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黃口
為邑東重鎮,古稱雀口,又稱吹風口、催黃口、東皋等。崔黃口城
始建於明朝末年,為武清縣東北方與香河、寶抵搭界的主要集鎮,人煙輻輳,市井繁華,在香、寶、津、京一帶頗有名氣。此鎮,築有城池,並有景觀九橋十八廟。有許多美好的傳說。崔黃口鎮曾出過任黃河道台的二品官,七品知縣,民國年間任江西督軍的陳光遠也是崔黃口人。更有名望的是,清道光年間,王氏家族的父子進士,父子同朝為官,很受皇上寵愛,王氏在崔黃口建有王家祠堂,御賜“三懷堂”。其勢並把崔黃口這一方圓不過四里許的鎮子築起了一座小城建了各種寺廟、庵堂。
這樣一來,崔黃口的名氣就更大了,九橋十八廟成了崔黃口的別名。
崔黃口城的風格完全按照正式城的規模和形式建造。四個小城門,北門出口堵死,其它三門,一律青磚到頂,紅漆大門,土城牆上有馬尾型馬道,城牆下環繞著護城河,取玉帶纏腰之意。
四個城門閣上都有一座雄壯宏偉的廟宇,雖然說不上雕梁畫柱,飛檐臥獸,也是前廊後廈,屏扇花窗。東城門閣上供的是馬王神,並有橫匾,匾上有名人題字“界聯武寶”,取“武清”、“寶低”交界之意。西城門閣上供的是財神,南城門閣上是火神廟,有一匾額上書“火德正神”四字,北城門閣上是真武大帝廟。
城內,是十字街,將城劃為田字形,正中央有一士地廟,對南門部位是一城之主——城隍廟,與土地廟相呼應。西北部位有一個座南面北的倒觀音堂,東北部位是一座寺廟,稱東大寺,大寺院裡有兩個房山,當中夾著一個小廟,稱“兩山夾一廟”,西南部位有一個地藏寺,寺中供有文昌帝君、魁星點狀元的塑像。東南部位是香火最盛的娘娘廟。
在這種田字形的格局中,廟址的分布是十分對稱的,城內七個寺廟加上四個城門閣就是十一個了。
城外的廟址分布也較為合理,東西南三個城門外的對面都有寺廟存立。西城門是西大寺,南城門是藥王廟,在供桌底下還藏有一小廟,俗稱廟中廟,東城門是關帝廟,俗稱老爺廟,在它的廟脊上還立有一小廟,俗稱廟上廟。在城西南距西大寺不遠的地方有三個官廟,東北方距老爺廟不遠的地方有個白衣庵。
城內外共十八座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