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簡淵源
武曌(音zhào)金簡,銘刻的,不只是武則天的內心世界,更是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心路歷程。
“天人合一”,是中國人的根本思想。它所說的,是人與天的關係問題,亦是精神與物質的關係問題。
對於天人關係的探究,中西方很不一樣。西方側重研究二者的鬥爭性,即相互區別,相互矛盾,相互分化等,故有二者孰先孰後,誰決定誰之爭。而中國,側重研究二者的統一性,即相互統一,相互聯結,相互協調,相互通融等,故有“天人合一”的普世觀念。
武則天之前,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大體有四個類型:道家型,儒家型,綜合型,道教型。
道家所理解的“天”,是自然之天,甚至沒有神秘因素。道家認為,人是從自然界來的,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人應該效法地、效法天、效法自然。《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儒家所理解的“天”,既有傳統宗教中天帝的痕跡,有神秘性,同時也是自然之天。《論語》云:“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唯天為大”,他的根本立場就是——則天(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孟子繼承孔子思路,讓“天”有了神秘痕跡:“若夫成功,則天也。”
在道家,天道是無為的,“則天”就意味著息爭無為;在儒家,天道是有為的(天讓“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則天”就意味著有所作為(“若夫成功,則天也”) 。概而言之,道家的“天人合一”是消極的但有科學性;儒家的“天人合一”是積極的但含神秘感。二者各有長短,均對後世發生了深刻影響。
綜合型的“天”,起源於戰國秦漢時期,董仲舒等給其定了“型”。他認為:“天者,群物之祖也……故聖人法天而立道”;“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繼承了陰陽家,吸收了墨家,借鑑了道家,而以儒家的“天人相通”為歸宿。他認為:天與人處在一種靈敏的感應關係中,人不僅應該知天、敬天、畏天、法天、則天,還應行動起來,感動天,感應天,讓天改變它原來的安排。他的理論,對中國政治乃至宗教,發生了深遠的影響。
道教的“天”,非道非儒,亦道亦儒,是神秘而奇妙的精神世界。兩漢以後,道教興起,它發展了漢儒的神秘主義,宣揚人通過高度自覺的“天人合一”過程,可以期待長生不老,飛升成仙等。這種非道非儒、亦道亦儒,對儒、道“天人合一”的宗教改造,讓傳統的“天人合一”觀念進入了一種奇妙的精神世界。
武曌駕崩後,諡號“則天”——這是大唐帝國對她一生的高度概括。但她的“則天”,則的是道家的“天”?儒家的“天”?董仲舒綜合型的“天”?還是兩漢之後產生的道教之“天”?
觀察武曌一生,她嵩山訪道,嵩山封禪,嵩山求仙,革李唐之命,晚年息爭而又還政李唐——她此一時也彼一時也,但畢生都在“則”四大中國之“天”,則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武曌一生“則天”,謚曰“則天”,這也許是漢武、光武、唐宗、宋祖一生的追求——“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她在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雖是“則天”,但只是她一生的一個斷面。若把金簡冠以“則天”諡號,曰“武則天金簡”,可否?若冠名“除罪金簡”,恐怕更非她之所求、所願。
還是給這件鎮院之寶一個不帶“色彩”的名字——“武曌金簡”吧。儘管“”有“色彩”,但這是她在“天”前的自我“坦白”……
“上言:‘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歲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
金簡上,只有短短63字。讀完63字,耗時不足30秒;讀懂63字,恐怕得窮其一生。
鑒於它的複雜性,加之《厚重河南》已對其做過主體報導,在此只把“新聞五要素”——誰被牽連到金簡事件中(Who,何人)?金簡事件什麼時候發生(When,何時)?它在什麼地方發生(Where,何地)?什麼事(What,何事)?為什麼發生金簡事件(Why,何故)?——提煉如下並加注“新聞背景”,目的在於讓你去寫這篇“報導”,給你留下個馳騁奇思妙想的空間。
何人投簡
屈西懷:金簡發現者,登封市唐莊鄉王河村農民。當時是一位山村青年,現在已年過半百。金簡與他不期而遇,他最初以為就是一張包果子(點心)的黃紙片兒。那時,“鍍金”紙片兒包裹點心流行當地。之後,他發現不是紙片兒,又把它當成銅片兒。後來,村里識字的人認為,它可能是一件文物。傳出去後,引來文物販子搶購——當5萬元現金、血書盟誓放在他眼前時,他猶豫難決。當晚噩夢連連,血跡斑斑。自是,交易念頭打消:“要是人財兩空,那就完了!”之後,政府獲知,他獻國寶給了國家。
胡超:金簡投獻者,大唐道士、煉丹高手。武則天曾讓他“合長生藥,三年而成,所費巨萬”,服食後,小病得以康復,遂“赦天下,改元久視”;抑或,胡超“自進藥於三陽宮(遺址在今登封告成鎮石淙會飲旁),則天服之,以為神妙,望與彭祖同壽,改元為久視元年”。武則天崇信胡超,賜書稱胡超是“軒歷之廣成(廣成子,黃帝的升仙導師),漢朝之河上(河上公,神仙,文帝曾跪受他的《老子道德章句》)”,並祈請胡超:“倘蒙九轉之餘,希遣一丸之藥。”
武則天:金簡的主人,當朝皇帝。胡超投置金簡,在武則天晚年。晚年的她,對道教神仙世界充滿神往。她的《遊仙篇》、《太子升仙之碑》與《石淙會飲》、《贈胡天師(胡超)》詩等,發的都是求仙之情。此時,她還在崇信司馬承禎、葉善果、胡超等道士與張易之、張宗昌兩位“準道士”,且在《太子升仙之碑》中推尊王子晉為道家始祖,以為張宗昌是王子晉後身,命他“披羽衣,吹簫,乘木鶴,奏樂於庭,如子晉乘空”仙升之狀。
投簡時間
發現時間:1982年5月21日。事出無聊,屈西懷與同伴滾石下山,只想聽個響兒。無意間,發現了石縫中的金簡。另外,屈西懷說5月20日晚,他夢到大水淹了嵩山。捐獻金簡,他得1500元獎金,蓋了進新院。
投簡時間:久視元年七月七日(公元紀年:700年;太歲紀年:太歲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
七月七日,是王子晉升仙30多年後,與家人見面的紀念日。也就是說,這天是神仙與凡人交通的日子。王子晉是周靈王的太子,“浮丘公接以上嵩山”,30多年後,見到恆良,說:“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緱氏山頭。”這天,他果然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
七月七日,在秦漢之後逐步融入到神話、道教中,而為七夕節、乞巧節。西漢時,傳說此日人神相會,漢武帝有一年就在這天見到西王母:未央宮承華殿“忽有一青鳥從西方來”,“上問東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來也。’有頃,王母至。”東漢以後,七月七日融入牛郎織女銀河相會的內容,說的其實還是人神相會——人間牛郎與天上織女鵲橋相會。天上雖有牛郎織女星,但牛郎已被貶入人間。唐代“七月七日”人神相會,我們很熟,《長恨歌》云:“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另外,自南北朝,女子“乞巧”逐漸成為“七夕”的主要內容(當與“織女”有關)。李商隱《七夕偶題》“靈歸天上匹,巧遺世間人”與《辛未七夕》“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等,說的都是向天乞求巧智。
七月七日,是女人乞巧日,武則天是個女兒身。
投置地點
金簡投置(發現)地點:唐代中嶽中峰(俗稱“嵩頂”,明清後“中嶽中峰”漸有“峻極峰”之稱),武則天嵩山封禪所築“登封壇”西北一塊約一米見方的石頭縫中。中嶽中峰之下南側的石室——“承天谷”,是東漢末年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天師,北魏北天師道創始人寇謙之天師以及武則天時期著名道士、茅山宗第十一代宗師潘師正等修煉之所。另外,李白苦苦尋找的“焦鍊師”,也於此煉丹——“嵩丘有神人焦鍊師者。不知何許婦人也。又雲生於齊梁時。其年貌可稱五六十。常胎息絕谷。居少室廬。遊行若飛。倏忽萬里。世或傳其入東海,登蓬萊,竟莫能測其往也。餘訪道少室,盡登三十六峰,聞風有寄,灑翰遙贈。”
李白找錯地方,跑到少室山去了。是故,他只能寫詩題序“遙贈”焦鍊師,不得謀面。同時期大唐詩人王昌齡,見到了“焦鍊師”:“中峰青苔壁,一點雲生時。豈意石室中,得逢焦鍊師。”不但他“得逢焦鍊師”,還食用“仙丹”。
中嶽中峰也是武則天嵩山封禪(公元696年)的地方。金簡就投置在她用以祭天的登封壇西北。西北望,是她的神都(洛陽)、集仙殿、迎仙宮;三陽宮雖在東南石淙會飲之旁,但石淙河發源於中嶽中峰北側——中嶽中峰山脊是南北分水嶺。而投置金簡,胡超恰是從三陽宮出發的。
何事投簡
武則天以大周國主武的身份,上表於天,說自己“好樂真道,長生神仙”,“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
但投簡不像嵩山封禪那樣是她親力親為並單獨與天交通。投簡,是道士胡超代她所為。
“謹詣中嶽嵩高山門”之“門”,當為“天”之“門”。唐代沒有物質的嵩山之門記載。嵩山之巔就是有過山門,也當在中嶽中峰南部(山陽),而非金簡置放的北部(山陰)。再者,嵩山現在從嵩陽書院而上的登山路,最早的,也才是清代所修的。此前,中嶽中峰下的嵩陽一帶,是無路可以登山的。只有苦修道士才披荊斬棘,不畏艱險,攀登至“承天谷”領悟“中和之道”。
既然把金簡放置在中嶽中峰之巔——“上之天,著山上”,當為乞求天官、地官、水官中的“天官”。既然“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那么“除罪”就只是個手段而不會是目的。投簡的真正目的,當為“祈福”乃至實現己之“好樂”:“長生神仙”。
何故
為什麼發生投簡事件?上面已說不少,這兒只說緣何使用“金簡”,也就是它的質地寓意。
從先秦到清末,天子皆以“玉”封禪、祭天,為何武則天偏偏用“金”,留下獨一無二的金簡?
從考古學上看,金制器物在商代之前已經出現。至少在漢武帝時,金制器物已與延年益壽、封禪成仙連在一起,被賦予神秘的宗教色彩。《史記》云:方士李少君對武帝曾說“祠灶則致物,致物則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這一思想,在唐代被發揚光大,唐太宗、唐高宗等,不但使用金屬器物,還都“素餌黃金”,服食金丹(仙丹)。至武則天,其風更烈。由此可見,用金簡承載“好樂真道,長生神仙”,符合她一生所為,也符合神秘神聖的宗教訴求。
“新聞五要素”陳列完畢,接下來輪到你寫“新聞報導”——就讓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個金簡吧!
發現過程
1982年5月21日,河南省登封縣王河村的村民屈西懷在嵩山遊玩時,在山頂的石頭縫裡無意間發現一塊金光閃閃的刻著字的金屬片。
屈西懷在嵩山上意外發現寶貝的訊息不脛而走。沒多久,一個外地人找到他說,想用一千塊錢買那塊金屬片。在當時,一個公社幹部一個月也就掙二三十塊錢,一千塊錢可是個不小的數目啊!但是,屈西懷沒有答應。想不到對方一路加價,最後竟然加到了十萬!甚至寫下血書,上面承諾:如果轉手獲利的話,除十萬之外還給屈西懷分成。這下屈西懷坐不住了。第二天一大早,屈西懷便將金屬片交到了當地的文物部門。
專家點評
對於中嶽嵩山來說,1982年5月21日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日子。
這一天,登封唐莊鄉農民屈西懷在嵩山峻極峰發現了女皇武則天金簡。這一稀世國寶的發現,不僅是研究女皇武則天崇仙仰道思想的直接物證,也是研究武周時期社會意識形態的寶貴資料。
中國歷代帝王為社稷、為黎民、為升仙等,都在祭祀、封禪神州名山——與天交通,是天子的天職。
埋藏刻寫天子心跡的簡、策,曾是祭祀、封禪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簡、策上呈於天,是天子與天帝的“私話家語”,是國家的“最高機密”。此種“最高機密”,史家無從獲得資料,典籍難以輯載;當時埋藏詭秘,後人難以發現。
古老神秘的天子、天帝“人天交通”之門,因武則天金簡的發現而轟然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