長著許多藻類及其他生物,這些是許多魚類的食物;同時還附著大量的硝化細菌,對於水質有很大的穩定作用。但是這種“活化”的生物石取得不易,通常以目前市面上銷售的經處理後的生物石取代。買回來後,首先要以自來水清洗並浸泡3—4日後以日光曝曬,俟其乾燥後方可使用;但是這種經過處理的生物石是“死的”,在水族箱中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培養,使其表面遍布綠藻而“再生”。在此要提出一點特別的說明:一般人布置水族箱,喜歡用純白的珊瑚擺飾,再配上純白的石景及底砂,當然看起來很醒目、漂亮,但是這卻是非常錯誤的觀念,因為“藻類”在一座水族箱中是絕對不可缺少的;試問在一個連藻類都不能生長的水族箱中,魚類如何能生存? 國外的許多水族箱,其生物石長滿寸許長的綠藻,其間還生長著許多一尺長的水草,隨著水流的波動,有如天然的珊瑚礁,這種景觀又豈是前者所能比擬。
什麼是水族箱的平衡狀態
很多人深信,只要在水族箱中放養一定的魚和植物,水族箱內的生態便可永保平衡穩定。其實並非如此,如果照那種方法來做的話水族箱裡的生態絕對是一種傾斜--面倒的現象。第一種可能是:魚類占據了整個水族生態的優勢,它們藉著充分的養料(如:硝酸鹽和磷酸鹽)而大量繁殖,所排泄的過多廢物和毒素卻阻礙了植物的生長。混濁的水質更促成了藍藻、菌類及鞭毛藻類的過度繁衍,最後,這些藻菌會壓倒植物而和魚類稱霸整個水族箱。 第二種可能是:植物占了優勢。它們消耗掉大部分的二氧化碳,造成碳酸化合物增加,而魚類及細菌的養分都大量減少,最後整個水族箱生態均被迫停止生長。為什麼一開始妥善的安排,竟會演變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呢?那是因為我們根本就不該奢望能一勞永逸地保持水中生態的平衡。如果水中的生態失衡而呈一面倒的現象,用肉眼是很容易辨識出來的,問題是那時已“回天乏術”了,所以,一有失衡的傾向時,就應該密切注意。若要測知目前水中的優勢是魚類、藻菌或植物,可用滴定檢驗法。當水中磷酸鹽含量高於0.1ppm且硝酸鹽含量大於30ppm時,表示魚類占了優勢;反之則表示植物占了優勢。水中缺氧時,最明顯的現象是早上發現魚缸里飄浮著死魚,或是魚兒們在水面痛苦地掙扎呼吸。水中若是缺乏二氧化碳,則會在植物葉面或底部發現白色的碳酸鈣沉澱,同時水的pH值也會升高。
水族箱水質混濁的分類
水族箱出現水質混濁並沒有那么簡單,不同原因造成的水質混濁會引起魚兒出現不同的疾病。所以當你的水族箱中出現了混濁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要了解清楚是什麼性質的混濁,一般魚缸水混可以分為物理性、化學性和生物性三種。1、物理性混濁:缸內顆粒性雜質過多引起的水體混濁叫做物理性混濁。一般開缸初期由於使用的是新濾材,其脫落的大量的顆粒性雜質和短小纖維等異物會造成了水體混濁。不過這種混濁並不可怕,通過幾天的過濾就能將大部分的雜質過濾掉,因此物理性混濁並不是魚缸水混濁的主要原因。
2、化學性混濁:添加了化學物質後引起的混濁,比如使用淨水劑、凝絮劑後引起的水質混濁,這種混濁很少見,而且完全可以人為控制,也不是魚缸水混濁的主要原因。
3、生物性混濁:由於微生物大量繁殖而引起水質混濁現象叫做生物性混濁。魚缸的水混沌不清、發灰白色給人霧朦朦的感覺,這些表象都是生物性混濁的特徵,我們經常說的水混濁,就是指的生物性混濁。
參考資料
http://www.boqii.com/article/8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