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喬木或灌木,單幹直立,多不分枝,稀為藤本。葉常綠,大形,互生,掌狀分裂或為羽狀複葉,芽時內向或外向摺疊,多集生於樹幹頂部,形成“棕櫚型”樹冠,或在攀援的種類中散生。葉柄基部常擴大成纖維狀的鞘。花小,通常淡黃綠色,兩性或單性,同株或異株,基本上為3基數,整齊或有時稍不整齊,組成分枝或不分枝的肉穗花序,外為1至數枚大形的佛焰狀總苞包著,生於葉叢中或葉鞘束下;花被片6,排成2輪,分離或合生;雄蕊6,2輪,稀為3或較多,花絲分離或基部聯合成環,花葯2室;心皮3,分離或不同程度聯合;花粉2核,多數具單溝,也有具3溝或2溝,或具2孔;子房上位,1—3室,稀為4—7室,每室有1胚珠;花柱短,柱頭3(圖8-141)。果為核果或漿果,外果皮肉質或纖維質,有時覆蓋以覆瓦狀排列的鱗片。種子與內果皮分離或粘合,胚乳豐富,均勻或嚼爛狀。染色體:X=13—18。
約212屬,2780餘種,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美洲和熱帶亞洲為分布中心。中國有22屬(包括栽培),約72種,主要分布於南部至東南部各省,多為重要纖維、油料、澱粉及觀賞植物。
屬
棕櫚屬
棕櫚屬(Trachycarpus) 常綠喬木。葉掌狀分裂;裂片多數頂端淺2裂。花常單性,異株,多分枝的肉穗狀或圓錐狀花序;佛焰苞顯著。果實腎形或球形。常見的如棕櫚[T.for-tunei(Hook.f.) H.Wendl.]。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區。廣泛栽培。樹幹可作亭柱、水槽、扇骨、木梳等;除供觀賞外,葉鞘纖維可制繩索、地毯、床墊、蓑衣、刷子等;嫩葉可制扇、帽等。果實(名棕櫚子)及葉鞘纖維(名陳棕)供藥用。
蒲葵屬
蒲葵屬(Livistona) 喬木。葉柄長,邊緣有刺;葉片掌狀深裂至中部或不及中部,裂片條形,頂端漸失並分裂為2小裂片。花小,兩性,黃綠色;佛焰苞片多數而套著花柄;雄蕊6,花絲合生成一環。核果球形或卵狀橢圓形。蒲葵[L.chinensis(Jacq.) R. Br.],常綠喬木。葉大,寬腎狀扇形,直徑達1米,深裂至中部。產於我國南部。嫩葉制蒲扇;葉裂片的中脈可制牙籤;種子入藥。
椰子屬
椰子屬(Cocos),僅椰子(C.nucifera L.)1種,常綠喬木。葉羽狀全裂或為羽狀複葉。花雌雄同株,成分枝肉穗花序,雄花生於花序上、中部,每朵花具6片段預告被和6個雄蕊;雌花生於花序基部,具3室子房,每室1胚珠,但只1胚珠成熟。果實大型,外果皮革質,中果皮纖維質,內果皮(椰殼)骨質堅硬,近基部有3個萌發孔;種子1顆,種皮薄,內貼著1層白色的胚乳(椰肉),胚乳內有1大空腔,貯藏乳狀汁液。椰子廣布於熱帶海岸。用途很多,木材堅硬,可供建築;葉可編籃、織席、蓋屋;花期割傷花序的總軸,有汁液流出,內含多量糖分,可作飲料或釀酒;幼果內的汁液,鮮美可口;胚乳供生食或榨油,亦用於製糖果食品。椰子果皮纖維層很厚,在海上輕而易浮,能遠播於熱帶海岸。
特徵
本科重點特徵木本,樹幹不分枝,大型葉叢生於樹幹頂部。肉穗花序,花3基數。
檳榔科連續出現的化石記錄,可回溯到上白堊紀中期。現代的水椰屬(Nypa)具有特色的花粉化石,也於近期在馬斯特立喜坦(Maestrichtian)的岩石中找到。有人認為,從上白堊紀晚期,假定為原始的Costapalmate葉片開始的檳榔科的花粉和Megafossil的記錄表明,檳榔科像禾草類一樣,在單子葉植物的發展史中是發生較晚的。
檳榔科是單子葉植物唯一兼有喬木狀的習性,寬闊的葉片和很發達的維管束系統(整個營養器官都具導管)的一群。這些明顯機能的綜合特徵,與木本雙子葉植物近似。但檳榔科缺少充分的次生生長,而且從來沒有發展落葉的習性,除少數種類外,它們不能適應溫、寒帶的氣候。因此和木本雙子葉植物相比,其生態變幅是有限的。它們在熱帶地區生長很好,而且是熱帶雨林下層林木的普通成分。本科的一些較小的植物,可能與巴拿馬草科(Cyclanthaceae)來自一個共同的祖先。
近年來,從非洲熱帶引入栽培的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喬木。葉羽狀全裂,為重要的油料植物。省藤(Calamus platyacanthoides Merr),粗壯藤本。分布於廣東、廣西。莖可編織多種藤器。魚尾葵(Caryota ochlandra Hance),葉二回羽狀全裂,頂端一片扇形,有不規則的齒缺,側面的菱形而似魚尾。分布於中國東南部至西南部。莖含大量澱粉,可做桄榔粉的代用品;邊材堅硬,可制手杖和筷子等。檳榔(areca cathecu L.),葉羽狀全裂。原產馬來西亞。中國廣東和雲南南部、台灣有栽培。種子含單寧和多種生物鹼,供藥用,能助消化和驅腸道寄生蟲;果作嗜好品,當地居民把果切成薄片,塗以石灰少許,卷於簍葉(Piper betle L.)內嚼之,唾液即變為鮮紅色,據說可助消化,固齒,並能防止痢疾。王棕 [Roystonea regia(H.B.K.)O.F.Cook],喬木。莖幼時基部明顯膨大,老時中部膨大。葉聚生於莖頂,羽狀全裂。原產古巴。中國廣東、廣西和台灣有栽培。通常作行道樹,或植於庭園中。假檳榔(Archontophoenix alexandrae H. Wendl.et Drude),原產澳大利亞。中國南部有栽培。多植於庭園中或作行道樹。
形態特徵
植物特徵
樹幹筆直,圓柱形不分枝,胸徑10~15厘米,高10~13米以上。
莖幹有明顯的環狀葉痕,幼齡樹幹呈綠色,隨樹齡的增長逐漸變為灰白色。葉叢生莖頂,羽狀複葉,長1.3~2米,葉柄三棱形,環包莖幹。小葉長披針形,表面平滑無毛。肉穗花序,佛焰苞黃綠色;花單性,雌雄同株,花被6;雄花2列,互生於花序小穗頂端,花小而多,約2000餘朵;雌花著生於花序小穗基部,花大而少,約250~550朵。雄花有退化雄蕊6枚,花桂3枚,子房上位,一室。堅果,卵圓形;種子1粒,圓錐形。
生物學特性
檳榔科生長在熱帶季風雨林中,形成了一種喜溫、好肥的習性。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5~20℃。16℃時落葉;5~6℃時落果;3℃時葉色變黃,果實發黑脫落;-10℃以下植株嚴重死亡。一般在海拔低的地區生長較好。其喜濕而忌積水,雨量充沛且分布均勻則對生長有利。一般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的地區都能生長。空氣相對濕度高(80%左右)又長期穩定對生長有利。一般幼苗期蔭蔽度宜50%~60%,至成齡樹應全光照。檳榔經濟生命長短,土壤是關鍵。喜歡生長於土層厚、表土黑色、有機質豐富的砂質壤土,底土為紅壤或黃壤最為理想。其一般定植後7~8年開花結果,20~30年為盛果期,壽命最高可達100年以上。果實採收後種子有果內後熟的特性。黃色成熟果實發芽率64.3%。果實失水即降低發芽率。在室內催芽,日均溫26.41℃,日溫變化平均差1.8℃,發芽率98%。
相關文獻
•檳榔摘要:化學成分含檳榔鹼(arecoline)、檳榔次鹼(arecaine)、去甲檳榔鹼(guvac
•檳榔摘要:炮製檳榔除去雜質,浸泡,潤透,切薄片,陰乾。炒檳榔取檳榔片,照清炒法(附錄
•[附方]檳榔散摘要:治風濕流注。腳脛酸痛。或嘔吐不食。檳榔木瓜(各一錢)香附子紫蘇(各三分)陳皮甘草(炙各
•[卷五瘡科]檳榔散摘要:攻疰生瘡,兼療惡瘡。甘草黃連密陀僧(各一分)檳榔(一斤,泡)木香上五味同杵為末,先以溫鹽漿水
•[中卷內科丸方]檳榔丸摘要:(湯浸,去白)一兩,蜜丸,每服十丸,溫酒下。檳榔丸,與潤腸、通幽二方同義,和劑也。治小腸移熱於
•藥用植物檳榔炭疽病摘要:物檳榔炭疽病檳榔
•檳榔摘要:
•[卷二十四外科主治匯方]檳榔丸摘要:治游風帶氣。檳榔、枳殼、木瓜各二兩,大黃四兩,木香一兩,曬、研極細,蜜為小丸白湯每下一
•[卷三諸藥法制及藥性]檳榔摘要:
•檳榔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臨床觀察摘要:治癒率在50%~90%。檳榔消Hp的作用機理,可能系檳榔的主要成分檳榔鹼致使Hp癱瘓失去與胃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