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公元1898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湖北工藝學堂。
1907年,湖北中等工業學堂。
1913年, 湖北省甲等工業學校。
1922年, 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
1927年, 省立二中、省立三中。
1935年, 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949年, 武昌高級工業學校。
1953年, 中南鋼鐵工業學校。
1954年,武昌鋼鐵工業學校;武昌建築工業學校。
1958年,歷經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湖北甲等工業學校、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等學校的傳承與發展,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組建為武漢鋼鐵學院,開始開辦本科教育。
1963年, 武漢鋼鐵學院;武漢鋼鐵學校;武漢冶金衛生學校。
1965年, 武漢鋼鐵學院;武漢鋼鐵學校;武漢冶金醫學專科學校。
1978 年,開展研究生教育,並成為全國首批碩士點授權單位。
1979年, 武漢鋼鐵學院;解放軍基建工程兵第二技術學校;武漢冶金醫學專科學校。
1983年, 武漢鋼鐵學院;武漢冶金建築專科學校;武漢冶金醫學專科學校。
1993年, 武漢鋼鐵學院;武漢建築高等專科學校;武漢冶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1995年,隸屬於原國家冶金工業部的武漢鋼鐵學院、武漢建築高等專科學校、武漢冶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為武漢冶金科技大學。
1998年,根據國家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需要,學校成為第一批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為主”的劃轉院校。
1999年4月28日,經國家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為武漢科技大學。
2013年11月14日 ,湖北省政府、教育部和寶鋼、鞍鋼、武鋼、首鋼、中國冶金科工集團、中鋼6家特大型企業共建武漢科技大學,標誌著武漢科技大學正式加入國家實施的省部共建地方高水平大學計畫行列。
2016年,獲批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二期工程。
2018年11月,武漢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教授張同存、顧潮江發明的“一種治療HIV(愛滋病病毒)感染的嵌合抗原受體的重組基因構建及其套用”技術,是全球首個“套用CAR-T免疫細胞治療愛滋病”的發明專利 。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截至2016年4月,有教職工26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841人;師資隊伍中副高以上職稱人員比例超過59%。 擁有雙聘院士8人,國家“千人計畫”創新人才6人、“長江學者”1人、“千人計畫配套引智工程”項目8項,湖北省“百人計畫”9人,國家及湖北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入選29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5人,全國教學名師1人。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
截至2015年6月,學校圖書館藏書刊221餘萬冊;現代化信息網路系統覆蓋全校;教學設備精良,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超過2.6億元;建有32個研究所、1所三級甲等直屬附屬醫院(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5所非直屬附屬醫院(孝感中心醫院、武鋼總醫院、武漢漢陽醫院、武漢普仁醫院、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總編制床位數達7718張。為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武漢科技大學湖北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名單
姓名 | 性別 | 職稱 |
孔建益 | 男 | 教授 |
陳奎生 | 男 | 教授 |
趙明旺 | 男 | 教授 |
王耀青 | 男 | 教授 |
武漢科技大學湖北省中青年學術骨幹名單
姓名 | 性別 | 職稱 |
盛建龍 | 男 | 教授 |
李立新 | 男 | 教授 |
李亞偉 | 男 | 教授 |
宋世震 | 男 | 教授 |
國家級教學團隊
專業 | 帶頭人 |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 | 李亞偉 |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 | 孔建益 |
控制理論與套用 | 吳懷宇 |
學科建設
設定有20個教學學院、71個本科專業;擁有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38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9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15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2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建有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0個省級重點學科,5個省級重點(培育)學科,2個省級優勢特色學科群。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11個學科位居湖北省屬高校第一;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與礦業工程、機械工程等3個學科入選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學科;材料科學、工程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
材料學
省級重點學科(10個):
材料學(1993年)、鋼鐵冶金(1993年)、機械設計及理論(1996年)、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1996年)、機械電子工程(1998年)、計算機套用技術(1998年)、化學工藝(1998年)、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2001年)、環境工程(2001年)、套用數學(2001年)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7個):
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 、控制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礦業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4個):
材料學、鋼鐵冶金、機械設計及理論、 機械電子工程、化學工藝、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等。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6個):
冶金工程、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礦業工程 。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0個):
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礦業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土木工程、統計學、軟體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生物學、數學、外國語言文學、物理學、公共管理、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馬克思主義理論。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8個類別):
工程碩士(材料工程、冶金工程、控制工程、礦業工程、機械工程、計算機工程、化學工程、工業工程、環境工程、項目管理、建築與土木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軟體工程、安全工程、車輛工程、生物工程、物流工程)、工程管理碩士、公共管理碩士(MPA)、工商管理工程(MBA)、社會工作碩士(MSW)、臨床醫學(內科學、外科學)、藝術(工業設計)、翻譯(英語筆譯)
院系設定
據2019年3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設有20個教學學院、開設72個本科專業。
專業名稱 | 所屬學院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材料與冶金學院 |
材料化學 | |
冶金工程 | |
金屬材料工程 | |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 | |
能源與動力工程 | |
土木工程 | 城市建設學院 |
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 | |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 |
建築學 | |
城鄉規劃 |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管理學院 |
工程管理 | |
工商管理 | |
市場行銷 | |
會計學 | |
財務管理 | |
人力資源管理 | |
物流管理 | |
電子商務 | |
套用化學 | 化學與化工學院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
生物工程 | |
機械工程 | 機械自動化學院 |
機械電子工程 | |
工業工程 |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
軟體工程 | |
網路工程 | |
信息安全 | |
信息與計算科學 | 理學院 |
工程力學 | |
材料物理 | |
統計學 | |
車輛工程 | 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 |
汽車服務工程 | |
交通運輸 | |
交通工程 | |
物流工程 | |
英語 | 外國語學院 |
德語 | |
翻譯 |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文法與經濟學院 |
法學 | |
社會工作 | |
行政管理 | |
勞動與社會保障 | |
投資學 |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電子信息工程 | |
自動化 | |
通信工程 |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
臨床醫學 | 醫學院 |
預防醫學 | |
藥學 | |
衛生檢驗與檢疫 | |
護理學 | |
工業設計 | 藝術與設計學院 |
風景園林 | |
繪畫 | |
視覺傳達設計 | |
環境設計 | |
產品設計 | |
公共藝術 | |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 |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
採礦工程 | |
礦物加工工程 | |
環境工程 | |
安全工程 | |
生物技術 | 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 |
資料來源: |
教學建設
截至2015年,學校建有湖北省屬高校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耐火材料與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8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科研基地、1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校擁有1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聯合)、2個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
國家級精品課程(6門):
主講教師 | 課程名稱 |
吳懷宇 | 自動控制原理 |
鄧澤宏 | 當代世界政治與經濟 |
顧華志 | 耐火材料工藝學 |
孔建益 | 機械原理 |
陳奎生 | 液壓傳動 |
方康玲 | 過程控制與集散系統 |
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專業(6個):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機械工程及自動化、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耐火材料工藝學、機械原理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2個):
武漢鋼鐵(集團)公司、武漢平煤武鋼聯合焦化有限責任公司
國家級雙語示範課程(1門):
化學反應工程
校級精品分享課程(5門):
課程名稱 | 主講教師 |
生活中的微積分 | 李德宜 余勝春等 |
飲食與健康 | 李文芳 陳 丹等 |
道路交通安全 | 應保勝 郭建忠等 |
中國工藝美術史 | 白雪 |
大學計算機文化基礎 | 張葵 |
國家級規劃教材(9部):
書 名 | 主要作者 | 出 版 社 |
運籌學簡明教程(第二版) | 秦裕瑗、秦明復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自動控制原理 | 吳懷宇、廖家平 |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冶金傳輸原理 | 沈巧珍、杜建明 | 冶金工業出版社 |
機械原理(第2版) | 廖漢元、孔建益 | 機械工業出版社 |
運籌學簡明教程(修訂版) | 秦裕瑗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煤化學(第2版) | 何選明 | 冶金工業出版社 |
燃氣工程(第2版) | 王光輝 | 冶金工業出版社 |
液壓與氣壓傳動(第2版) | 陳奎生等 | 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
建築設備自動化 | 李玉雲 | 機械工業出版社 |
特色專業(8個):
學科代碼 | 名稱 |
0802 | 機械工程 |
0811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0817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0819 | 礦業工程 |
0837 | 安全科學與工程 |
1201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1204 | 公共管理 |
0812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對外交流
武漢科技大學先後同澳大利亞、德國、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三十餘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係。學校與美國僑港大學合作舉辦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本科教育項目),與澳大利亞迪肯大學合作舉辦機械工程專業(本科教育項目),與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合作舉辦物流管理專業(專科教育項目)。聘請國內外著名學者作學校的名譽教授和兼職教授,邀請一大批外籍專家來校任教、講學,選派教師出國進修和科研合作,在國際學術交流中不斷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武漢科技大學先後與武鋼、攀鋼、重鋼、漣鋼等20餘家大型企業和湖北省有關地市州建立了全面合作關係。
學術研究
研究機構
武漢科技大學牽頭組建了面向區域發展的“高性能鋼鐵材料及其套用協同創新中心”,並成立了“武鋼-武科大鋼鐵新技術研究院”,“韶鋼-武科大煉鐵技術研究所”。 學校擁有湖北省屬高校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耐火材料與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8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科研基地、省級工程研究中心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
國家重點實驗室 | 省部共建耐火材料與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 | |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鋼鐵冶金及資源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冶金自動化與工程技術教育部研究中心 | |
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湖北省耐火材料與高溫陶瓷重點實驗室 | 機械傳動與製造工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煤炭化與新型碳材料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冶金工業過程系統科學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
冶金裝備與控制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冶金礦產資源高效利用重點實驗室 | |
智慧型信息處理與實時工業系統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
湖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綠色製造與節能減排科技研究中心 | 高效能鋼鐵材料及其套用湖北省協同中心 |
湖北省“2011計畫”協同創新中心 | 高性能鋼鐵材料及其套用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 | 釩資源高效利用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 |
工業爐先進技術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培育) | 智慧型製造裝備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華科大牽頭、該校參與) | |
汽車零部件技術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武理工牽頭、該校參與) | 城鄉社區社會管理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中南財大牽頭、該校參與) | |
安全預警與應急聯動技術(武理工牽頭、該校參與) |
科研成果
截至2014年5月,武漢科技大學主持和承擔了國家“973”、“863”、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 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級項目170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獎80餘項,連續八年獲得16項國家科技成果獎(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數量全位列國高校67位。
2007-2014年獲國家科技獎勵目錄
2007年,張一敏,含鐵渣塵高效利用關鍵技術開發與工業套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8年,祝洪喜,鋼鐵冶金儲運與精煉設備爐襯材料長壽高效技術,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8年,武鋼取向矽鋼製造技術自主創新與產業化,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9年,王光華,焦化過程主要污染物控制關鍵技術與套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9年,吳開明,大線能量焊接系列鋼技術發明及套用,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09年,陳建勛,本體元建模方法及其在軟構件庫互操作性管理與服務中的套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9年,武鋼物流整體信息化技術自主集成與創新,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0年,張一敏,含釩頁岩高效提取線上循環資源化新技術及工業套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0年,畢學工,大型高爐高效生產綜合技術的開發與套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1年,李楠,潔淨鋼冶煉用耐火材料關鍵技術與套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1年,李友榮,降低薄帶鋼生產消耗的關鍵技術,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1年,大跨度鐵路橋樑鋼成套製造與套用技術創新,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2年,李楠,高品質耐火材料製備過程微結構控制技術與工業套用,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12年,鍾冬望,建(構)築物拆除定向爆破關鍵控制技術與工程套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3年,陳奎生,陳新元,傅連東,曾良才,湛從昌,冶金高頻液壓控制伺服元件關鍵技術及套用,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14年,毛新平,趙剛,先進短流程高品質特殊鋼製造關鍵技術及其產業化,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3 年--2012年獲獎項目
序號 | 成果名稱 | 獲獎級別 | 時間 | 參加人員 |
1 | 高品質耐火材料製備過程微結構控制技術與工業套用 |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2012 | 李楠,李亞偉,孫加林,陳俊紅,洪學勤,馮建設 |
2 | 低碳鋼冶煉用方鎂石-碳化矽-碳耐火材料關鍵技術與工業套用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2012 | 魏耀武,李楠,柯昌明,李具中,王周福,梁新亮,韓兵強,鄢文,李亞偉,吳健鵬,白晨,陶曉林,顧華志,王璽堂,張繼周 |
3 | 高品質耐火材料製備與套用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 湖北省高校十大科技成果轉化獎 | 2012 | 李楠,孔建益,祝洪喜,李亞偉,顧華志,柯昌明,鄧承繼,陳奎生,葛山,朱伯銓等 |
4 | 潔淨鋼冶煉用耐火材料關鍵技術與工業套用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2011 | 李楠,顧華志,柯昌明,汪寧,鄒繼新,牟濟寧,趙繼增,劉百寬,王周福,杭文明 |
5 | 高磷燒結礦鐵精礦標準樣品研製 | 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軟科學) | 2011 | 徐建平,陳士華,朱遠志,張穗忠,王璽堂,王周福,李潔,祝洪喜,鄧承繼,白晨,郭芳,尹玉成,葛山,謝超英,王洪紅 |
6 | 超純淨鋼中間包冶金耐火材料關鍵技術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2010 | 顧華志,汪厚植,張美傑,黃 奧,王璽堂 |
7 | 無機材料熱物性參數測試方法研究及相關國家標準制訂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2010 | 葛山,尹玉成,趙惠忠,劉志強,祝洪喜,李亞偉,鄧承繼,梁永和,王周福,白晨 |
8 | 超純淨鋼冶煉中間包關鍵耐火材料開發 | 武漢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2010 | 顧華志,汪厚植,張美傑,黃 奧,王璽堂 |
9 | 一種用於檢測耐火材料耐火度的高溫電爐 | 第二屆全國高等學校自製教學儀器設備優秀成果獎 | 2010 | 葛山,尹玉成,祝洪喜 |
10 | 一種陶瓷化AlO-SiC質耐火磚及其製備方法 | 第三屆湖北省優秀專利項目獎 | 2010 | 祝洪喜、鄧承繼、白晨 |
11 | 低成本高性能非氧化物複合耐火材料製備與套用技術 | 湖北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 2009 | 李亞偉,李遠兵,王璽堂,顧華志,葛山,趙雷 |
12 | 多次連用燒成鋁鋯碳板的開發與套用 | 安徽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 2009 | 張文杰,顧華志 |
13 | 超大容積焦爐長壽命爐門耐火澆注料研發與套用 | 武漢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 2009 | 汪厚植,顧華志 |
14 | 鋼鐵冶金儲運與精煉設備爐襯材料長壽高效技術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2008 | 祝洪喜,李楠,鄧承繼,朱伯銓,李亞偉,白晨,顧華志 |
15 | 煉鋼電爐頂耐火材料長壽化技術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2008 | 祝洪喜,鄧承繼,白晨,張少偉,葛山 |
16 | 高強度耐侵蝕Al2O3-SiC質複合耐火材料的研製及工業套用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2007 | 祝洪喜,鄧承繼,白晨,李楠,葛山,魏耀武 |
17 | 高強微孔耐蝕氧化鋁-碳化矽 複合材料的製備及工業套用 | 全國高等學校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2007 | 祝洪喜,鄧承繼,白晨,李楠,葛山,魏耀武 |
18 | 耐火材料製備與使用過程相關套用基礎研究 | 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2007 | 李楠,李軒科,李亞偉,韓兵強,朱伯銓 |
19 | 耐火材料內襯和構件的熱機械應力研究及套用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2006 | 李楠,白晨,韓兵強 |
20 | 牙科磷酸鹽鑄造包埋材料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 2006 | 余桂林,李楠,李友勝,韓兵強,李遠兵,柯昌明 |
21 | GB/T18589-2001焦化產品蒸餾試驗的氣壓補正方法 | 中國標準創新貢獻三等獎 | 2006 | 趙敏倫 |
22 | 連鑄中間包鹼性乾式工作襯 | 山西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 2005 | 王周福 |
23 | 原位生成Sialon增強Al2O3-SiC-C主溝自流澆注料 | 鄭州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2005 | 汪厚植,顧華志 |
24 | 鐵水脫硫噴槍破損機理及提高壽命的研究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 2004 | 李遠兵,李楠,韓兵強,李友勝 |
智慧型信息處理與實時工業系統湖北省重點實驗室論文出版
標題 | 刊物 | 作者 | 時間 |
A new regularization scheme for blind color image deconvolution | Journal of Electronic Imaging | 陳 黎(1) | 2008 |
A wavelet-domain non-parametric statistical approach for image denoising | IEICE Electronics Express (SCI收錄) | 陳 黎(1) | 2010 |
Critical-path driven routers for on-chip networks | Journal of Circuits, Systems and Computers (SCI收錄) | 胡 威(1) | 2011 |
3D protein structure prediction with Genetic Tabu search algorithm | BMC Systems Biology (SCI收錄) | 張曉龍(1) | 2010 |
Gene expression data classification using locally linear discriminant embedding | 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SCI收錄) | 李 波(1) | 2010 |
Combining Clustering and Classification for Remote Sensing Images Using Unlabeled Data | Chinese Optics Letters (SCI收錄) | 邊小勇(1) 張曉龍(3) | 2011 |
Robust Automatic Focus Algorithm for Low Contrast Images Using a New Contrast Measure | Sensors(SCI收錄) | 徐 新(1) | 2011 |
Despeckling of medical ultrasound images based on quantum-inspired adaptive threshold | Electronics Letters (SCI, EI收錄) | 付曉薇(1) | 2010 |
Optimal noise reduction in oversampled PR filter banks | IEEE Trans. Signal Processing | 柴 利(1) | 2009 |
Subband synthesis for color filter array demosaicking | IEEE Trans.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A (SCI收錄) | 陳 黎(1) | 2008 |
An effective technique for subpixel image registration under noisy conditions | IEEE Trans.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A (SCI收錄) | 陳 黎(1) | 2008 |
Hankel-norm approximation of IIR by FIR Models: a constructive method | IEEE Trans. Circuits & Systems part I: regular papers | 柴 利(1) | 2008 |
Efficient computation of frame bounds using LMI-based optimization | IEEE Trans. Signal Processing (SCI收錄) | 柴 利(1) | 2008 |
A nonlinear least square technique for simultaneous image registration and super-resolution | IEEE Trans. Image Processing (SCI, EI收錄) | 陳 黎(3) | 2007 |
A nonlinear least square technique for simultaneous image registration and super-resolution | IEEE Trans. Image Processing (SCI, EI收錄) | 陳 黎(3) | 2007 |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fluidisation and flooding phenomena in lower blast furnace by model experiments | Ironmaking and Steelmaking (SCI 收錄) | 畢學工 | 2008 |
Supervised feature extraction based on orthogonal discriminant projection | Neurocomputing (SCI收錄) | 李波 | 2009 |
Semi-supervised distance metric learning based on local linear regression for data clustering | Neurocomputing (SCI收錄) | 張 鴻 | 2012 |
學術資源
資源名稱 | 資料庫語言 | 資料庫類別 |
維普信息資源 | 中文 | 部分全文 |
萬方學術期刊 | 中文 | 部分全文 |
萬方學位論文 | 中文 | 部分全文 |
萬方會議論文 | 中文 | 部分全文 |
萬方科技成果 | 中文 | 部分全文 |
EMS電子書 | 外文 | 全文 |
《中國知網》網路版(IP登入) | 中文 | 部分全文 |
讀秀學術搜尋 | 中文 | 部分全文 |
國研網 | 中文 | 部分全文 |
Elsevier SDOL | 外文 | 全文 |
SpringerLINK online Journals | 外文 | 全文 |
EBSCO ASP | 外文 | 全文 |
EBSCO BSP | 外文 | 全文 |
起點自 主考試學習系統 | 中文 | 部分全文 |
EMS電子書 | 外文 | 全文 |
ASME | 外文 | 全文 |
ACM | 外文 | 全文 |
CSA文摘材料科學子庫 | 外文 | 文摘 |
EI Village | 外文 | 文摘 |
CALIS外文期刊網 | 外文 | 文摘 |
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紙本外文期刊文摘庫 | 外文 | 文摘 |
STEEL GRIPS 電子期刊 | 外文 | 全文 |
CELL電子期刊 | 外文 | 全文 |
博看網 | 中文 | 部分全文 |
海外圖書採選系統(PSOP) | 外文 | 全文 |
EMS電子書 | 外文 | 全文 |
文化傳統
章程標識
• 章程
2015年3月2日,湖北省教育廳發布了第2號高等學校章程核准書及《武漢科技大學章程》,這標誌著武漢科技大學章程獲核准並正式發布。
《武漢科技大學章程》由序言和八章組成,共85條,全文10644字。包括“總則”、“學校功能與教育形式”、“管理體制與組織機構”、“教職員工、學生、校友”、“學校與社會”、“經費、財務、資產與後勤”、“學校標識”和“附則”。章程彰顯了學校的辦學歷史和文化內涵,固化了已有的辦學實踐和管理經驗,完善了學校內部治理體系,突出了學校辦學自主權和監督機制,保障了學術權力在治學中的主導地位,明確了學校與舉辦者及社會其他組織的關係。
• 校徽
校徽的涵義:
武漢科技大學校徽以字母“Y”為主體構成帆船的形象,“Y”是冶金的“冶”字拼音第一個字母,有武漢三所冶金院校合一的意思,也體現了學校的冶金特色。由Y變形組成的這一動感極強、搏擊風浪的帆船形象,象徵著學校的事業乘風破浪,一帆風順。帆船以淡藍色為背景,如海天一色,象徵博大,外圈的綠色象徵生命,圓形校徽上半部分的孤形排列的漢字“武漢科技大學”為魯迅手寫體,和下面的英文“武漢科技大學”組成的圓形,像征著團結一心。
整個校徽的含義:團結·奮進。
• 校訓
“厚德博學 崇實去浮”
校訓闡釋:“厚德”二字,出自於《周易》中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即優待、推崇、重視;“德”,即道德、品行、政治品質;“厚德”,即重視道德修養,注重德育。“博”,即多、廣、豐富;“學”,即學習、模仿、學問;“博學”,即多學勤問、學問淵博。“崇”,即重視;“實”,即實在、實際;“去”,即除掉、除去;“浮”,即浮漂、浮躁、浮華;“崇實去浮”,即崇尚紮實,去除漂浮;推崇實在,除掉浮躁;注重實踐,嚴禁浮誇;提倡立足實際,反對華而不實;倡導真才實學,不要虛假作風;追求實用實效,切勿徒有虛名。
校史沿革,可上溯到張之洞在武昌曇華林創辦的湖北省中等工藝學堂。不僅“崇實去浮”與張之洞的辦學思想直接有關,而且“厚德博學”也是他一貫的理念。1873年9月,張之洞出任四川學政,倡導“通經致用”的治學宗旨。為了改良學風,張之洞於1875年春創辦了尊經書院,希望培訓一批“通博之士,致用之才”。他提出“非博不通,非專不精”的治學方法,認為經學、史學、國小(指文學、訓詁、章韻諸學)、地理、算術、經濟、詩詞、古文等都有學問,應該“無所不通”。他要求學生認真讀書,涉獵廣泛,同時又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愛好,選擇二、三門“專門精求”,“期必有成”。該院嚴格的教學制度和考試程式,使學生處於一種競爭奮進的學習環境。張之洞在其治學經驗談中對士子提出“德行謹厚”、“人品高峻”、“立志遠大”、“砥礪氣節”等品德行為方面的要求,提出了讀書治學的一些重要原則,如“讀書宜讀有用之書”,“讀書期於明理,明理歸於致用”等。他所謂“有用”,即可用來“考古”、“經世”和“治身心”。他還指出:“為學忌分門戶”(在學術上應破除門戶之見),都應“以躬行實踐為主”,使學者達到“有品有用”(道德文章集於一身)。在張之洞的倡導下,尊經書院逐漸形成了“沉靜好學、崇實去浮”的良好學風。
• 校歌
武漢科技大學校歌
詞:師生集體創作 曲:陳國權
歌詞
揚子江邊 黃家湖畔
蕩漾著我們青春的笑臉
春風化雨 桃李滿園
立德樹人 譜寫壯麗的詩篇
百年薪火 代代相傳
科技人文 和諧發展
厚德博學 崇實去浮
鋼鐵品質 引領我們
勇往直前
勇往直前
追求卓越 放飛夢想
鑄造共和國鋼鐵脊樑
開拓進取 共創未來
武科大的明天更加輝煌
武科大的明天更加輝煌
• 校旗
學校旗設計方案分別以白、紅、藍、綠、淺藍五種色彩作為底色,尺寸規格共有5種:1號旗幟(2880mm*1920mm)、2號旗幟(2400mm*1600mm)、3號旗幟(1920mm*1280mm)、4號旗幟(1440mm*960mm)、5號旗幟(960mm*640mm)。五種顏色分別設有橫版、豎版、二級單位版三種類型,總計75個樣式。旗面標準色:白色(C:0,M:0,Y:0;K:0);紅色(C:0,M:100,Y:100;K:0);藍色(C:100,M:65,Y:0;K:0);綠色(C:91,M:44,Y:87;K:9);淺藍色(C:34,M:5,Y:11;K:0)。
旗面還為二級學院設計院旗、院標預留既有統一範式又可體現各自特徵的空間。校旗按橫掛式、豎掛式及桌式設計,長寬比例為1.5:1。校徽、校名、學校標準色等採用《武漢科技大學視覺識別系統(VI)》標準。
校園文化
武漢科技大學以校內湖——沁湖為文化載體,每年舉辦沁湖舟賽、沁湖詩會、沁湖時光、沁湖講堂、沁湖魚宴 等校園文化活 動,學生的參與度越來越高,展現出向上向美、力行力新的新風貌,形成了沁湖文化校園品牌。
學校領導
黨委書記:孔建益
校長、黨委副書記:倪紅衛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孫國勝
黨委副書記:盛建龍
副校長:陳奎生
黨委常委、副校長:沈季偉、吳懷宇、劉靜、馮征
知名校友
百餘年來,學校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各類專門人才18萬餘人。一大批傑出校友成長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學者、黨政領導、大型鋼鐵企業的董事長或總經理,學校被譽為“冶金高層次人才的搖籃”。廣大校友積極支持母校建設發展,學校位列2016年度中國大學校友捐贈排行榜第35位。
政界
李一清----原中南局第一書記,原武漢鋼鐵學院(武漢科技大學)第一任校長;
韓寧夫----原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湖北省省委書記, 原武漢鋼鐵學院(武漢科技大學)第二任校長;
范欽臣----原中央候補委員,原河南省政協主席,省委副書記(武漢鋼鐵學院本科化資畢業);
劉 玠----原中央候補委員,原鞍山鋼鐵集團董事長,總經理(武漢鋼鐵學院本科機械)
張昌平----中央紀委委員,福建省政協主席(武漢鋼鐵學院本科材冶);
孫志剛----2013年3月任國家衛生和計生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兼國務院醫改辦主任(正部長級),2015年10月任貴州省代省長,2016年1月任貴州省省長。2017年7月15日,孫志剛同志任貴州省委書記。
郭 琨----原甘肅省常務副省長(武漢鋼鐵學院本科化資);
史濟春----河南省委常委,統戰部長(武漢鋼鐵學院本科材冶);
王 炯----1981年9月—1985年7月,武漢鋼鐵學院(現武漢科技大學)冶金系壓力加工專業學習,現任河南省委副書記。
陳德榮----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長(武漢鋼鐵學院本科,研究生材冶);
黃楚平----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書記(武漢鋼鐵學院本科);
張亞忠----河南省政協副主席(武漢鋼鐵學院本科材冶);
吳靈臣----原中共濮陽市委書記。(武漢鋼鐵學院本科);
李貴基----原河南省財政廳廳長、黨組書記,曾擔任洛陽市市長(武漢鋼鐵學院本科材冶);
李 兵---- 中共鄂州市委書記,原湖北省環境保護廳廳長(武漢鋼鐵學院本科材冶);
朱軍---- 廣西壯族自治區工商局局長、黨組書記,曾任中共防城港市委書記(武漢鋼鐵學院本科);
袁緒清----國家計畫委員會,司長;
黃郎輝----國家統計局、司長(武漢鋼鐵學院本科機械);
王中丙----廣東湛江市市長,原廣東省發改委副主任(武漢鋼鐵學院本科,研究生)。
科技教育界
劉 玠----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鋼鐵學院本科機械) ;
蘇義腦----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鋼鐵學院本科機械);
宋少先----墨西哥科學院院士,墨西哥聖路易斯波多西自治大學(Universidad Autónoma de San Luis Potosí)終身教授。 (武漢鋼鐵學院研究生畢業)
盧壽慈----俄羅斯礦業科學院外籍院士,原武漢鋼鐵學院院長;
張高勇----美國數學學會會士,紐約大學終身教授;
毛新平----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院士。
劉本仁----2003年中國工程院院士進入第二輪審批,有效候選人(武漢鋼鐵學院本科);
李 楠---- 2001,2005,2013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武科大教授;
徐庭棟----200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有效候選人,鋼鐵研究總院;
謝先啟----中國著名工程爆破專家、武漢航空港發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2003級採礦工程碩士研究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武漢市首屆“傑出人才”獲得者 ,2013年度武漢科技重大貢獻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張一敏----2013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武漢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武漢鋼鐵學院本科);
胡社軍----華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武漢鋼鐵學院本科);
李曉剛----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新材料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科技獎獲得者(武漢鋼鐵學院本科);
商界及企業家
許家印----廣州恆大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個人資產全國第1位(2009年);
李海倉----全國工商聯合會副主席, 海鑫集團董事長,個人資產全國第27位(2004年);
李剛進----北京首安工業消防股份有限公司首安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劉水洋----首鋼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賈寶軍----中國中鋼集團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
鄧崎琳----武漢鋼鐵(集團)公司總經理,2015年8月29日落馬 ;
董書通----中國鎳資源控股有限公司總裁;
牛和龍----安徽省合肥鋼鐵公司副董事長;
王義芳----原河北鋼鐵集團公司董事長 總經理,現任河北省人大財經委副主任。 根據中紀委網站2016年7月19日訊息,王義芳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在接受調查 ;
王子亮----河南安陽鋼鐵公司總經理;
王根成----長沙中冶長天國際工程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
劉安義----寶鋼冶金建設公司黨委副書記;
吳旭春----南京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中型廠廠長;
樊政煒----攀枝花鋼鐵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
陳 曉----武漢鋼鐵集團公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
謝先啟----武漢市市政建設集團武漢爆破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張愛兵----湘潭鋼鐵公司副總經理;
曹志強----湘潭鋼鐵公司副總經理;
張渝麟----武漢安全環保研究院黨委書記;
李永成----北京焦化廠廠長;
李永健----湖北省教育廳辦公室副主任;
李玉田----濟源鋼鐵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李兆會----山西海鑫鋼鐵(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向東----深圳深業(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黨委書記;
李寬生----中國第一冶金建設公司黨委書記;
鄒援朝----河南省三門峽市人大副主任;
陳和鐵----鄂城鋼鐵廠總經理助理;
趙 平----新疆八一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濟師;
夏 琨----武漢市東西湖區人民法院院長;
黃青峰----漣源鋼鐵公司副總經理;
程紅兵----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謝先啟----武漢市市政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經理;
潘必義----中國第十八冶金建設公司副總經理;
潘立慧----武漢鋼鐵集團公司焦化公司總經理;
戴登元----南京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趙黎明----利盟中國公司總裁;
吳 峰----武漢天成冶金爐料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夏 琳----騰訊 互動娛樂部門總經理 武科大計算機學院02年畢業生;
解 礫----新純派生活科技公司CEO;
張在東----鋒尚國際董事長;
張孝友----深圳勁創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總工程師;
於文博----中國泰康人壽保險公司總經理、北京市保險學會秘書長、高級會計師;
李 健----中航工業飛機公司副總經理,曾任廣州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博士後;
張若生----廣鋼集團總經理;
餘子權----韶鋼集團董事長,總經理;
高哲發----福建三鋼閩光股份有限公司焦化廠廠長;
曾大凡----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副院長,中國建材聯合會耐火材料分會、中國矽酸鹽學會耐火材料分會理事長。
文化體育界
苗立傑----前國家女子籃球隊隊長 ;
任 蕾----國家女子籃球隊;
宋力維----國家女子籃球隊;
陳瑩琦----國家女子籃球隊;
姜 微----國家女子籃球隊。
池 莉----當代著名女作家,1979年畢業於武漢科技大學醫學院(原冶金醫專)。
相關新聞
2018年10月26日,武漢科技大學舉行120周年校慶,校友、著名企業家、恆大集團董事長許家印為母校再捐資一個億,助力母校建設世界一流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