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俊英

武俊英

武俊英,女,是一名蒲劇旦角,祖籍山西省新絳縣。武俊英的唱腔優美委婉,聲情並茂,風格獨特。現為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山西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武俊英 武俊英

1956年5月,武俊英出生在山西省新絳縣三泉鎮三泉村。自幼受喜愛戲曲的母親影響,從小就愛唱愛跳,上學後便成了學校文藝宣傳隊隊員。12歲那年,她從幾百個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考上了新絳縣蒲劇團,師從一代名伶“筱蘭香”(田郁文),學習傳統蒲劇的唱法和表演形式。那時,她暗下決心,一定要唱出個樣子來,於是便在蒲劇團里和許多演員一樣,開始了苦練唱功和基本功。早上,登上山頭或到田野練唱功,晚上邊唱邊聽找差距。由於刻苦學藝,非常紮實的基本功,在演出時成功扮演了《紅燈記》中的小鐵梅,《杜鵑山》中的柯湘等,為她以後的從藝之路奠定了基礎。1986年被調到運城市蒲劇團。

武俊英師從著名蒲劇大師田郁文,完整繼承了其代表劇目《藏舟》、《送女》的精彩表演和唱腔藝術,並有所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俊英腔”被廣大觀眾和戲迷喜愛,風靡劇壇,廣為傳唱,成為蒲劇唱腔藝術中一個重要流派,此外,她還積極開展帶徒傳藝活動,同時現已培養出的徒弟中突出的有賈菊蘭、王苗苗、段虹、李紅麗,被譽為武派“四大名旦”。

童年的夢想

武俊英 武俊英

1956年榴花五月,一個明媚的日子,在山清水秀、風光綺麗的江南福建泉州的一座醫院裡,小俊英呱呱墮地。五個月後,母親帶著她回到了家鄉——新絳縣三泉村。

從此,俊英便在歷史文化名城古絳州的文化薰陶下成長,在母親的哺育、呵護下長大。母親性格開朗,愛歌善舞,曾為新中國的誕生打過腰鼓,扭過秧歌;曾為土改的勝利唱過眉戶,扮過角色。外公也是個蒲劇迷,常常背著俊英步行十里、二十里去看戲。在這充滿戲劇氛圍的家庭影響下,使俊英從小就中了唱戲的魔,著了唱戲的迷。她經常同小夥伴把紅紙舔濕塗紅臉蛋,用鍋底黑描眉,仿照著戲台上的小旦咿咿呀呀地又唱又舞。學校老師看她是棵唱戲的苗,吸收她加入了文藝宣傳隊,並讓她在《紅燈記》里扮演李鐵梅。這可把小俊英喜壞了,樂瘋了。她纏著媽媽讓照著年畫上劉長瑜的扮相化妝打扮。演完戲,還捨不得洗掉,竟帶著滿臉的油彩入睡,去做甜甜的戲劇夢。

考取蒲劇團

《送女》劇照 《送女》劇照

13歲那年,在幾百個競爭對手中,俊英考上了新絳縣蒲劇團。欣喜的她,為了能順利報到,起了大早,給曾反對她從藝的外公在枕頭前留了一紙條:“外公,我愛你,但我更愛唱戲,我去了。”她接過娘給的一個包袱,一溜小跑出了院子。從此,俊英開始了她的藝術生涯。

拜師筱蘭香

那時,家裡光景緊巴,娘每天起早摸黑地幹活,賣蔥、賣白菜,掙點零碎錢來供她學藝。俊英念念不忘,絕不能辜負娘的希望呀!

武俊英 武俊英

1969年,正是批判“封資修”的時候,團里的老藝人田郁文,藝名“筱蘭香”,在蒲劇界很有名望,可眼下被打成“牛鬼蛇神”靠邊站了,人們都說她進了“牛棚”。俊英剛到劇團,一心想著唱戲,卻不管這些,如同吃了豹子膽似的跑到田老師住的“牛棚”里求藝。田老師反而驚怕了,“女娃,我是‘牛鬼蛇神’,靠不得!過去那戲活兒是‘封資修’學不得的!”而俊英不聽,偏要靠!偏要學!一天,趁周圍沒有人的時候,撲通一聲跪在了田老師面前,淌著眼淚懇求:田伯伯,“收我做個徒弟吧?”田老師趕忙扶起她,直盯盯地望著她這位熱衷於藝術的姑娘,終於答應教她唱戲。從田老師那兒,她學到了傳統蒲劇的幾種唱法和多種表演程式。這是她藝術的啟蒙。

走出新天地

武俊英 武俊英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是某劇團的一位演員,學王秀蘭演戲學得十分逼真,不管王秀蘭怎樣唱怎樣個演,她都能學得繪聲繪色,宛如其人。人送她個外號“氣死王秀蘭”。然而,多年過去了,王秀蘭照樣輝煌,而她呢?慢慢地被人們遺忘了。

俊英聽後很受震動,她覺得學藝不能老跟在別人屁股後面步人後塵,必須要有自己的風格。為此,她也琢磨起自己的路子來。

她想了,唱戲的首先應有個好嗓子,要有個美好的歌喉。

雖然爹娘給了俊英一副好嗓子,是得天獨厚的好條件,但俊英不滿足,練嗓子幾乎到了著魔的地步。她喜歡登山,在高山上練。無論是在團里還是下鄉演出,大清早就跑到山頭上盡情地吼叫,吼呀叫呀,讓音域向遠方擴展,久久地迴蕩。她喜歡水,臨水練音色。要么站在潺潺的溪水邊練唱,讓聲腔變得活脫歡暢;要么站在滔滔的黃河邊練唱,使得聲腔激越奔放;要么又在平靜的湖水邊練,讓聲腔變得優雅舒緩或者是淒涼哀傷。她還喜歡靜夜,在靜夜裡練音質,萬簌俱寂的夜晚,俊英索性關了電燈,獨個兒站在房間開始練唱,一次一次,渴了或是嗓子沙啞了,摸起茶杯喝上幾口溫開水,無須開燈,再繼續練唱。這便是她的耳靜、心靜、腦靜與夜靜四靜合一的練法,她與整個天地構成了一個感覺的世界。

藝術特色

為了爭取更多的觀眾,為了讓蒲劇走向全國,她便在演唱實踐中對蒲劇旦角的唱腔進行了改革創新。

獨創俊英腔

武俊英根據自己的音質和音色條件,在練唱中大膽地採用了附加音,即斷音、顫音、滑音、鼻音、具有各種情感色彩的裝飾音和弱音、輕音、氣音、乾板清唱和無字吟唱等唱法,這是她的獨創。使自己的唱腔形成一種既激越高亢又委婉纏綿,既有蒲劇傳統韻味,又有時代氣息的新流派,從而贏得了更多的觀眾層,被觀眾親切地稱為“俊英腔” 。

借鑑其他劇種

在戲曲的實踐中,俊英越來越感覺到,一個地方劇種有相對的封閉性,若不改進、兼收並蓄,老在自己陳舊的模式里兜圈,是不會有美好前景的。俊英認為,自己是唱蒲劇的,固然是以蒲為本,蒲腔蒲調不能丟,但也要吸收一些“外腔外調”。她縱向繼承了蒲劇旦角名家楊翠花、裴青蓮、朱秀英等人的唱腔技巧,又橫向借鑑了秦腔、越劇、黃梅戲以及歌曲的發音運腔,極大地豐富了唱腔的內涵和表現力。武俊英以蒲劇本韻為基礎,兼學京劇唱腔的寬厚嘹亮,豫劇唱腔的婉轉悠揚,越劇唱腔的柔曼低回,評劇唱腔的吐字真切,晉劇唱腔的虛聲幽長。

借鑑流行歌曲

俊英仍不滿足,她又進行著大膽的藝術嘗試,即是從流行歌曲中汲取營養。她認為,蒲劇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爭取年輕觀眾。老年人愛看蒲劇,而青年人喜歡跳舞、看錄像、玩電子遊戲之類,若不爭取青年人,蒲劇也將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黯然失色。如何爭取呢?她發現,年輕人有一特點愛聽流行歌曲,若將流行歌中的藝術精華提取一點,如同打維生素針似的,輸送到蒲劇腔里豈不更好嗎?只是,流行歌曲歸流行歌曲,蒲劇歸蒲劇;一個是自由浪漫、隨其自然的歌,一個是有板有眼、蒲味濃濃的戲,二者相差甚遠,哪能合二為一?可是,俊英不服氣,覺得同樣都是“1、2、3、4、5、6、7”幾個音符,這裡能用,那裡也能用,只要能將它用好!她採用了一個辦法,潛移默化。於是,就唱起流行歌曲來。每天每日地唱,唱得多了,不由地那種美味兒便往蒲腔里滲。俊英成功了!她唱得輕鬆愉快、悠然自得,妙趣橫生,耐人尋味,就連不愛看戲的年輕人也都被吸著過來。下鄉演出時,有的後生還將她的唱腔比喻成名產名吃中的“油酥餅”!

代表劇目

有《蘇三起解》、《西廂記》、《送女》、《玉嬋淚》等。

人物軼事

好演員

武俊英 武俊英

武俊英深受民眾喜愛,不僅僅是因為她戲唱得好。她出名後,演出活動十分頻繁,但卻從來不端名家架子。她常說:“人民需要藝術,藝術離不開人民”。所以,她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常年下鄉隨團演出,每年她都要演出200多場。熱情的戲迷有時要求她加演節目,她也從不回絕。有時戲演完了,戲迷們不願走,她就清唱。她認為,戲迷們辛辛苦苦跑來看戲,她苦點累點不算什麼,一定要讓觀眾們高興而來,滿意離去。

另外,她每每到鄉村演出,都要打聽當地有沒有廠礦、革命軍人或敬老院等。如有,她就組織演員前往進行義務演出。許多年來,她始終堅持這一原則。所以,她在老百姓中的聲望也越來越高。有一位病臥在床的老太太曾說:“這一輩子恐怕難看上武俊英唱戲了。”武俊英得知後,就和丈夫兩人大雪天步行到老人家裡,專門為她一個人唱了一場戲,感動得老太太在病床上哭了。2001年5月1日,武俊英到正在修建中的運三高速工地演出,工人激動地將她圍住,要求與她合影,武俊英不嫌人多和麻煩,一一答應他們的要求。

每到一處,武俊英演唱完畢,不但要和老百姓同娛同樂,還會請戲迷們對她的唱腔提出意見,她也不斷改進自己的唱腔藝術,使“俊英腔”在舞台上演出時情先於聲又情溢於聲,更具藝術魅力。

《蘇三起解》劇照 《蘇三起解》劇照
武俊英 武俊英

外地人稱山西有個武俊英,戲曲界說她是八十年代的王秀蘭,戲迷們說得更動情動聽:“只要看蘇三,苦累也心甘;寧走幾十里,不能誤《送女》。”然而,俊英卻沒有一點名演員的架子,總是那么樸素,那么平常,猶如淡雅平凡的臘梅。她整天腦子裡想的是藝術,心裡邊裝的是觀眾。她始終遵循黨的“二為”方針,常年堅持隨團上山下鄉為廣大人民民眾演出,以實際行動實踐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劇團每年下鄉演出三百餘場,她本人就要參加近二百餘場演出。在演出時,她以身作則,服從劇務分配,讓演哪旦戲就演哪旦戲。有時一天演兩場,有時一場上兩角,她二話不說連演連上。有時戲完了,觀眾過罷癮還不走,要求加段清唱,她毫不推辭,出場清唱,儘量滿足觀眾要求。她說:“觀眾辛辛苦苦跑路花錢來看戲,我苦點累點沒啥,一定要讓觀眾高興而來,滿意而去。” 由於她與廣大人民民眾有深厚的感情,每到一個演出點,特別是山區老區,她都要利用休息時間組織夥伴們到當地的敬老院、軍烈屬戶、專業戶、廠礦車間,為看不上戲的民眾表演清唱,把黨的溫暖送到坑口炕頭。有次在臨汾革命老區陶寺演出正逢重陽敬老節,她同演職員們步行三里路到鎮敬老院為老紅軍、老革命表演清唱,正巧縣上也來慰問,見狀十分感動,拉著俊英的手說:你替我們做了工作,我代表全縣人民感謝你們!有年冬天在河南靈寶山區演出,俊英聽人說山上有對夫妻是殘疾人,想看戲來不了。戲完後,她叫上拉板胡的丈夫,冒著風雪爬上門,專門為這對夫妻演唱,直感動得這對夫妻熱淚盈眶地說:“我只說這輩子看不上武俊英的戲了,誰知你把戲送到我家炕頭,這都是托黨的福啊!我就是死了,也沒遺憾啦!”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好領導

武俊英 武俊英

武俊英身為運城市蒲劇團團長,在平時她不只是追求自己的藝術無止境,同時她也把培育新人,發展蒲劇事業放在首位。在工作中,她以深厚的藝術功底言傳身教,下大力氣培養蒲劇新人。劇團實行了以中帶青,以戲育人的培養方法,鼓勵中老年藝人為青年說戲、教戲、傳戲,結合戲曲本身加深年輕人對戲劇人物的理解,引導他們揣摸戲劇人物的心理、語言、唱腔、做到學中演,演中學。同時,她還鼓勵年輕人敢於競爭,敢於冒尖。

好老師

武俊英說:“古人有一句話,寧舍十畝田,不捨一場戲。”意即演員們非常珍惜每一次的登台演出。而武俊英經常把上台演出的機會讓給年輕人,在她的影響下,許多演員也都紛紛效仿。在這種體制下,該團的演出經常獲獎。演員王藝華、吉有芳先後分別獲得中國戲曲梅花獎。一大批年輕演員已嶄露頭角,如賈菊蘭、王苗苗、程小榮、楊燕燕、李小芳等青年演員已深受廣大戲迷的喜愛。目前,運城市蒲劇團擁有3個梅花獎演員,10個杏花獎演員,12個龍門獎演員。所以,在戲迷們的眼裡,武俊英是一個好演員,而在蒲劇團青年演員的心中,她還是一個好老師,好領導。

大型現代劇《滴血的母愛》反映了一位個體女老闆平時生意忙,無暇照顧正上學的孩子,只是在經濟上給予百分之百的滿足。結果其孩子因上網、早戀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該劇情節緊湊,催人淚下,對現在的中學生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武俊英在劇中飾演個體女老闆。她說,我們劇團這么多年的宗旨就是出好戲,推人才。

好兒媳

武俊英在舞台上是個好演員,在家中也是一個譽滿鄉鄰的好媳婦。她把年過八旬的公婆接到她家,精心侍奉,極盡孝心。她不僅為婆婆洗衣做飯,梳頭洗腳,還為重病的公公接屎端尿,鄰里們都誇她待老人勝過親閨女,市里特評她為敬老孝星。但她為了演出,有時也難顧家,不得不犧牲一些親情。她弟弟、妹妹結婚時,都因有演出任務,當天晚上戲演完後才趕回家,第二天客人未走,她又要匆匆趕回劇團參加晚上的演出。特別是她的獨生女衛紅,一生下來就交給公婆代養,一年忙於演出也難得見上幾面,致使孩子見了她不知叫媽媽叫阿姨。她雖然心裡難受,眼中流淚,但卻能為觀眾演出而欣慰。

所獲獎項

武俊英從藝三十多年,在蒲劇事業中探索,創新,奉獻,贏得無數觀眾的厚愛。她在國家、省、地獲獎甚多,如“最佳演員獎”、“主演金牌獎”、“杏花獎”、“梅花獎”等;除在省、地榮獲“拔尖人才”、“優秀專家”、“三八紅旗手”、“特級勞模”等榮稱外,1997年還當選為全國黨代表出席了黨的十六大,2000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一花迎得萬花開,在俊英的影響下,市蒲劇團內“百花齊放,梅杏爭艷”,被首都戲劇專家譽為“牡丹群”。山西省振興戲曲青年團調演主演金牌獎;山西省蒲劇青年演員杏花獎廣播大賽第一名;第五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首屆中國戲劇節優秀演出獎。現為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山西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1988年山西省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委員會為她榮立特等功,並被省政府推為“山西十大新聞人物”;

1989、1995年和1998年,連續被評為山西省勞動模範;

1990年、1992年和1995年連續獲山西省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並授予山西省跨世紀戲劇新星;

1991年評為山西省優秀專家;

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98年獲山西省巾幗建功標兵;

2000年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2003年又被評選為“中華英才”,在人民大會堂出席了頒獎儀式,捧回了金光閃閃的獎盃;

2004年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被推選為中國戲曲表演學會理事、山西省劇協副主席、山西省第十屆人大代表、中共十五 大黨代表;

2006年7月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2007年被推薦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07年6月授予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中國未來研究會評為“2006-2007年度和諧中國推動力人物”榮譽稱號;

2007年度榮獲了中國唱片總公司第六屆金唱片獎第一名。

人物評價

專家們曾對俊英唱腔做了專門的研究,說她“行腔運字抑揚頓挫、婉轉迴旋,聲腔色彩富有濃淡相兼的情韻美,使傳統的蒲劇唱腔進入一個現代審美意識的嶄新境界”。首都的戲劇專家觀看了她的演出後,給予她“蒲劇旦角的唱腔至今沒有超過武俊英”和“獨占蒲苑第一腔”的極高評價。1996年,武俊英出任製片人和主演拍攝的戲曲電視連續劇《西廂記》,在唱腔上又有新的發展和突破,中央電視台播出後,全國各地的戲迷們紛紛給她來信,讚揚她的唱腔達到了一個新的審美境界和藝術高峰。也使《西廂記》接連獲得1997年戲曲電視劇展播獎、飛天獎和山西省“五個一”工程獎。

她在唱腔上感情真摯,音色圓潤,行腔自然,跌宕有致,吐字清晰,韻味濃厚,既有蒲劇旦角唱腔的傳統韻味,又有時代氣息詠唱特色的獨特風格,不僅受到蒲劇新老觀眾的認可,同時也得到北京等地戲劇專家和觀眾的喜愛。“俊英腔”新流派的形成和完善為蒲劇走出娘子關,走向全國,甚至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創造了有利條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