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武侯祠1位於四川成都南郊,占地56畝,是國內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主要勝跡,也是成都市個主要的旅遊參觀點。初與劉備昭烈廟相鄰,明初武侯祠併入昭烈廟。1672年重建,形成現存武侯祠君臣合廟。武侯祠建於唐,唐朝大詩人杜甫曾有詩寫到它:“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現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年間重建的。它同先主廟、劉備莫相毗連。 武侯祠主體建築分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
歷史景觀
武侯祠建於唐,唐朝大詩人杜甫曾有詩寫到它:“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現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年間重建的。它同先主廟、劉備莫相毗連。 武侯祠主體建築分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
一進大門,濃蔭叢中,矗立著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被稱為“三絕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家柳公綽書寫,名匠魯建刻字。都很精湛,因此被稱為三絕碑。碑文對諸葛亮短暫而悲壯的一生,作了重點褒評;竭力讚頌諸葛亮的高風亮節,文治武功,並以此激勵唐代的執政者。
步入二門,一座氣勢雄偉、寬敞的劉備殿呈現眼前。正中有劉備貼金塑像,左側陪祀的是他的孫子劉諶。為什麼兒子劉禪在這裡沒有位置?據說,由於劉禪昏庸無能,不能守基業,他的像在宋、明兩代幾次被毀,後來就沒有再塑。兩側偏殿,東有關羽父子和周倉塑像,西有張飛祖孫三代塑像。東、西廊房分別塑有蜀漢文臣、武將坐像各十四尊。
出劉備殿,穿過掛有“武侯祠”匾額的過廳,便到了諸葛亮殿。殿內正中有諸葛亮頭戴綸巾、手執羽扇的貼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銅鼓相傳是諸葛亮帶兵南征時製作,人稱“諸葛鼓”。鼓上有精緻的圖案花紋,為珍貴的歷史文物。 出諸葛亮殿往西可到劉備墓,史稱“惠陵”。
出“惠陵”是“武侯祠文物陳列室”,由郭沫若書題。陳列有出土的蜀漢文物複製品和三國歷史圖片。武侯祠的字畫、對聯甚多,其中以現代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隆中對》最引人注目。
相關人物
武侯祠是紀念三國時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的祠堂,始建於西漢末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今山東沂南人,是我國歷史上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時他任蜀國丞相,業績斐然,死後受後追思,不少地方陸續修建起祭祀他的祠廟----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始建年代無資料可詳考。從詩人杜甫的“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的詩句推斷,祠堂早在唐代以前就建成了,而且為繁茂的柏樹所掩映。唐代的資料還說明,武侯祠與劉備墓和劉備廟毗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