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武功山座落在中國東部江西省西部萍鄉市東南的蘆溪縣境內,跨越宜春市西南、吉安市北面;西接羅霄山脈,北連大崗山,為袁、瀘、禾、緣諸水之源界,是全省境內第一高山,主峰白鶴峰之金頂海拔1918.3米,起伏綿亘120公里,面積近千平方公里,自古便為“大江西南三巨鎮”之一,有“廬首衡尾武功中”之稱,其山勢巍峨雄偉,風光旖旎可與廬山、南嶽衡山齊名,至今已有2000年的人文歷史。據史料記載,東漢葛玄、東晉葛洪先後來此修身煉丹,後因晉代武氏夫婦修煉於此而名曰“武公山”,又在南朝時期有將軍在此平侯景之亂而夢見山神相助,為記其功勞,陳武帝把“武公山”更名為“武功山”,從此武功山名傳千古,為道佛兩家勝地。在古代,其香火之鼎盛、朝拜與遊歷客人之多,為江南名山之最。武功山地貌景觀奇絕,以其峰之奇、岩之險、石之危、松之怪、草之袤、雲之瑰、禽之珍、瀑之湍、潭之幽、洞之異而著稱,不僅有黃山之松、華山之險、廬山之雲、衡山之秀、泰山之峻、雁盪之瀑、、石林之奇、,更有“天然植物園”“植物基因庫”美譽的生物景觀。歷史上的武功山聲名遠揚,一度與廬山、衡山並列為江南名山。古往今來,無數文人雅士、遊客信徒紛至沓來在靈山秀水間留下了眾多讚美武功山的不朽篇章和壯美畫卷。憑藉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深厚的人文積累,武功山在1985年被列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6年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1998年列為中國生態勝境、1996年列為國家森林公園。然而,無論武功山是多么的雄奇、秀麗,最終要歸功於比整個人類歷史漫長千百倍的地質演化所塑造的地質遺蹟。因此,2005年5月,武功山風景名勝區向國家國土資源部申報“武功山國家地質公園”,對武功山豐富的地質遺產進行更全面的保護和開發。進入武功山國家地質公園,我們將帶你作一次“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地質旅行,去嘗試揭開“武功真面目”,領略武功山獨具神韻的奧秘。特徵
武功山地質公園面積164.3平方公里,南北長22.5公里,東西寬7.3公里。打開漫長地質歷史演變之門,武功山的地質遺蹟豐富多樣:有出露完整的新元古代天然斷面、罕見的變質核雜岩構造和斷塊山構成的地貌、花崗岩地貌、風化剝蝕地貌、流水地貌等疊加而成的複合地貌景觀。這是距今約8~5.7億年前上元古界震旦系樂昌峽群剖面,由於地質時代久遠,並受地質作用影響,其岩石已發生變質作用,地學上稱低角閃岩相變質岩;這是距今5.7~5億年前下古生界寒武系八村群變質地層剖面;這是距今4.65~4.10億年前加里東期侵入的已發生變形變質的花崗岩深成岩體地質剖面;這是距今1.80~1.12億年前燕山期侵入的花崗岩地質剖面。在武功山山體周邊出露有華南地區較全的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層,這些地層和花崗岩成為武功山山體的主要物質組成。強烈的地殼構造運動,在這些岩層中留下了清晰的記憶,斷層、褶皺等地質現象,隨處可見。武功山變質核雜岩由三部分構成,即變質――岩漿核、剪下拆離帶和上部未變質蓋層。變質――岩漿核分布在武功山山體中部呈穹隆狀,平面呈橢圓形,走向北東――南西,由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中深變質的岩層、加里東期變形、變質的深成花崗岩體及燕山期淺成的花崗岩體共同組成;剪下拆離帶分布於穹隆核心外緣,由多條韌性剪下帶構造作用,岩層幾經變化,並發生塑性變形的岩石構成;未變質蓋層分布在武功山山體外圍,由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層組成。這些原來深埋在地殼裡的複雜圖案,經過千百年的地質演化被帶到地表,才最終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武功山國家地質公園中,地質遺蹟的另一特色是在這片得日月之精華、集天地之靈氣的山林中,薈萃著50多座千姿百態的奇岩。萬花岩、萬松岩、千丈岩、白仙岩、觀音岩、簸水岩、烏龍巖……每一處岩石都是鬼斧神工、諧趣天成,其中烏龍巖的絕壁高達100多米、綿延1000多米,堪稱奇景甲天下;而發雲界石林、羊獅幕石筍、棋盤石、品字石、風動石、飛來石、鱷魚石、撐腰石、掛榜石、試劍石、臥虎石、吊馬樁等幾十處組合成一副妙趣橫生的怪石百態圖,每一塊石頭都能讓人產生聯想,每一塊石頭都有一個久遠的掌故。羊獅幕花崗石林可與黃山媲美,有“小黃山”之稱,其中穿雲石筍從深谷拔地而起直插雲霄,高達190米,實為世間絕景。武功山的天然岩洞有十多處,如儲雲洞、珍珠仙洞、八仙洞、千福洞、風火洞等,若論奇特要數風火洞,它是由相距僅3米的上下兩洞組成,下洞清風徐來,而上洞則熱氣熏人,這種“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神奇令人嘆為觀止,唐代詩人袁皓有詩云:“一洞二仙共煉真,功成九轉各神通。巽離卦判占風火,冷氣刺骨熱逼人。”
武功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另一特色就是高山草甸景觀。在海拔1600米以上,有九龍山、金頂、觀音宕、千丈岩、黃狗沖等5處十萬餘畝如茵的高山草甸,讓你足不出江南,就可以同樣盡情領略到塞外草原的一望無際。這江南罕見的綠如玉、軟如氈的高山草甸,是造物主對武功山的偏愛,是大自然創造的神奇。其“睡美人”景點宛如一位曲線玲瓏的美人仰躺在九龍山山頂,臥看雲捲雲舒,令人叫絕不已。
在武功山國家地質公園內,分布有大小瀑布水潭景觀近100處,著名的有龍王潭、白龍潭、烏龍潭、仙池、小灕江、潭口瀑布、雲口瀑布、白水灘瀑、天心瀑以及母子瀑、黃龍瀑、黃龍噴霧、雙瀑聯珠、三疊泉等,而最負盛名的就是天心瀑,其所在主峰海拔1120米,峰頂荒禿、懸崖峭立,山腰林木茂盛,有水直瀉,猶如從天而降,落差70多米,形似白練,煙霧繚繞,聲如沉雷,氣勢磅礴。此外,林立的峻峰絕壁還形成了10多處峽谷,水借山勢,山因水轉,山水共映,每一處皆可入名家之紙墨丹青,尤其是深江峽谷中烏龍潭上空的天然藤橋――古藤飛渡,驚險奇絕,讓人嘆為觀止。從地球科學的角度來看,武功山整體是斷塊山,西側是斷層陡崖,東側是韌性剪下帶形成的懸崖,平面上呈橢圓狀的穹隆構成了較為特殊的構造地貌景觀,正是武功山這種由斷塊山構成的構造地貌、花崗岩地貌、流水地貌互相疊加而成的複合地貌景觀,使山與水、風與雲、動與靜形成了完美的結合,因此當雲霧襲來時,她是如此的陰柔而秀麗,當陽光普照時,她又是那么雄偉而險峻。那么,武功山國家地質公園如此豐富而又獨特的地質遺蹟,是如何形成和演變的,讓我們翻開武功山地質歷史的畫捲來探尋大自然留給我們的奧秘和神奇。
武功山國家地質公園處於揚子板塊與華南板塊聚斂帶南側,屬華南板塊北緣贛中構造碰撞帶,其地質發展應追溯到距今32至25億年前,地質時代稱中、晚太古代時期,華南板塊最早的陸核孕育階段,地質學家研究認為:華南板塊最早的陸核可能在中、晚太古代時孕育於上揚子地區,並與揚子古陸殼聯為一體,共同經歷了呂梁運動。在距今大約18億年前的中元古代早期,隨同全球性裂谷活動,裂解的揚子古陸與華夏古陸間形成狹窄的華南洋;在距今18~10億年期間,華夏、揚子兩個古陸殼塊體沿廣豐――萍鄉一線對接聚合,但在武功山都沒有保留信息。在距今10~8億年前的新元古代青白口紀早世,對接聚合不久的揚子、華夏陸塊發生裂解,華夏古陸塊向東南離散,沿縫合帶和一系列北東向斷裂發生裂陷,在華夏陸塊被裂解的古陸和殘餘陸塊之間形成裂谷海盆和裂谷海槽。武功山地區處於揚子與華夏古陸之間的裂谷海槽,沉積了一套砂泥質復理石建造,此時處於陸緣活動帶的武功山地區,由於海槽的強烈擴張,火山碎屑沉積極為發育。在距今8~5.7億年前由於揚子與華夏陸塊發生碰撞,武功山處於深海――次深海環境,在陸緣帶沉積了一套含矽鐵質砂泥岩石,所形成的沉積岩被埋藏在地下深處,在高溫高壓的聯合作用下,岩石產生了強烈的變形變質,形成了震旦系樂昌峽群。在距今5.7~5億年前的早古生代,由於地殼上升,海水相對較淺,並有較多水下隆起,以海盆的陸源碎屑沉積為特徵,形成了寒武系八村群砂泥質變質岩。在距今5~4.10億年前由於受加里東構造運動影響,古海盆褶皺閉合,武功山地區抬升露出水面,進入風化剝蝕階段。與此同時,華南大陸受當時南海陸塊向北擠壓,揚子板塊受華北陸塊向南推擠壓縮,揚子板塊與華南板塊發生陸――陸碰撞,大致沿萍鄉――廣豐古縫合線經斷裂帶對接拼貼,構成華南的統一陸塊。對接帶南側,武功山地區新元古代基底褶皺,並伴隨大量花崗岩岩漿侵入,並發生全區性低綠片岩相區域變質,在岩體邊部一定範圍內產生低角閃岩相的接觸變質,形成變形―變質―岩漿帶。在距今3.80~2.60億年前,早期隨著地殼的沉陷,受古特提斯海域的影響,海水逐漸淹沒本區,淪為淺海盆地,沉積了一套砂泥岩夾碳酸鹽岩;晚期地殼抬升,海水快速退出,發生了短時間的沉積簡斷,此時武功山地區處於低緯度熱帶雨林地帶,,沉積了一套含煤碎屑岩及碳酸鹽岩。大約距今2.60~2.20億年前,地殼又下沉,武功山仍舊處於淺海盆地環境,沉積了一套碳酸岩。在距今2.20億年時期,由於華南板塊向北西方向與揚子板塊產生碰撞作用,致使先前形成的地層產生強烈褶皺,處於華南板塊前緣的武功山地區,形成近東西向褶皺隆起,沿加里東期花崗岩基與早期變形變質岩層侵入界面產生伸展拆離,形成一系列圍繞穹隆核分布的韌性剪下帶,結束了本地區海洋環境歷史,武功山地區上升為陸地,從此海水一去不復返。在距今2.20億~6500萬年前,武功山地區處於活動大陸邊緣,岩漿活動非常活躍,伴隨大量重熔型花崗岩岩漿不斷侵入,致使山體斷塊上窿,在這種水平與垂直力的作用下,上部形成了一條巨大的低角度的伸展拆離帶,巨大的斷層錯位,將埋在地下6~10公里的新元古代變質岩層拉至地殼淺部,形成了武功山變質核雜岩。在上部伸展拆離的發展過程中,局部形成斷陷盆地,沉積了一套河湖沉積環境的陸相地層。在距今6500~248萬年前,由於特提斯海盆的最終封閉,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相互碰撞和喜馬拉雅與青藏高原的隆起,致使華南陸塊再度拉張裂解為一系列不同方向的不同規模的斷塊隆起和斷裂凹陷。武功山體也再度斷裂上隆,與此同時,在重力勢能作用下重力滑脫應運而生,沿山體周邊形成一系列與山體走向一致的滑脫構造。在距今200多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運動晚期,山體進一步上升,形成了雄偉陡峭的斷塊山,從此以來,武功山山體表面主要接受風化剝蝕,結束了岩層沉積歷史,並控制了山體南北兩側的第四紀沉積物的形成,逐步形成了武功山變質核雜岩構造景觀。武功山的地質演化和地質遺蹟具有全球對比的地學意義及科學價值。
武功山國家地質公園不僅地質遺蹟內容豐富、突出,也是生物資源的寶庫,她既是一個天然植物園,又是一個野生動物棲息的樂園。現已發現的植物物種就有2500餘種,其中受國家保護的珍貴、稀有、瀕危樹種就有十多種,如雲錦杜鵑、猴頭杜鵑、粗榧、香果樹、觀光木、夜光樹、銀杏、水椏木、黃山木蘭、獨花蘭、藤檀、槭樹等,其“稀世珍寶”――台灣松,亦稱黃山松,從明月山直到羊角尖長達十餘華里,面積約1萬餘畝,其面積之大、生長之好、林相之齊可謂全國僅有。三天門的千年銀杏胸圍七人方可環抱,枝繁葉茂,遮天蔽日;紅岩谷的古榕樹“一木成林”,一株樹齊樹腳高一米處分*出18根分枝,每一枝胸徑7~22厘米,枝高10~15米,該樹樹冠面積達300平方米,可說天下奇觀。動物資源有奇禽異獸60餘種,屬於國家一類保護的有黃腹角雉、華南虎;屬於國家二類保護的有短尾猴、綠毛猴、獼猴、穿山甲、雲豹、水鹿、白頸長尾雉;屬於國家三類保護的有白鷳、大靈貓、小靈貓、獐、娃娃魚等。武功山名勝古蹟遍布十大高峰,葛仙壇、觀日亭、煉丹池、看經岩、虹橋、三天門、極圈塔、白鶴峰,加上一山藏二教,既有道教叢林遺存,也有佛教墓塔群古蹟,歷來為遊客信徒嚮往之地。據《武功山志》記載稱,武功山共建有三塔6亭、7閣7樓、4台和58寺廟,終年鐘鼓不息,燈燭長明,素有“小南嶽”之稱,因而引得無數文人騷客詠誦,遺留下來的各類詩、詞、碑刻、石刻文章100多篇,更有陶淵明、陸游、楊萬里、徐霞客等大家名家的華美篇章,加之外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使武功山的宗教文化歷史研究價值驟升。
武功山的地質構造在華南地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考證華南地區地質構造演化歷史的典型場所。自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考察以來,先後吸引俄、日、法、奧、英等專家學者和我國眾多大專院校到此考察,其科學價值極高,也是科考與科普的代表性場所。就是這樣一座頗具科考科普和旅遊經濟開發價值的名山,伴隨著中國社會歷史的興衰變革而幾度興盛幾度衰落,如今,這座千古名山又將迎來燦爛的明天。
縱觀武功山漫漫的地質發展歷史,我們看到了海陸的轉換更替,地殼的緩慢沉降,氣候的冷暖交替,山麓的興衰盛亡,山體的迅速崛起,諸多地質作用的長期影響和相互疊加,把武功山塑造得雄奇險峻,加之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身後悠久的歷史文化,雄渾的氣魄、美侖美煥的風光,使武功山不僅成為中國人的瑰寶,更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作為江西面向全國的視窗,武功山國家地質公園正以全新的面貌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