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教育
正文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一般指14世紀中葉至16世紀末葉西歐發生文藝復興運動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在西歐,隨著封建制度的衰落,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東西方交往的發展,出現了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的貴族階層。他們為謀取自身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地位,以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形式,掀起了反對封建文化,創造資產階級新文化的運動。文藝復興運動於14世紀發端於義大利;到15世紀中期以後,先後波及尼德蘭、 西班牙、 法國、英國、德國等地。文藝復興時期進步思想家提倡反封建、反神學的人文主義文化,宣揚以“人”為中心,要求個性解放,重視現世生活,崇尚理性和知識。它的思想核心是資產階級個人主義,它的理論基礎是資產階級“人性論”。但它抨擊了封建主義、宗教神權對人們思想和精神的禁錮,因而曾促進了西歐一些國家的宗教、經濟、政治和教育的改革。
當時一些人文學者為反對封建教育和教會教育,很注意古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資料的研究和發掘。義大利最早的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家P.P.韋傑里烏斯,早在15世紀前夕就根據古代文獻撰寫了《論紳士風度和自由教育》,要求實施符合自由人的價值的教育,使受教育者獲得身心的良好發展。1411年,瓜里諾發表了普盧塔克《論兒童教育》的譯文。1417年,人文主義學者波焦在聖加倫修道院發現了M.F.昆體良的《演說術原理》原本。 5年之後,在洛迪發現了西塞羅的《修辭》。此後,其他有關古代教育的著作或讀物也相繼出現。到16世紀,不但所有關於教育方面的主要古典著作都已為人文主義學者所熟悉,一些教師、教育思想家和出版家還發表許多探討“新教育”的論著。他們所要培養的已不再是僧侶和神職人員,而主要是社會、政治、文藝、商業方面的活動家和昌險家。 他們要求以培養身心健康、 知識廣博、多才多藝的新人的教育理想進行教育革新(見人文主義教育)。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廣泛傳播,普遍衝擊了封建教育制度,打破了教會對學校教育的獨占,出現了多種類型的新學校,擴大了教育對象。有些人文主義教育家主持的學校除教育王公貴族和富商子弟外,也收容個別平民子弟。 義大利的人文主義者為擺脫教會對教育的控制,還在一些王公、貴族和地方統治者的支持下,建立了新的宮廷學校。其中最著名的是維多里諾主持,設在曼托瓦郊外的稱做“快樂之家”的宮廷學校和瓜里諾主持的費拉拉宮廷學校。這兩所學校對早期人文主義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些學校聘請有名學者,並招收歐洲各地來的學生,施以所謂通才教育。外國學生回去後,遂將義大利的人文主義廣為傳播。
當時資本主義生產發展較快的尼德蘭,是最早接受文藝復興影響的國家。從14世紀開始,尼德蘭的教育就比較發達,其中最有成績的是“平民生活兄弟會”主辦的學校。到16世紀,這些學校又根據人文主義教育思想進行了革新。
法國早在 1458年, 就在巴黎大學開設研究希臘文學的講座。但由於保守派的阻礙,人文主義傳播遲緩,到15世紀末, 文藝復興的思潮才逐步在法國傳開。 研究羅馬法的著名學者G.比德曾大力宣傳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在他的積極倡議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為提倡人文主義新學,於1530年建立了後來廣設學科並享有很大思想自由的法蘭西學院。16世紀的法國,不僅出現了F.拉伯雷和M.E.de蒙田等傑出的人文主義教育家,而且成為西歐文藝復興運動的中心。
文藝復興的思潮傳播到英國比較晚。 直到 16世紀初,才有一批受義大利新學影響的人文主義學者,如T.莫爾、J.科利特、W.利利等,在倫敦開展了推行人文主義文化和教育的活動,並得到皇室和重臣的支持與鼓勵。長期在劍橋大學任教的D.伊拉斯謨對促進英國的人文主義新學,推動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以及當時文法學校與公學的發展, 起了很大作用。 人文主義政治家T.埃利奧特將義大利的人文主義教育思想與英國的具體情況相結合,提倡以培養具有人文主義新思想的貴族紳士為教育目標。他的譯著甚多,其中於1531年發表的《統治者之書》是英國第一本教育專著。由於他的教育思想更符合當時英國統治階級的利益和需要,遂使英國一度湧現出一股討論“紳士教育”的熱潮,並把英國的人文主義教育推向新貴族主義的方向。
文藝復興思潮傳入德國,是從人文主義學者P.路德於1456年從義大利留學回國後在海德堡與萊比錫等大學講授新學開始的。1476年,著名的尼德蘭學者R.阿格里科拉留學義大利後,也到海德堡大學任教。到16世紀初,在維滕貝格、耶拿等大學也相繼建立新學。同時,在一些商業城市首先出現了新型的文科中學。特別是從40年代後,由於受了人文主義教育家J.斯圖謨在斯特拉斯堡文科中學的教育改革的影響,使這種文科中學得到推廣。
為了實現人文主義的教育理想,人文主義教育家對當時教育和教學的內容與方法進行了普遍的革新。長期被封建經院主義教育所否定的體育,重新受到重視。人文主義教育家以古代希臘的體育傳統為依據,吸取了封建時代騎士教育中軍事鍛鍊的經驗,主張通過一般體育和軍事鍛鍊發展學生的體格。在智育方面,由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教育家提倡人文之學,學校的學科範圍擴充了。除希臘羅巴的古典著作成了主要的教學內容以外,中世紀的七藝也由於吸收了新的科學知識而得到改造和創新。有些學校還增添了歷史、地理等學科,自然科學開始受到注意。一般學校雖仍開設宗教課程,但已不再占絕對權威地位。德育也被提到重要的地位。人文主義教育家要求恢復使學生“身心既美且善”的古代希臘教育傳統。他們一方面仍然主張進行虔信上帝的宗教道德教育。同時又強調培養勇敢、勤勉、進取等品質的世俗道德教育。文藝復興時期的教育家,一般都強調在教育和教學中注意兒童身心發展的特徵,照顧兒童的個別差異,考慮兒童的興趣,反對中世紀學校呆讀死記的教學方法,主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展學生的智力。在有些實施人文主義教育的學校里,還利用實地觀察或直觀手段(包括旅行)進行教學。 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教育吸取了希臘羅馬古代文化的養料,並受到當時新文化的滋潤,衝破了中世紀經院哲學和教會蒙昧主義教育的長斯統治,為近代歐洲資產階級的學校教育開創了端倪,在教育史上具有巨大的進步作用。但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教育革新,並未得到廣泛實施。歐洲各國大部分學校仍沿用中世紀封建傳統的教育內容和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體罰也長期流行。整個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大學和中學,仍然是王公貴族和富賈巨商子弟的學習園地,廣大平民階層的子弟只能進運用國語教學讀、寫、算的學校。而且,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發展,一些人文主義思想家在攝取古典文化時,常局限於抄襲和模擬,並把希臘教育傳統理想化。特別是在希臘文、拉丁文及文法、修辭學的教學上,逐漸形成古典主義傾向,後期甚至流於西塞羅主義,單純訓練學生模仿西塞羅的文體,嚴重脫離現實,墮入新的文學繁瑣主義和形式主義。文藝復興後期的這些傾向,對當時和以後歐洲的大學和中學都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參考書目
曹孚編:《外國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79。
S. E. Frost, Historical ɑnd PhilosophicalFoundations of Western Education, Charles E. Merrill Publising Co.,Ohio,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