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癭

氣癭

氣癭是以頸前漫腫,邊緣不清,皮色如常,按之柔軟,可隨喜怒而消長為主要表現的甲狀腺腫大性疾病。俗稱“大脖子”病。《諸病源候論》云:“氣癭之狀,頸下皮寬,內結突起,腿腿然亦漸大,氣結所致也。”本病多流行於缺碘的高原山區,如雲貴高原及陝西、山西、寧夏等地;但平原地帶亦有散發。相當於西醫的單純性甲狀腺腫。

基本信息

名詞解釋

氣癭是以頸前漫腫,邊緣不清,皮色如常,按之柔軟,可隨喜怒而消長為主要表現的甲狀腺腫大性疾病。俗稱“大脖子”病。

病機

1.肝鬱氣滯 憂恚氣結,情志抑鬱,肝失調達,肝鬱氣滯,橫逆犯脾,脾失健運,痰濁內生,痰氣互結,循經上行,結於喉結之處而成。

2.水土因素 居住高山地區,久飲沙水,入於脈中,搏結頸下而成。

3.腎氣虧損 婦女經期、產後、絕經期,腎氣受損,正氣不足,外邪乘虛侵入,亦能引起本病。

西醫學認為,單純性甲狀腺腫的病因有3類:①甲狀腺素原料(碘)的缺乏;②甲狀腺素需要量的增高;③甲狀腺素合成和分泌的障礙。而碘的缺乏是引起單純性甲狀腺腫的主要因素。

臨床診斷

診斷要點

臨床表現:氣癭從頸塊的形態上可分為瀰漫性和結節性兩種。瀰漫性腫大者頸部兩側呈瀰漫性腫大,但仍顯示正常甲狀腺形狀。結節性腫大常一側較顯著,囊腫樣變結節若並發囊內出血,結節可在短期增大。一般來說,瀰漫性腫大者腫勢逐漸增大,邊緣不清,無疼痛感,皮色如常,按之柔軟,有的腫脹過大而呈下垂,感覺局部沉重。結節性腫大者,結節常為多個,表現凹凸不平,隨吞咽上下移動。若腫塊進一步發展可成巨大甲狀腺腫,並壓迫氣管、食道、血管、神經,產生一系列壓迫症狀:氣管受壓,發生呼吸困難;壓迫食道,引起吞咽不適;壓迫頸深靜脈,面部呈青紫色浮腫和頸、胸有淺靜脈曲張;壓迫喉返神經,出現聲音嘶啞。結節性甲狀腺腫可繼發甲狀腺功能亢進,也可發生惡變。

鑑別診斷

1.肉癭 甲狀腺腫多呈球狀,邊界清楚,質地柔韌。

2.癭癰 有急性發病史,甲狀腺增大變硬,有壓痛,常伴發熱、吞咽疼痛等全身症狀。

辯證論治

治療原則

本病多與情志內傷、居住地區水質過偏有關。治療一般採用內治法,以疏肝解郁、化痰軟堅為主。肝鬱氣滯證,治宜疏肝理氣、解郁消腫,方用四海舒郁丸加減;肝鬱腎虛證,治宜疏肝補腎、調攝沖任,方用四海舒郁丸合右歸飲加減。癭腫過大出現壓迫症狀和結節性甲狀腺腫者,以手術治療為宜。

證治分類

1.肝鬱氣滯證

證候:頸部瀰漫性腫大,邊緣不清,皮色如常,質軟不痛,隨吞咽而上下移動;癭腫過大時有沉重感,或伴有呼吸困難,咽下不適,聲音嘶啞;舌淡紅,苔薄,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解郁消腫。

方藥:四海舒郁丸加減。

常用藥:青木香、陳皮、海蛤粉、海帶、海藻、昆布、海螵蛸。

2.肝鬱腎虛證

證候:頸粗癭腫,皮寬質軟;伴神情呆滯,倦怠畏寒,肢冷,性慾下降;舌淡,脈沉細。

治法:疏肝補腎,調攝沖任。

方藥:四海舒郁丸合右歸飲加減。

常用藥:青木香、陳皮、海蛤粉、海帶、海藻、昆布、海螵蛸、熟地、山藥、山茱萸、枸杞、甘草(炙)、杜仲(姜制)、肉桂、制附子。

其他療法

手術治療 癭腫巨大而伴明顯壓迫症狀者,可作甲狀腺大部切除術。但發於青春期者(青春期單純性瀰漫性甲狀腺腫)不宜手術治療。

轉歸預後

若恰當的服用碘化鹽,或含碘較多的食物,經過合理的治療,預後良好。

病理概述

氣癭是由於情志內傷,飲食及水土失宜等因素引起的,以致氣滯、痰凝、血瘀壅結頸前為基本病機,以頸前喉結兩旁結塊腫大為主要臨床特徵的一類疾病。癭病一名,首見於《諸病源候論·癭候》。在中醫著作里,又有稱為癭、癭氣、癭瘤、癭囊、影袋等名稱者。

早在公元前三世紀,我國已有關於癭病的記載。戰國時期的《莊子·德充符》即有“癭”的病名。而《呂氏春秋·盡數篇》所說的“輕水所,多禿與癭人”不僅記載了癭病的存在,而且現察到癭的發病與地理環境密切有關。《三國志·魏書》引《魏略》謂:賈逵“發憤生癭,後所病稍大,自啟願欲令醫割之”,而曹操勸告賈逵:“吾聞‘十人割癭九人死”,這個歷史故事說明,在公元三世紀前,已經進行過手術治療癭病的探索。《肘後方》首先用昆布、海藻治療癭病。《諸病源候論·癭候》指出癭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內傷及水土因素。謂:“癭者由憂恚氣結所生,亦曰飲沙水,沙隨氣人於脈,搏頸下而成之。”“諸山水黑土中,山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癭病,動氣增患。”《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記載了數十個治療癭病的方劑,其中常用到海藻、昆布、羊靨、鹿靨等藥,表明此時對含碘藥物及用甲狀腺作臟器療法已有相當認識。《聖濟總錄·癭瘤門》指出癭病以山區發病較多,“山居多癭頸,處險而癭也”。並從病因的角度將五癭作了歸類,“石癭、泥癭、勞癭、憂癭、氣癭是為五癭。石與泥則因山水飲食而得之;憂、勞、氣則本於七情”。《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癭瘤證治》主要根據癭病局部證候的不同,提出了癭病的另外一種分類法:“堅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癭;皮色不變,即名肉癭;筋脈露結者,名筋癭;赤脈交絡者,名血癭;隨憂愁消長者,名氣癭”,並謂“五癭皆不可妄決破,決破則膿血崩潰,多致夭枉。”《儒門事親·癭》謂:“海帶、海藻、昆布三味,皆海中之物,但得二味,投之於水瓮中,常食亦可消矣”,以之作為防治癭病的方法。《醫學入門,J>卜科腦頸門·癭瘤》又將癭病稱之為癭氣或影囊,“原因憂恚所致,故又曰癭氣,今之所謂影囊者是也”。《本草綱目》明確指出黃藥子有·“涼血降火,消癭解毒”的功效,並記載了在用黃藥子酒治療癭病時,“常把鏡自照,覺消便停飲”及“以線逐日度之,乃知其效也”的觀察療效的方法。《外科正宗·癭瘤論》提出癭瘤的主要病理是氣、痰、瘀壅結的觀點,“夫人生癭瘤之症,非陰陽正氣結腫,乃五臟瘀血、濁氣、痰滯而成”,採用的主要治法是“行散氣血”、“行痰順氣”、“活血消堅”。該書所載的海藻玉壺湯等方,至今仍為臨床所習用。《雜病源流犀燭·癭瘤》說:“癭瘤者,氣血凝滯、年數深遠、漸長漸大之症。何謂癭,其皮寬,有似櫻桃,故名癭,亦名癭氣,又名影袋。”指出癭多因氣血凝滯,日久漸結而成。

本病主要包括以頸前結塊腫大為特徵的病證。西醫學中具有甲狀腺腫大表現的一類疾病,如單純性甲狀腺腫大、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腫瘤,以及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等疾病,可參考本節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癭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內傷和飲食及水土失宜,但也與體質因素有密切關係。

氣癭氣癭

1.情志內傷由於長期忿郁惱怒或憂思郁慮,使氣機郁滯、肝氣失於條達。津液的正常循行及輸布均有賴氣的統帥。氣機郁滯,則津液易於凝聚成痰。氣滯痰凝,壅結頸前,則形成癭病。其消長常與情志有關。痰氣凝滯日久,使氣血的運行也受到障礙而產生血行瘀滯,則可致癭腫較硬或有結節。

2.飲食及水土失宜飲食失調,或居住在高山地區,水土失宜,一則影響脾胃的功能,使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濕,聚而生痰;二則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痰氣瘀結頸前則發為癭病。在古代癭病的分類名稱中即有泥癭土癭之名。

3,體質因素婦女的經、孕、產、乳等生理特點與肝經氣血有密切關係,遇有情志、飲食等致病因素,常引起氣鬱痰結、氣滯血瘀及肝鬱化火等病理變化,故女性易患癭病。另外,素體陰虛之人,痰氣鬱結之後易於化火,更加傷陰,易使病情纏綿。

由上可知,氣滯痰凝壅結頸前是癭病的基本病理,日久引起血脈瘀阻,以致氣、痰、瘀三者合而為患。部分病例,由於痰氣鬱結化火,火熱耗傷陰津,而導致陰虛火旺的病理變化,其中尤以肝、心兩髒陰虛火旺的病變更為突出。

癭病初起多實,病久則由實致虛,尤以陰虛、氣虛為主,以致成為虛實夾雜之證。

臨床表現

癭病多見於女性,以離海較遠的山區發病較多。頸前結塊腫大是本病最主要的臨床特徵,其塊可隨吞咽動作而上下,觸之多柔軟、光滑。病程日久則腫塊質地較硬,或可捫及結節,甚至表現為推之不移。腫塊開始可如櫻桃或指頭大小,一般增長緩慢,大小程度不一,大者可如囊如袋。本病一般無明顯的全身症狀,但部分有陰虛火旺病變的患者,則出現低熱、多汗、心悸、多食易飢、面赤、脈數等症狀。

為便於辨證治療,在繼承古代論述的同時並汲取現代套用中藥防治癭病的研究成果,可將癭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歸納為三種類型:1.癭囊:一般頸前腫塊較大,兩側比較對稱,腫塊光滑、柔軟,病程久者可捫及結節;2.癭瘤:頸前腫塊偏於一側,或一側較大,或兩側均大。癭腫大小多如核桃,·質常較硬。病情嚴重者,腫塊增大迅速,質堅硬,結節高低不平,且有較明顯的全身症狀;3.癭氣:頸前輕度或中度腫大,腫塊對稱、光滑、柔軟。除局部癭腫外,一般均有比較明顯的陰虛及火旺的症狀。

診斷

1.多見於女性,以離海較遠的山區發病較多。

2.頸前結塊腫大,其塊可隨吞咽動作而上下移動,觸之多柔軟、光滑,病程日久則質地較硬,或可捫及結節。

3.基礎代謝率(BMR)、甲狀腺攝碘率、血清總甲狀腺素(W4)測定及血清總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T3)測定等試驗,以及必要時作X線檢查等,有助於鑑別癭病的不同類型及了解病情的不同程度。

鑑別診斷

癭病需著重與瘰癧及消渴相鑑別。

1.瘰癧鑑別的要點,一是患病的具體部位,二是腫塊的性質。癭病的腫塊在頸部正前方,腫塊一般較大。正如《外台秘要·癭病》說:“癭病喜當頸下,當中央不偏兩旁也”;而瘰癧的患病部位是在頸項的兩側,腫塊一般較小,每個約胡豆大,個數多少不等,如《外科正宗·瘰癧論》描述說:“瘰癧者,累累如貫珠,連結三五枚。”

2.消渴病癭病中陰虛火旺的證型,常表現多食易飢的症狀,應注意和消渴病相鑑別。消渴病以多飲、多食、多尿為主要臨床表現,三消的症狀常同時出現,尿中常有甜味,但頸部無腫塊。癭病的多食易飢雖類似中消,但不合併多飲、多尿而頸部有癭腫為主要特徵,且伴有比較明顯的煩熱、心悸、急躁易怒、眼突、脈數等症狀。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證候之虛實癭病以氣、痰、瘀壅結頸前為主要病機,所以一般屬於實證,其中應著重辨明有無血瘀。病程久後,由實致虛,常出現陰虛、氣虛的病變及相應的症狀,其中以心、肝陰虛尤為多見,從而成為虛實夾雜的證候。

2.辨火熱之有無癭病日久每易郁而化火,應綜合症狀和舌脈辨別其有無火熱,若有,則應辨別火熱的程度。

治療原則

理氣化痰,消癭散結為基本治則。癭腫質地較硬及有結節者,·應適當配合活血化瘀。肝火亢盛及火熱傷陰者,則當以清肝泄火及滋陰降火為主。

分證論治

·氣鬱痰阻

症狀:頸前正中腫大,質軟不痛;頸部覺脹,胸悶,喜太息,或兼胸脅竄痛,病情的波動常與情志因素有關,苔薄白,脈弦。

治法:理氣舒郁,化痰消癭。

方藥:四海舒郁丸加減。

方中以青木香、陳皮疏肝理氣,昆布、海帶、海藻、海螵蛸、海蛤殼化痰軟堅,消癭散結。

胸悶、脅痛者,加柴胡、鬱金、香附理氣解郁。咽頸不適加桔梗、牛蒡子、木蝴蝶、射干利咽消腫。

·痰結血瘀

症狀:頸前出現腫塊,按之較硬或有結節,腫塊經久未消,胸悶,納差,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澀。

治法:理氣活血,化痰消癭。

方藥:海藻玉壺湯加減。

方中以海藻、昆布、海帶化痰軟堅,消癭散結;青皮、陳皮、半夏、貝母、連翹、甘;草、理氣化痰散結;當歸、川芎養血活血,共同起到理氣活血,化痰消癭的作用。

結塊較硬及有結節者,可酌加黃藥子、·三棱、莪術、露蜂房、山甲片、丹參等,以增強活血軟堅,消癭散結的作用。胸悶不舒加鬱金、香附理氣開郁。郁久化火而見煩熱、舌紅、苔黃、脈數者,加夏枯草、丹皮、玄參以清熱瀉火。納差便溏者,加白朮、茯苓、淮山藥健脾益氣。

·肝火熾盛

症狀:頸前輕度或中度腫大,一般柔軟、光滑,煩熱,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顫抖,面部烘熱,口苦,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

治法:清肝泄火。

方藥:梔子清肝湯合藻藥散加減。

梔子清肝湯中,以柴胡、芍藥疏肝解郁清熱;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益脾養血活血;梔子、丹皮清泄肝火;配合牛蒡子散熱利咽消腫。藻藥散以海藻、黃藥子消癭散結,黃藥子且有涼血降火的作用。

肝火亢盛,煩躁易怒,脈弦數者,可加龍膽草、夏枯草清肝瀉火。風陽內盛,手指顫抖者,加石決明、鉤藤、白蒺藜、牡蠣平肝熄風。兼見胃熱內盛而見多食易飢者,加生石膏、知母清泄胃熱。

·肝陰虛

症狀:癭腫或大或小,質軟,病起緩慢,心悸不寧,心煩少寐,易出汗,手指顫動,眼乾,目眩,倦怠乏力,舌質紅,舌體顫動。脈弦細數。

治法:滋養陰精,寧心柔肝。

方藥:天王補心丹加減。

方中以生地、玄參、麥冬、天冬養陰清熱;人參、茯苓、五味子、當歸益氣生血;丹參、酸棗仁、柏子仁、遠志養心安神。

肝陰虧虛、肝經不和而見脅痛隱隱者,可仿一貫煎加枸杞子、川棟子養肝疏肝。虛風內動,手指及舌體顫動者,加鉤藤、白蒺藜、白芍藥乎肝熄風。脾胃運化失調致大便稀溏,便次增加者,加白朮、苡仁、淮山藥、麥芽健運脾胃。腎陰虧虛而見耳鳴、腰酸膝軟者,酌加龜板、桑寄生、牛膝、菟絲子滋補腎陰。病久正氣傷耗、精血不足而見消瘦乏力,婦女月經少或經閉,男子陽痿者,可酌加黃芪、山茱萸、熟地、枸杞子、制首烏等補益正氣、滋養精血。

癭病的治療一般均以理氣化痰、活血軟堅、消癭散結為主。但對於火旺及陰虛表現明顯的癭病,則應重在滋陰降火,此時若用消癭散結的藥物,一般多選用黃藥子。黃藥子有小毒,久服對肝臟不利,因本病治療時間往往較長,在需要較長時間服用時,黃藥子的劑量以不超過12g為宜,以免造成對肝臟的損害。

預防

1.在流行地區內,除改善飲水外,主要以食用碘化食鹽做集體性預防,通常每公斤食鹽加碘化鈉或碘化鉀5—101mg,服用直至青春期過後。

2.經常食用海帶或其他海產植物菜。

3.保持心情舒暢,勿郁怒動氣。

文獻摘要

《諸病源候論·癭候》:“癭者,由憂恚氣結所生,亦曰飲沙水,沙隨氣人於脈,搏頸下而成之。初作與櫻核相似,而當頸下也,皮寬不急,垂捶捶然是也。恚氣結成癭者,但垂核捶捶無脈也。飲沙水成癭者,有核痛痛無根,浮動在皮中。”“養生方云: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癭病,動氣增患。”

《外台秘要·癭病方》:“小品癭病者始作與櫻核相似,其癭病喜當頸下,當中央不偏兩旁也。”。

《證治準繩·瘍醫·癭瘤》:“藻藥散,治氣癭。海藻一兩,黃藥子二兩”,“黃藥酒,治忽生癭疾及一二年者”。

《壽世保元·癭瘤》:“夫癭瘤者,多因氣血所傷,而作斯疾也。大抵人之氣血,循環無滯,癭瘤之患,如調攝失宜,血凝結皮肉之中,忽然腫起,狀如梅子,久則滋長。癭有五種:曰石、肉、筋、血、氣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