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鴻範

殷鴻範

殷鴻範,茶葉機械專家。長期從事茶葉機械研究,在採茶機械化,紅、綠茶加工機械和大型流水拼配生產線以及計算機控制茶葉烘乾等領域有深入研究,研製成功多種型號的采剪機和揉切機械,並對茶葉物理特性等基礎理論進行了系統研究,為中國茶葉生產機械化作出重要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個人簡歷

1932年5月14日 出生於湖北省漢口市。

1947-1950年 上海市育才中學學習。

1950-1954年 東北農學院農業機械系學習,並畢業。

1954-1955年 東北農學院俄文班學習。

1955-1957年 農業部教材編譯室工作,農機組組長。

1957-1961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情報室工作,國內組大組長。

1961-1962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灌溉研究所機械研究室工作。

1963-1993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工作,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83-1984年 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農業工程系合作研究。

1994年1月 退休。

生平簡介

殷鴻範,1932年5月14日生於湖北省漢口市。抗日戰爭期間,全家遷至四川省重慶、成都和陝西省西安等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返居上海。殷鴻範眼看社會腐敗,民不聊生,世道衰落,抱著科學救國思想,發奮讀書。1947年,他從浦東中學國中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市育才中學。1950年高中畢業,他在蘇聯電影《幸福的生活》展示的集體農莊農業機械化美景吸引下,抱著改變我國農村落後面貌,實現農業機械化和電氣化的志向,放棄上海、北京等名牌大學,選擇了瀋陽農學院農業機械系(後遷往哈爾濱市改名東北農學院)。殷鴻範1954年大學畢業後,留校接受俄文培訓一年,1955~1957年在中央農業部蘇聯教材編譯室工作,先後編譯出版了蘇聯全套農業機械化專業教材近500萬字。1957年秋,他調至中國農業科學院情報室,從事國內外農業技術情報的蒐集、綜合、分析與研究,撰寫了綜術性專題情報20餘萬字。由於成績突出,他於1956年獲農業部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稱號,1959年被評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和紅旗手。1963年1月,殷鴻範調入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機械研究室,從此開始了30餘年的茶葉機械研究生涯。1983~1984年,殷鴻範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合作研究並深造。1984年12月14日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1989年,殷鴻範應聘於浙江農業大學兼職教授,開設“食品加工原理”和“制茶工程學概論”等課程及“茶機設計的理論依據”與“茶葉加工中的熱化學問題”等講座。他還先後應邀至華南農學院、湖南農學院等地就茶葉加工工程學問題舉行專題報告。1984~1987年,他兼任杭州茶葉機械總廠總工程師,在茶葉界率先邁出科研單位與企業相結合的步伐。此外,殷鴻範還曾被選為中國農業機械學會、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和中國茶葉學會理事,浙江省農業機械學會常務理事兼經濟作物委員會主任、茶葉機械專業委員會主任,浙江省農業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兼農業物料加工學組組長。殷鴻範對茶葉機械的科技進步、技術交流和行業的繁榮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人物貢獻

主要論著

1 殷鴻範.轉子揉切機簡要分析.茶葉機械,1978(3):0~14

2 殷鴻範.制茶工種的四個物理特性.中國茶葉,1983(1):2~6

3 殷鴻範.茶葉的熱物理特性.茶葉科學,1985,5(1):1~6

4 殷鴻範.茶葉烘乾機的質熱交換與生產率預測.中國茶葉,1986(1):9~12

5 殷鴻範,鄭錫堯,蔣岳光等.茶葉烘乾機的葉溫反饋控制.茶葉科學,1988,8(1):49~54

6 殷鴻範,鄭錫堯,蔣岳光等.計算機控制茶葉烘乾機的研究.農業機械學報,1990(3):41~47

7 殷鴻範,鄭學義,孫成.茶葉乾燥程度的自動控制(Auto-Control of Drying Degree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in Rural Development,Beijing:IAP),1989:837~840

8 殷鴻範,潘克霓,權啟愛等.茶葉機械.見,中國農業機械技術發展史.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3:237~245

9 殷鴻範.論茶機與茶葉加工工程.茶葉機械雜誌,1994,(4):2~6

主要貢獻

1976年,殷鴻範的研究工作轉向茶葉加工領域。1977年,他參加對外貿易部、機械工業部和農業部三部聯合調查組,對粵、桂、黔、川、湘、滇、江、浙八省區的紅碎茶加工技術作了深入調查。1978年,他擔任“全國紅碎茶加工機械現場評比與選型”會議的機械組長,提出了“轉子揉切機機械結構簡要分析”技術報告。該報告從結構分類、工作特性至結構經濟性等九個方面,分析評價了參選14種機型的優缺點,為評選提供了有說服力的依據。1979年5~7月,應對外貿易部之邀,殷鴻範參加了肯亞、盧安達兩國紅碎茶加工技術與設備的考察。回國後提出《試論我國紅碎茶工藝設備的技術改革》一文,疾呼茶界實施紅碎茶的工藝技術改革。文中提出的“強烈快速揉切”和“可控透氣發酵”切中我國傳統紅碎茶加工技藝的要害。在此基礎上,他主持研製的6CZ-30型錘擊機,在湖南、浙江、江蘇、廣西等地套用,取得了預期效果。1979~1980年,他還協助外貿部在海南南海茶廠引進肯亞全套紅碎茶加工設備。20世紀90年代初,他又協助雲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在大渡崗茶場引進印度CTC加工流水線、連續發酵機和流化床烘乾機,為提高我國紅碎茶品質作出了重要貢獻。

技術成就

20世紀60年代初,在茶葉界面對眾多採茶機原理徘徊不定的情況下,殷鴻範首先對各種採茶機原理作了功能分析,並對日本和前蘇聯的採茶機作了深入比較研究,認為茶葉採摘不僅是一種收穫手段,也是促進茶芽持續健康萌發的栽培措施。因此,機采的原則只能是在茶芽上接觸一點,並且一次採下,不能損傷采後遺留樹上的小椿。按此原則,只有切割式採茶原理才適合我國採茶機械化的要求。他的研究,對統一人們在採茶機型上的分歧起了積極作用。隨之,他通過對滾刀式、水平勾刀式和往復切割式3種切割器的試驗研究,進一步提出了往復切割式採茶器採茶完整率最高的結論,並獲得了機械工業部認可。之後,殷鴻範在確定切割速度比和切力、切割角和切圖的實驗研究基礎上,設計成功NIC型電動採茶機,並通過了部級鑑定(1965年),並在浙江省南湖林場和廣東省英德茶場作了大面積採茶機械化生產試驗(1964~1968年),對大、中、小葉品種、不同機采方式,機采葉的紅、綠茶初制和精製至成品銷售全過程作了經濟性研究。至1978年,殷鴻範先後主持研製成功JW-325型機動、DC-1型電動採茶機和SJ-250型電動修剪機。他提出的《採茶機的研究》論文,總結了1959~1977年的研究結果,為我國採茶機械化的實施提供了寶貴經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