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公元前2世紀,秦朝實行郡縣制時,秦始皇東巡在此設定厭次縣(屬齊郡,秦始皇東巡時以東南有天子氣,乃東巡以厭 (厭讀壓) 之,次舍於此,故名。縣治在今桑落墅北)。此後2200多年中,歷為州、郡、府、縣治所。
西漢改厭次縣為富平縣,屬青州刺史部平原郡。王莽篡漢後改富平為樂安亭。62 年 (東漢明帝永平五年) ,復改為厭次縣,仍屬平原郡。
東漢建安3年(公元184年)設樂安郡。
三國,為魏地,名厭次,屬樂安郡。
晉,名厭次,屬冀州刺史部所轄樂陵國,刺史部駐厭次。
北魏,名厭次,縣治遷馬嶺城 (今何坊鄉二郎堂村北二里處) ,屬滄州樂陵郡。
北齊,556 年 (天保七年) 廢厭次,將原厭次縣併入陽信縣,縣治馬嶺城,屬樂陵郡。
隋,初為陽信縣,屬渤海郡。586 年 (開皇六年) 廢渤海置棣州,縣屬棣州。596 年 (開皇十六年) 復置厭次縣,屬棣州,縣治遷至今辛店鄉先棣州村一帶。606 年 (大業二年) 廢棣州, 厭次縣屬滄州。不久,廢滄州,復置渤海郡,厭次屬渤海郡。
唐,復置棣州,厭次屬棣州。625 年 (武德八年) ,廢棣州,厭次屬滄州。643 年 (貞觀十七年) 復置棣州,州治駐厭次,厭次還屬棣州。天寶初,改棣州為樂安郡,厭次屬樂安郡。758 年 (乾元元年) 改樂安郡為棣州,厭次屬棣州。
五代,厭次屬棣州。907 年 (後梁開平元年) 棣 州刺史華溫琪為避水患,將州治與縣治均遷於厭次東南 (今清河鎮鄉古城馬村一帶)。
宋,厭次縣屬河北東路棣州樂安郡。1015 年 (大中祥符八年) 遷州治、 厭次縣治至陽信縣界喬子鎮之八方寺 (今惠民縣城址)。金:厭次屬山東東路棣州防禦郡。
元,厭次縣屬濟南路棣州。
明,1368(洪武元年) ,廢厭次縣,域地入棣州。1403 年 (永樂元年) ,改棣州為樂安州。1426 年 (宣德元年) ,明宣宗親率大軍,兵臨棣州城下,平定了欲在棣州起兵謀反的漢王朱高煦,自此改為武定州(寓意以武力平定謀反),屬濟南府。
清,初仍為武定州地, 1724 年 (雍正二年) ,武定州為山東布政使司直隸州。1734 年 (雍正十二年) ,武定州升為武定府,始置惠民縣 (因城東南 20 里有惠民溝而定名)。為武定府的附郭縣。清雍正12年(公元1734年),武定州升格為武定府,並設附郭縣--惠民縣。
清末,武定府領九縣一州:惠民縣(治今濱州市惠民縣)、陽信縣(治今濱州市陽信縣)、海豐縣(治今濱州市無棣縣。因與廣東海豐縣重名,1914年改名無棣縣)、樂陵縣(治今德州市樂陵市)、蒲台縣(治今濱州市東南。1965年撤縣)、霑化縣(治今濱州市霑化縣)、利津縣(治今東營市利津縣)、青城縣(治今淄博市高青縣西青城鎮)、商河縣(治今濟南市商河縣)、濱州(治今濱州市)。1913年廢。
中華民國,1914 年,改岱北道為濟南道,惠民縣改屬濟南道。1925 年,置武定道,道治設惠民城。1928 年廢武定道,惠民縣直屬山東省。1936 年於惠民縣城置山東省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轄惠民等 11 縣。1939 年中國共產黨在惠民縣境內西北部、西部、西南部開展抗日游擊活動, 1942 年 9 月,冀魯邊區在商河、惠民兩縣邊界地區建立商惠縣抗日民主政府。
行政隸屬
1944 年 10 月渤海區建立惠 (民) 濟 (陽) 商 (河) 三邊縣。
1945 年 9 月,建立惠民市,惠民縣原一、二區歸惠民市管轄,市政府駐惠城;其餘地區屬惠民縣管轄,縣政府駐何李村 (今屬辛店鎮)。惠民市、惠民縣屬渤海行政區第四專署所轄。10 月,撤商惠縣、三邊縣。1946 年 12 月建楊忠縣。1949 年 4 月, 惠民縣黨政機關由何李村一帶遷入惠民城。
1949 年 5 月,楊忠縣改稱惠濟縣。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50 年 5 月,渤海區撤銷,原轄專區調整,建立惠民專區,專署機關駐惠城,惠民縣屬惠民專署管轄。惠濟縣撤銷,其轄區分歸惠民、濟陽、商河三縣。1961 年 4 月 10 日,惠民縣、濱縣分治,惠民縣原轄 13 處人民公社改為 13 個區,縣政府遷回惠城。惠民縣屬惠民專署所轄。1967 年 3 月,中共惠民縣委、惠民縣人民委員會被惠民縣革命委員會取代,屬惠民地區革命委員會所轄。1978 年,惠民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惠民地區行署,轄縣不變。至 1985 年,惠民縣仍歸惠民行署所轄。
現隸屬山東省濱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