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子·渡瓜洲

《水仙子·渡瓜洲》是元代文學家趙善慶所作的一首小令。這首小令描繪了秋天萬物凋敝、淒冷肅殺的景象,襯托出了作者心中冷落衰涼的旅愁。

作品原文

〔雙調〕水仙子·渡瓜洲

渚蓮花脫錦衣收,風蓼青雕紅穗秋②,堤柳綠減長條瘦。

系行人來去愁,別離情今古悠悠。

南徐城下③,西津渡口④,北固山頭⑤。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瓜洲:在江蘇邗江縣南之運河入長江處,與鎮江隔岸相對,為著名的古渡口。

②蓼:植物名,生水邊,開鞭穗狀小花。

③南徐:今江蘇鎮江市丹徒縣

④西津渡:一名金陵渡,在鎮江城西蒜山下的長江邊。

北固:山名,在鎮江市內長江岸上,為著名的古要塞與名勝地。

作品譯文

小洲邊的野荷,花瓣脫落,粲綠的荷葉也已委靡。

風中的秋蓼不再青蔥,暗紅色的穗花一派淒淒。

堤岸的楊柳減了翠色,只留下幾乎光禿的長條細細。

這一切,同渡江行人的旅愁繫結在一起。

古往今來,離情別恨最是難以擺脫和忘記。

鎮江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頭:一路上我都惆悵不已。

作品鑑賞

長江素稱天塹,橫渡決無今日交通之便捷。所以古人渡江之時,無不心潮澎湃,產生各種各樣不可名狀的愁情。作者此時是從北岸的瓜洲渡往對岸,自然也不例外。

不過,該篇同同類作品渡江伊始即心緒聯翩的通常作法不同,它選擇表現的區段是“近岸”與“上岸”的部分。起首三句鼎足對,分寫了洲渚、江灘、堤岸,雖也是由遠及近,卻已是渡行的結束,且所著筆描繪的,是舉目所見的由植物所呈現的蕭瑟秋景。這就使該曲有別於以表現大江江面為主的渡江之作,不以雄奇險豪為目的,而更多了一種冷落衰涼的旅愁情味。

“堤柳綠減長條瘦”,是“渚蓮”、“風蓼”蕭索風景的延伸,也是此時距詩人最近的感受對象。作者遂以此為過渡,生髮出離情別意的感慨。“今古悠悠”是從時間著筆,而繼後的三處鎮江地名則從空間入手,兩相綜合,便將別離之恨從秋景的細部拓展瀰漫開來,有一種觸目皆愁、揮之不去的意味。行程已經結束,而“別離情”卻緊縈心頭,這就寫出了“渡瓜洲”的心緒。可見起首三句的景語,雖然局面不大,卻有賦中見興的效果。趙善慶所作散曲多為寫景小令,而其筆下景語多近寒瘦,有孟郊、賈島的風格。這在元散曲中雖不多見,卻也別具一種特色。

作者簡介

趙善慶,字文寶,饒州樂平(今江西樂平縣)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元仁宗延佑末前後在世。其散曲今存小令29首,皆見於《樂府群玉》。內容多寫景詠物、抒發羈旅思鄉之情。朱權《大和正音譜》評其詞“如藍田美玉”,言其風格工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