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樂達聰(1872~1954),字鐸,號鏡宇。北京市人。祖籍浙江,其先世於清康熙年間,為經營藥業移居北京,創設同仁堂於正陽門外。至清道光年間,同仁堂聲譽日隆,遐邇皆知。樂鏡宇雖系同仁堂藥店少東,但自幼受父兄歧視,反激起鑽研醫藥的決心,對藥的原料鑑別和炮製生產,日有所長。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捐山東候補道來濟,後受山東巡撫楊士驤委託舉辦官藥局。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不惜巨資,如數繳還官銀兩千圓,取得所有權,更名為“宏濟堂”。1912年在濟南東流水街辦起宏濟堂阿膠廠(一說1909年開辦),獨創“九晝夜練制阿膠法”,生產出獨具特色的12種阿膠,行銷上海、廣州、浙江、福建及日本、東南亞各國,阿膠市場幾為宏濟堂所獨占。1914年獲山東省展覽會“最優等金牌”褒揚,1915年獲巴拿馬國際商品博覽會“優等金牌”和“一等銀牌”獎,1933年獲國家鐵道實業部頒發的“超等”獎狀。至1934年,宏濟堂銷藥額已達到北京同仁堂的三分之二。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樂鏡宇已年逾古稀,常住北京,濟南宏濟堂產業由其孫樂芝田掌管。1954年去世。
傳奇人物
以北京老字號同仁堂為背景的電視劇《大宅門》中,陳寶國扮演的白景琦個性鮮明,而白景琦的原型———同仁堂的少東家樂鏡宇的傳奇色彩絲毫不輸白景琦。劇中白景琦在濟南創辦的黑七堂正是樂鏡宇在濟南創辦的宏濟堂。
樂鏡宇是北京同仁堂樂氏家族第12代孫,也是同仁堂當時的店主樂朴齋的第三房侄子,很有些個性。樂鏡宇這一輩叔伯兄弟共有17人,在眾兄弟中樂鏡宇最不被父兄們看好,樂朴齋曾對樂鏡宇說:“將來不許你動草字頭(指藥業),這行飯你吃不了。”樂鏡宇受此刺激,反而下定決心,非要在藥業上乾出一番事業來。於是他私下向同仁堂的老職工請教,潛心學醫,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
無論如何,樂朴齋對這個侄子還算上心,出巨資給他“買”了一個山東候補道台的位置。於是,樂鏡宇在1902年自京來濟南候補。時任山東巡撫的楊士驤對樂鏡宇十分賞識,於1904年撥官銀2000兩交其籌辦山東官藥局並擔任總辦。1907年,楊士驤因成立官藥局違犯清朝律例被參,後被調離山東。
宏濟堂
樂鏡宇自籌2000兩白銀取得了藥局的私人承辦權,遂創辦宏濟堂。宏濟堂老店店址在濟南院西大街原珍珠泉理髮店舊址,在1916年的兵變中被焚毀,遂遷到院東大街縣西巷口(今泉城路店)。隨著宏濟堂生意的發展,樂鏡宇又先後在經二緯五路、經二緯一路建立了兩家分店,規模達到“三店兩廠”,員工120餘人。
很短的時間裡,宏濟堂便與北京同仁堂、天津達仁堂齊名,號稱江北三大名堂,這其中固然由於宏濟堂無形中享有了北京同仁堂的巨大資源,也與樂鏡宇大膽創新的魄力密不可分。
樂鏡宇除重金聘請同仁堂資深藥劑師和店員來店工作外,始終堅持“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家傳規矩,膏丹丸散精選細制,連包裝紙和說明書都沿用老號樣式印刷。用戶抓藥後分包、分號,由老店員核驗、蓋章放行。
輝煌前世
因樂氏家族經營的幾家藥店藥品基本相同,樂鏡宇便另闢蹊徑。1909年,他斥資2500元在西關東流水街開辦宏濟堂阿膠廠,針對當時所產阿膠都帶有驢皮腥穢氣味的問題,他親考文獻,並與名醫研究出獨家配方,精選附加地道藥料,還聘來陽穀熬膠技工,共同鑽研出“九晝夜提製法”,清除了阿膠原有的腥臭味,所產阿膠清香甜潤。東阿阿膠也成為宏濟堂的名品,當時生產的阿膠為“福、祿、壽、財、喜”五字膠和精研、墨錠、極品等不同型號共12種,年產阿膠5000公斤。
1915年,宏濟堂阿膠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其產品在國內暢銷,各種中藥店均由其供貨,甚至同仁堂也不例外,可謂行業之冠。同時,還遠銷南洋、日本。傳聞日偽時期,在濟南萬紫巷居住的一個日本人,曾從宏濟堂購買大量阿膠到日本,得到了日本海關特許進口,其他中成藥則不許進口。
有文史資料記載,抗戰前每斤阿膠售價24元,而當時的麵粉才六七元一袋。到了1934年,宏濟堂產品銷量已是北京的三分之二,成為樂家的重要財源。
百年信譽
當時濟南的緯一路往西、大觀園、經七路、經四路上分布著萬生堂、永安堂、濟生堂等上百家中藥店,各家競爭異常激烈,但宏濟堂卻是濟南當時規模最大、最有名的商號,這與宏濟堂始終堅持的正氣密不可分。
據介紹,當年凡是在宏濟堂工作的店員,均要熟背《藥性賦》、《大醫精誠》、《黃帝內經》等,以提高技藝、修養品行,強調不僅要學做買賣養家,還要學做人、學仁術。宏濟堂有著名的“五不要”:不孝敬父母者不要,不忠實朋友者不要,對人無禮者不要,不講信譽者不要,不講仁義者不要。因此,在宏濟堂做事的店員和學徒都是品德、技藝雙高,宏濟堂的名醫輩出。
在宏濟堂堂廳上曾懸掛著“但願天下人無病,哪怕架上藥蒙塵”的匾牌。主櫃之上,一年四季懸掛著5把顏色不同的錫壺,喻義“懸壺濟世”,壺中是宏濟堂配製的時令藥,根據一年四季流行病不同,專為窮苦百姓準備的成藥。每個用藥者可以根據經濟情況隨意向無人看管的錢櫃中投錢,無錢者可以免費取藥。
“七七”事變後,樂鏡宇率宏濟堂積極回響濟南實業界的號召,抵制日貨,號召濟南藥業界拒賣日藥。宏濟堂還積極為抗日根據地籌集藥品,支援八路軍的敵後抗日活動。據濟南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宣教部長亓詠介紹,現今的藥業集團辦公所在地曾是“大成藥行”,是抗日戰爭期間樂鏡宇先生出資、以趙玉符的名義開辦的一家藥店,它成為迷惑敵人、專門為臨沂地區的抗日組織輸送藥品的中轉站。
坎坷人生
濟南解放時,樂鏡宇已年逾古稀,回北京常住。20世紀50年代初,樂鏡宇的孫子樂芝田成了宏濟堂的接班人。1955年,宏濟堂公私合營為宏濟堂藥廠,1960年又與永昌藥廠、濟南阿膠廠等合併為濟南公私合營宏濟堂製藥廠。60年代中期,宏濟堂製藥廠已有職工400人,產值達到400多萬元,成為當時濟南唯一的中藥廠。
此後,宏濟堂又幾經改名。1966年9月,宏濟堂製藥廠改名為濟南人民製藥廠,1980年4月改名為山東濟南中藥廠。1995年,宏濟堂被國內貿易部評為中華老字號。1999年3月改制為濟南神方中藥有限責任公司,成為一家國有控股公司。2002年10月,宏濟堂納入山東力諾集團。
泉城路上的宏濟堂總店,原是三進院落,兩座二層樓,前店後坊,工商一體。店前東西兩照壁瓷磚上有金字隸書阿膠廣告。門面效仿北京大柵欄同仁堂老店形式,廳堂高大,上部周邊以各種名貴中藥材為題材的鏤空木雕。高大黑漆實木櫃檯搬家時40多人都抬不動。1996年宏濟堂總店被拆遷。無論從歷史、建築藝術、文化遺產等方面來看,宏濟堂總店的拆遷都是無法彌補的損失,都是對城市歷史的嚴重褻瀆。
位於經二緯一路的二分店,公司合營後改成了宏偉藥店,但櫃檯、藥門櫥、坐堂醫生用的桌椅,乃至藥方鎮紙、藥臼、算盤之類,還都是宏濟堂的傳家寶。但1994年一場火災讓二分店面目全非。
剛剛結束平移工作的宏濟堂西號,也是第一分店,是碩果僅存的完整保留原貌的宏濟堂店面了。這座老店沿街的一樓為營業大廳,二樓是儲存藥材的倉庫,後院有後樓,是當時製藥的地方。整座建築氣勢宏偉、古色古香,能夠在轟轟烈烈的城建進程中保留實在是一件幸事。
秉承祖訓
樂鏡宇在繼承傳統中藥的同時,還大膽創新,另闢蹊徑,這為他帶來了巨大的財富。1909年,樂鏡宇在濟南西關東流水街開辦宏濟堂阿膠廠即是其中一例。原來的阿膠內不加藥料,系純皮膠,但樂鏡宇加入當歸等滋補性藥料及陳皮、甘草等調味藥料,還加入貴重藥材,如參茸膠加入人參、鹿茸等名貴藥材,龜板膠用河龜板,鱉甲膠則用河鱉之甲等,熬制時間為九天九夜(原來阿膠熬制時間一般為三晝夜),故稱為九天貢膠。
歲月滄桑,時光流逝,泉水依舊,物異人非。如今,90餘年的時光飛逝而過,東流水街變成了五龍潭公園,芳草綠樹、修竹奇石,成為人們的休閒娛樂之地。16歲進廠、曾在宏濟堂工作的70歲老人趙振興回憶起當年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宏濟堂阿膠廠大部分都集中在東流水這一帶,當時泉水與地面相平,清澈見底、甘甜如飴。阿膠廠規模很大,分為前後院,前院一溜是西屋,東邊是一個大廠房,大廠房的北邊就是護城河,護城河當時水很深也很清,阿膠廠就利用這個水來熬阿膠、泡驢皮。
當時宏濟堂收益最大的產品即阿膠。阿膠的利潤較高,一般小膠廠毛利率均在40%以上,宏濟堂貨真質好,有金獎產品,又有參茸、海龍、海馬、龜板、鱉甲等多品種、高檔貴重膠,故而利潤更比其他廠家高兩至三成,甚至有翻倍的產品。
宏濟堂在歲月的歷練中不斷成熟,不斷壯大,到解放前,宏濟堂與北京同仁堂、天津達仁堂齊名,號稱“江北三大名堂”。鮮為人知的是,這三家響噹噹的金字招牌實出一門,均為樂氏家族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