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鎮插酥

武功鎮插酥,也寫成叉酥,俗象大油餅,是陝西武功鎮的地方風味小吃。皮脆瓤酥,觸口即融,不咬不嚼便可落落下肚,且口齒余香不絕。

武功鎮插酥,也寫成“叉酥”,俗象大油餅。皮脆瓤酥,觸口即融,不咬不嚼便可落落下肚,且口齒余香不絕。
其製法是用上等菜籽油和關中特好小麥麵粉拌和,加入秘制調料剁成的豬油塗於其上,製作手法更是一絕,卷制過程一氣呵成。烙制時用的是老式的平底鐵鍋,其下用鋼碳上火,出鍋後的成品表皮澄黃,內呈蜂巢狀,形似玉屑,到口即酥,余香回味不絕於口。
插酥的名字就是因為剛出鍋時,餅與鐵叉相連手輕拍過後餅形由餅成一窩絲狀而出名。成品既出,再以雞蛋置入其內,滑爽酥脆,回味悠長。每年的冬季以及初春時是此小吃最受歡迎的時間,初春的嫩韭菜和滑爽的雞蛋同炒,靚麗的外形加上厚重的味道,讓沿街而過的老鄉排隊饗之。如今的插酥技藝當屬武功鎮南關嘉惠堡人突出,為武功鎮僅存的三大名吃之一。
插酥最初是用馬油增香的,相當於現在的豬油,民國那時候關中腹地騾馬成群,所以馬油就成了製作插酥的首選材料。1945年前後,武功鎮還是武功縣的時候有段氏兄弟兩人,翻出了家中獨有的插酥秘方跟祖上留下的牌匾。因為此時關中已鮮有馬的身影出現,哥哥放棄了繼承祖業的想法,留下了那塊牌匾。而弟弟則留下了那張寫有製作插酥的秘方,某個燈光昏暗的夜間看到了紙的邊角有”如馬油短缺,豬油亦可替之,其它不可變”一行字。最初不得其法,不是乾硬難嚼就是鬆軟疲沓,加之建國初所謂生意即是資本主義的理論盛行,不敢沿街叫賣,日子愈加緊巴。這一次又失敗了,糧食很匱乏那裡經的起如此折騰,於是將最後一塊餅捲起來正待塞入口中,突然之間就想到了改變之法。之前的豬油都是一次塗於麵餅之上,面的勁道沒有充分展現。現在的做法是:將上一次豬油的過程分成兩次甚至三次,同時將卷好的起子沿著卷邊逐個上勁,像做螺絲一樣分出餅層,出鍋時只需輕輕一拍,一餅變成一窩絲
生意隨著人們意識的逐漸開放漸漸轉好之後,餅內的內容也多有嘗試,最後選擇滑爽的雞蛋為芯,插酥加雞蛋的名聲從此傳開。人們來了武功鎮之後,下車的地方就是最繁華之地,隨著香味尋找,就在南關十字一個簡陋的攤點前。慈眉善目的段志發老人用嫻熟的手法將一鍋七隻插酥加好雞蛋,一句“要幾個”出口就知道要等下一鍋了,等到拿到浸透包裝的油插酥到手,還沒有嘗到味道時,才發現又得排隊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