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灣村

古樟林里還有大量的各種竹子生長,竹、草、樹叢生,與林中的水塘一道,構成了立體而富有生氣的生態系統。 據老人講,這片古樟林是清道光10年(1830年)樂灣一位進士為保護茶江河岸,防護洪水沖刷,保護樂灣耕地與村莊而種植的。 至今人們仍然默默遵守著這一公約,樟樹林賴此得以長存至今,成為村莊的一筆綠色財富。

樂灣村共2673人,710戶(2006年數據),有陳、羅、鍾、詹、江、黃等幾姓,其中陳氏人口最多,約1600人,村莊歷史約210多年(據陳氏族譜記載,陳氏嘉慶三年【1798年】為避戰亂從福建漳州遷至此地,是為建村之始。
樂灣村自七十年代末開始了柑橘和橙子、柚子的種植,柑橙的規模、產量、質量曾一度名聞全縣。平均每戶每年基本都有1萬公斤左右的柑橙產量,近年柑橙種植遭到黃龍病的嚴重衝擊,產量劇減。村民開始將重心轉向柿子和桃李種植,並積極外出務工。
樂灣村村中有大量清末古建築遺存,主要為地主大宅和氏族宗祠,以村西南的“大屋”為標誌,高牆飛檐,青石大柱,鏤花壁畫,香堂正殿,頗具嶺南風格。布局為典型的封建地主宅居風格,一般為中軸線對稱布局,進門三重門廊、三間主堂後附“灶天背”一間,主堂之間有天井小院,主堂兩邊為廂房,天井側面為廚房和柴房,大宅外圍以大沙石和青石砌成水渠和石板路,陰雨天走在上面,別有一番江南小鎮的感覺。話說“大屋”裡頭有50多間屋子,盛時常居200多人……村里還散布著7、8處規格稍遜的宅子,風格相像,為陳氏大地主的兒孫分家而形成。光陰輾轉,時空變換,如今這些宅子只象徵著曾經的輝煌,不再是等級貧富的標誌,卻是整個村莊的一筆人文財富,留給我們無限的追往……
樂灣的河邊有一片古樟林。這片古樟林長3.1公里,最寬100多米、最窄20米,平均寬50米,面積232畝,有樟樹和各種樹種1600多株,平均胸徑為60厘米,平均高20米,最大一株胸徑近2米,高32米。胸徑1米以上有400多株,鬱閉度0.9以上,古樟林蓄積2724立方米。古樟林里還有大量的各種竹子生長,竹、草、樹叢生,與林中的水塘一道,構成了立體而富有生氣的生態系統。古樟林像一條綠色玉帶圍繞樂灣,倒影落於河面,構成一幅美麗的圖案。這裡是恭城舊八景“二童講書”與新八景“西江漁唱”的所在地。 據老人講,這片古樟林是清道光10年(1830年)樂灣一位進士為保護茶江河岸,防護洪水沖刷,保護樂灣耕地與村莊而種植的。傳說這位進士為保護這片林,制定了嚴格的護林公約,不準進林拾柴伐竹砍樹。至今人們仍然默默遵守著這一公約,樟樹林賴此得以長存至今,成為村莊的一筆綠色財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