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蕈中毒

毒蕈中毒

蕈類又稱蘑菇,屬於真菌植物。毒蕈是指食後可引起中毒的蕈類,目前在我國已知者有100種左右,其中毒性很強者有10餘種,如:褐鱗環柄菇、肉褐麟環柄菇、白毒傘(白帽菌)、毒傘(綠帽菌)、鱗柄白毒傘(毒鵝膏)、秋生盔孢傘(焦腳菌)、包腳黑褶傘、毒粉褶菌(土生紅褶菇)、殘托斑毒傘、鹿花菌、馬鞍蕈等。

基本信息

病因

蘑菇種類繁多,人們缺乏識別有毒與無毒蘑菇的經驗,誤食毒蘑菇可致中毒。

臨床表現

毒蕈種類多,毒蕈中毒素成分也較複雜,多耐熱。毒蕈毒素與中毒症狀密切相關,主要的毒物類型有胃腸毒素、神經毒素、溶血毒素、原漿毒素、肝毒素。一種毒蕈可能含有多種毒素,一種毒素可能存在於多種毒蕈中,根據毒蕈中毒的臨床表現,臨床大致分為以下四型,各型間可相互重疊。

1.胃腸型

潛伏期0.5~6小時。噁心、嘔吐、腹痛、劇烈腹瀉,嚴重者可伴有消化道出血,繼發脫水、血壓下降甚至休克等。

2.神經精神型

毒素類似乙酸膽鹼的毒蕈鹼。潛伏期l~6小時。臨床表現為副交感神經興奮症狀,如多汗、流涎、流淚、瞳孔縮小、嘔吐、腹痛、腹瀉、脈搏緩慢等。少數病情嚴重者可出現譫妄、幻覺、驚厥、抽搐、昏迷、呼吸抑制等表現,個別病例因此而死亡。部分中毒者可有周圍神經炎表現。

3.溶血型

潛伏期6~12小時。除胃腸道症狀外,有溶血性貧血、黃疸、血紅蛋白尿、肝脾腫大等,嚴重者導致急性腎衰竭。部分病例出現血小板減少,皮膚紫癜,甚至嘔血或便血等。

4.中毒性肝炎型

潛伏期6~48小時,以中毒性肝損害為突出臨床表現,肝腫大、黃疸、轉氨酶升高,嚴重者伴全身出血傾向,常並發DIC、肝性腦病。還可發生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腦病或腎損害等,導致相關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

檢查

1.化驗血、尿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心電圖等。

2.檢測毒蕈的毒物成分。

診斷

1.有食毒蕈的病史及相應的臨床表現。

2.胃內容物、殘餘食物行毒物鑑定結果是毒蕈。

治療

1.催吐、洗胃、導瀉

神志清醒者及時催吐,儘快給予洗胃,洗胃後成人灌入活性炭,吸附30~60分鐘後用硫酸鈉或硫酸鎂導瀉。

2.對症與支持治療

積極糾正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紊亂。利尿,促使毒物排出;5%碳酸氫鈉鹼化尿液。對有肝損害者給予保肝支持治療。腎上腺皮質激素對急性溶血、中毒性肝損害、中毒性心肌炎等有一定治療作用,其套用原則是早期、短程(一般3~5天)、大劑量。出血明顯者宜輸新鮮血或血漿、補充必需的凝血因子。有精神症狀或有驚厥者應予鎮靜或抗驚厥治療。

3.解毒劑治療

阿托品或鹽酸戊乙奎醚(長托寧)適用於含毒蕈鹼的毒蕈中毒,出現膽鹼能症狀者應早期使用。

巰基絡合劑(二巰基丙磺酸鈉、二巰丁二鈉)對肝損害型毒蕈中毒有一定療效。細胞色素C可降低毒素與蛋白結合,加速毒素清除。

4.透析療法

適用於危重症腎衰竭者,或對大多數毒蕈生物鹼的清除有一定作用。

預防

1.無識別毒蕈經驗者,不要自采蘑菇食用。

2.有毒野生菇(菌)類常具備以下特徵:色澤鮮艷度高;傘形等菇(菌)表面呈魚鱗狀;菇柄上有環狀突起物;菇柄底部有不規則突起物;野生菇(菌)採下或受損,其受損部流出乳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