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從1960年開始,在歐洲杯的歷史中,有許多看似巧合卻經常發生的規律在比賽中屢屢應驗,好事者喜歡把它們總結為“魔咒”,並在每一屆國際大賽開始之前以其為根據而好好預測一番。截至2012年歐洲杯之前,有的魔咒已經被打破,但也有仍未被破解的。有些魔咒確實會應驗,甚至比賽還未開始前,命運就已經注定。
現象
東道主魔咒
進四強幾無懸念
發生可能:92%
2012年之前的12屆歐洲杯有13個東道主(2000年由荷蘭和比利時聯合舉辦),其中誕生了3個冠軍(1964年的西班牙、1980年的義大利和1984年的法國)以及1個亞軍(2004年的葡萄牙),而且12屆比賽都有東道主進入四強。
雖然1980年之前的前5屆歐洲杯中,決賽階段本身只有4支球隊參加,東道主自然最差成績也是四強的,但當時歐洲杯的東道主是由歐足聯在通過外圍賽的4支球隊中選定。
從1980年起,東道主不需要參加外圍賽。在1980至2012年的7屆歐洲杯上的8個東道主中,只有2000年東道主之一的比利時止步小組賽,其餘7個東道主都能順利小組出線,其中法國在1984年本土第一次奪得歐洲杯冠軍,葡萄牙也在依靠主場之利取得了參加歐洲杯以來的最佳戰績,打進決賽。不過,上一支以歐洲中游球隊身份打進四強的東道主還要追溯到1992年的瑞典。
衛冕者魔咒
衛冕者必失敗
發生可能:100%
歐洲杯歷史上的最大魔咒,莫過於從來沒有一個冠軍能夠完成衛冕的偉業。2008年前的12屆歐洲杯,一共有10個國家先後捧起過德勞內杯。但無論是歐洲杯最成功的球隊、曾三次登頂的德國(包括前西德),還是兩度折桂的法國,都沒能一圓衛冕的夙願。
半個世紀的歐洲杯歷史上,曾有兩個衛冕冠軍離成功的彼岸只有一步之遙。1960年的冠軍前蘇聯,4年後再進決賽卻倒在東道主西班牙面前;曾在1972-1980年間三進歐洲杯決賽的前西德,遺憾地在1976年的點球決戰中3:5倒在了12碼線上,眼睜睜地看著捷克斯洛伐克登上了歐洲王座,即使日爾曼軍團拿下了1972年和1980年的冠軍,最終也不得不接受與三連冠擦肩而過的現實。
死亡之組魔咒
出線等於進四強
1996年歐洲杯正式擴軍到16支隊,分成4個小組,因此便有了多支實力相近的球隊分在一塊的“死亡之組”的說法產生。
1996年的C組有德國、捷克、義大利和俄羅斯,4隊在歷史上都奪得過歐洲杯冠軍;2000年D組有東道主荷蘭、法國、捷克和丹麥,又是4個前歐洲杯冠軍分在一塊;2004年的“死亡之組”則為D組有捷克、德國和荷蘭3個前歐洲杯冠軍;而本屆歐洲杯,死亡之組首選荷蘭、義大利、法國和羅馬尼亞所在的C組。
前三屆比賽證明,分在死亡之組只是在小組賽陷入苦戰,一旦出線球隊奪冠前景都非常光明。1996年,德國和捷克力壓義大利出線,最終會師溫布利大球場。2000年荷蘭和法國攜手晉級,荷蘭在半決賽中點球不敵義大利,但也耗盡了義大利隊的體力和運氣,成就法國在決賽中勝出。2008年,捷克在提前出線的情況下戰勝德國,與荷蘭在四分之一決賽中淘汰了C組北歐兄弟丹麥瑞典,只是在半決賽中再戰來自A組的希臘、葡萄牙時失利。
射手魔咒
射手難破5球大關
2012年前5屆歐洲杯決賽圈只進行4場比賽(1968年義大利重賽奪冠為5場),因此歐足聯統計歐洲杯最佳射手都是將外圍賽和決賽階段賽事的進球一起統計,在前5屆比賽中,像第5屆歐洲杯4個進球全部在決賽圈打進的迪特·穆勒、第4屆歐洲杯5個進球有4個在決賽圈打進的蓋德·穆勒只是特例,更典型的是在第3屆義大利歐洲杯上,5場比賽的7個進球分別屬於7個球員,故此最佳射手無從考究。
自1980年第6屆歐洲杯改制成賽會制後,第一個成為歐洲杯決賽圈最佳射手的是來自聯邦德國的阿洛夫斯。4年後,巔峰時期的普拉蒂尼在率領法國奪冠的5場比賽中場場進球,兩次上演帽子戲法,單屆打進9球的紀錄至2012年無人可破。再過4年,范·巴斯滕成為繼蓋德·穆勒和普拉蒂尼後第3個包攬杯賽冠軍、最佳球員和最佳射手的球星,他打進的5個進球更成為此後歐洲杯上最佳射手的“標準”,即使歐洲杯決賽階段賽事參賽球隊在1996年擴充到16支球隊,此後3屆比賽的4個最佳射手希勒、克魯伊維特、米洛舍維奇和巴羅什的進球都是到“5”即止。最有趣的是范·巴斯滕的後輩克魯伊維特本有機會破這個紀錄,但他在2000年歐洲杯四分之一決賽對前南斯拉夫的比賽中獨中4元,單屆進球數一度到達“6”球,但賽後歐足聯判定其中一球為對手烏龍,此後半決賽克魯伊維特又浪費了包括一記點球在內的數次機會,最終進球數只能停留在“5”球。
此外,歐洲杯上很難湧現連續兩屆風光的射手。在參加本屆歐洲杯的現役球員中,亨利、努諾·戈麥斯、巴羅什和瑞典老將拉爾森都在理論上有越過普拉蒂尼9球的歐洲杯最多進球紀錄,但他們首先要挑戰單屆射手難超“5”球的紀錄。
經濟魔咒
21世紀初,有傳聞稱股市有一個“逢大賽必跌”的規律。例如:世界盃、奧運會期間等,股市走勢都是下跌為主。
根據數據統計,2000年至2011年逢世界盃、奧運會、歐洲杯和亞運會四大賽事舉辦的12個月份之間,上漲月份僅有4次,而下跌的月份有8次,下跌比例為66%。不過2006年所上漲的兩次當屬例外,當時A股正處於股權分置所帶來的歷史大牛市當中,因此其上漲實屬罕見。
而最為重要的是,2008年後,A股已經連續4次在大賽事月份出現下跌,也許這就是近年A股市場“逢大賽必跌”定律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