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畫像與拉琴的死神

自畫像與拉琴的死神

《自畫像與拉琴的死神》是瑞士象徵主義畫家勃克林的畫作,作於1872年,現藏於國立普魯士文化遺產博物館。

【名稱】自畫像與拉琴的死神

【類別】油畫名畫

【年代】作於1872年

【作者】勃克林

【規格】75×61厘米

【屬地】現藏於國立普魯士文化遺產博物館

【簡介】

象徵主義文藝是19世紀後半葉普遍發生於歐洲的一種時代思潮。它首先產生於法國,首當其衝的是詩歌。法國詩人莫雷(Moreas)於1886年9月18 日在《費加羅文學報》上首次提出了"象徵主義"這個詞,並對這種文藝下了一個定義:" 給理想穿上感覺形式的外衣"。他說,藝術家不必描寫生活,只要表現自己的"理想"就夠了。文章還說:"理想主義"的繪畫和象徵主義的詩存在著有機的聯繫。它們之間最共同的是使"感覺與理想達到和解"。這種藝術從法國傳到比利時、英國、德國和俄國等地,從而成為世紀末思潮中的一種藝術表現。

當時追隨這種思潮的文藝刊物也極多,如1886年法國的《七星社》、《頹廢》、《時代》、《象徵派作家》等雜誌。1889年又出版了《現代主義作家》、《羽毛》。1890年的《法國水星》,1891年的《白色雜誌》等,1887年出版的馬拉美《詩集》與這些刊物發生共鳴。1889年魏爾倫的《平行集》、柏格森的《意識直接資料論集》以及舒雷(Schure)的名著《偉大的啟示》又給象徵派詩歌添加了翅膀,使這種藝術傾向進入神秘主義領域,甚至與西方的神智學合流。馬拉美(1842~1898)說過:詩人的任務是傳達"純粹的理想",只有在詩里讓讀者"一點一點地猜想"藝術家的個性和靈感,這才是詩。還說這種詩是最接近音樂的。

象徵主義繪畫接受了詩的影響,他們與象徵派詩人也十分密切。最早的法國象徵派畫家大概要推泰奧多爾·夏塞里奧(1819~1856)。他把學院派的繪畫技巧與浪漫派的構思結合在一起,繼起的畫家有法國畫家普維·德·夏凡納(1824~1898)、居斯塔夫·莫羅(1826~1898)等人。此外,法國的象徵派繪畫還與高更等人的藝術傾向有關係,這主要是高更的神秘主義。後來又出現納比派,不過這一畫派與象徵主義若即若離。就是夏凡納、莫羅等畫家也並不直接插足象徵派詩人在巴黎發起的"玫瑰-十字架"沙龍。這個沙龍的最活躍分子是約瑟芬·佩拉當, 一個不畫畫的象徵派繪畫的組織者。因篇幅所限,這裡就不贅述象徵派的歷史與活動了。

德國的象徵派繪畫還受到尼采哲學的影響,因為尼采的思想在19世紀80至90年代在德國盛行。在音樂上,有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在繪畫上,有勃克林、克林格、斯托克和霍夫曼等人。 勃克林出生在瑞士巴塞爾。早年在杜塞道夫市美術學院學習。1848年來到巴黎。法國的暴力政治給他留下極深的印象。他在巴黎也難以謀生,後遷居羅馬,作些風景畫,偶爾也畫人物。所畫景物總是具有一種感傷性質。於1872年完成的這一幅《自畫像與拉琴的死神》就反映了這種意識。再看看勃克林在其盛期所作的一些畫,幾乎沒有一幅不帶著生與死這個主題的。

肖像畫上加上死神,這在東方人看來是不可理解的。可是在德國,據說民間有這個傳統。這一方面來自民間哲學,一方面來自德國世紀末悲哀哲學。兩者自然融合,充分反映著上世紀末德國充滿頹廢情緒的社會觀念,用德國的理想主義哲學來解釋,頹廢是給浪漫主義--不受限制、理想、非真實、狂想、懷舊、幻滅、死亡等--以新的活力。象徵主義藝術本來含有頹廢心理。許多畫家喜歡描繪死亡、揭示人的欲望等頹廢心理。勃克林的畫例是最典型的。 畫上的勃克林在十分認真地面對畫布,可是在他背後緊盯著一個拉琴的死神,以暗示萬物皆虛的哲理。他告誡人們,也告誡畫家自己,世間一切虛榮純屬徒勞,任何努力總難免一死。死神不是其他,而是藝術家心中的繆斯,勃克林正在諦聽死神的演奏,琴聲激勵著他,使他更加勤奮地創作,使他覺得只有眼前的創作才是永生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