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根

水仙根

水仙根,中藥名。為石蒜科植物水仙 L. var. Roem.的鱗莖。分布於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川、貴州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功效。用於癰疽腫毒,乳癰,瘰癧,痄腮,魚骨梗喉。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鱗莖。

性味

味苦、微辛,性寒。

歸經

歸心、肺經。

功效

清熱解毒,散結消腫。

主治

用於癰疽腫毒,乳癰,瘰癧,痄腮,魚骨梗喉。

相關配伍

1、治癰毒初起:水仙鱗莖、紅糖各適量。搗絨外敷。(《萬縣中草藥》)

2、治鼠疫結核:鮮水仙(鱗莖)60g,雄黃(研粉)15g。共杵,敷核處。(福州台江《民間實用草藥》)

3、治腮腺炎:水鮮鱗莖、馬勃各適量,搗絨外敷。(《萬縣中草藥》)

4、治乳癰初起,堅硬如雞蛋大:水仙根適量。搗爛敷於患處。(《常見抗癌草藥》)

5、治齒齦腫痛:水仙球根同麵粉搗敷頰部。(《本草鉤沉》)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敷或絞汁塗。

使用注意

陰疽及癰瘡已潰禁用。本品有毒,不宜內服。

採集加工

春、秋季採挖鱗莖,洗去泥沙,用開水燙後,切片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性

水仙又名:雅蒜,天蔥。鱗莖卵球形。葉寬線形,扁平,長20-40厘米,寬8-15毫米,鈍頭,全緣,粉綠色。花莖幾與葉等長;傘形花序有花4-8朵;佛焰苞狀總苞膜質;花梗長短不一;花被管細,灰綠色,近三棱形,長約2厘米,花被裂片6,卵圓形至闊橢圓形,頂端具短尖頭,擴展,白色,芳香;副花冠淺杯狀,淡黃色,不皺縮,長不及花被的一半;雄蕊6,著生於花被管內,花葯基著;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多數,花柱細長,柱頭3裂。蒴果室背開裂。花期春季。

生長環境

多栽培於花圃中或盆栽。分布於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川、貴州等地。

藥材性狀

鱗莖類球形,單一或數個伴生。表面被1-2層棕褐色外皮,除去後為白色肥厚的鱗葉,層層包合,割破後遇水,有粘液滲出。鱗片內有數個葉芽和花芽。鱗莖盤下有數10條細長圓柱形根。氣微,味微苦。

藥理作用

1、興奮子宮作用。

2、抗腫瘤作用。

3、抗病毒作用。

4、毒性,有毒。

相關論述

《重慶草藥》:“治冷毒癰腫,內服催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