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歷史
如崗灣歷史久遠,文化移動圖冊深厚。整個村莊布局十分講究,分灣東、灣西兩大部分,中間由青龍嘴(來龍埂)自然隔開,村莊主體坐北向南,村前是公路,村
後靠(燈山)山腳。“左青龍,右白虎”特徵明顯,祖廳建在青龍嘴西邊山凹,左側是伸長800餘米的青龍嘴,周邊花崗石砌壘,如城
牆之形勢,堅固而氣派。青龍嘴上綠草如茵、綠樹成蔭。
祖廳大門正前方兩邊是官家(大戶人家)標誌的旗桿石和上(下)馬石,再往右前方,是一字形排列的三口(大、中、小型)人造圓形活水池塘:上塘洗菜,中塘吃水,下塘淨物。灣東、灣西,均辟有三條深巷,經左轉右拐直通村莊主行道,所有道路均由規格花崗石鋪砌,雨天不用打傘、穿上膠底布鞋也能從這家走到那家,從村東跑到村西。
整個村莊弄接著弄,巷通著巷,家連著家。平常獨成一家一戶,遇有婚喪喜慶,門戶敞開,全村成一大家庭。在這曲折多變、類似迷宮布局的村莊裡,一茬又一茬的兒童們演繹了無數場“童子軍迷藏戰”.
民國時期,本村出了一位縣長.當代,有出過幾位在當地比較著名的教育界人士.分別為國中,中專,後者縣重點國小校長.另外還有一位在江西省實權單位當處長的年輕人.本村有外地工作學習的人幾百人.而且出了一位"當代傑出書法家".袁建柏.下面為其書法作品之一.
。
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移動通訊的發展,經過村里年輕人的努力,如崗灣村建立了以微信為溝通渠道的村民自治組織。2016年5月,袁如崗灣村組建新一屆村民委員會。大家一致推舉袁少斌為會長,袁國吉,袁曉東為副會長。新一屆村民委員會名單如圖:
鄱湖古村——如崗灣 (作者:袁銀初)
八百里鄱陽湖,古老神奇。朱元璋與陳友諒曾在此大戰十八年。據說,三國時代袁紹、袁術的一名嫡傳戰將袁欽七,定居在南京雞兜巷。有一次,他陪朱元璋在湖邊視察軍情,途經都昌蘇山鄉,發現一大塊空闊地,依山傍溪,猶如世外桃源,便派自己最具創業精神的兒子袁崇美至此開發定居,命名“如崗灣”,寓意村莊“如鋼鐵一樣久遠,堅不可摧”。從此,這片土地上便有了代代如崗人生生不息的血脈傳承。
如崗灣具有600多年歷史,這裡東連景德鎮,南接鄱陽湖,西望匡廬,北通九江,源遠流長。其神韻造就了特有的如崗文化,孕育了如崗人的智慧與秉性。開村之初,吃苦耐勞的人在周邊開荒種地,精明能幹的人到外地做生意。古老的村莊給世人留下了許多歷史印記:紅木牙床、太師椅和祠堂里花崗岩容器等寶貝,無不透出幽遠古樸的氣息。屋檐下方獅子彩球(雙鳳朝陽)工藝木雕栩栩如生,天井兩旁窗花雕刻巧奪天工。現存的古屋便是村民袁魁東(景德鎮大窯主)當年財源茂盛的佐證。大八間、小八間,大三進、小三進,幾十棟古屋形式各異,其風格與徽派建築同出一轍,如崗灣素有“小婺源”之美稱。
如崗古村的歷史久遠,文化深厚。整個村莊布局十分講究,村莊分灣東、灣西兩大部分,中間由青龍嘴(也稱來龍山埂)自然隔開,村莊主體坐北向南,村前是公路,村後靠(燈山)山腳。村莊“左青龍,右白虎”特徵明顯,總大廳建在青龍嘴西邊的山凹里,左側是伸長800餘米的青龍嘴,周邊花崗石砌壘,有如城牆之形勢,堅固而氣派。青龍嘴上綠草如茵、綠樹成蔭。村前廣場正前方是特製露天戲台,周邊可容納萬人看戲。大廳門正前方兩邊是官家(或大戶人家)標誌的旗桿石和上(下)馬石,再往前,是一字形排列的三口(大、中、小型)人造活水圓形池塘:上塘規定洗菜,中塘只能吃水,下塘專供淨物。青龍嘴以東是灣東,房屋一律坐西向東,分部大廳與總大廳結構相同,只是大廳前三口池塘一律成方形。總大廳的左邊(灣東)和右邊(灣西)均辟有三條深巷,經左轉右拐直通到村莊主行道,所有道路均由規格花崗石鋪砌,雨天不用打傘、穿上膠底布鞋也能從這家走到那家,從村東跑到村西。整個村莊弄接著弄,巷通著巷,家連著家。平常獨成一家一戶,遇有婚喪喜慶,門戶敞開,全村一個大家庭,幫忙理事方便極了。
如崗文化對周邊影響非常大。村裡的贛劇團經常演出,戲台一搭,一傳十,十傳百,遠近幾十里都知曉,有時一演就是連續幾天幾晚。看好商機的小攤小販們,謀劃著名生意經,什麼油條攤,清湯(水餃)擔,水果攤點等都擺開陣勢營業。等到正式開台的鑼鼓一響,鞭炮一放,場地上可是人頭攢動,黑壓壓的一片,坐在板凳上的人盡情享受著露天戲場“雅座”的待遇,只是一些流動看客,在人群里“東撞西竄”,“滋事生非”。老年人愛看古裝戲,青年人喜歡新潮流,孩子們什麼都樂意。也有不少人是來瞧熱鬧、會朋友的,還出現過不少演員觀眾互動相戀的佳話。村上的贛劇團,傳下來至今,幾經興衰考驗,仍是新人換舊人。前些年還作為全縣唯一的村辦劇團進行公演,市、縣電視台還作了實況報導。平時遇有重大節日、喜事或農閒,村裡的贛劇團還一直在專用戲台上為觀眾義演。
每到夏夜,村民在戶外納涼,三五成群,拉家常,談農事,甚至說到國內外形勢……特別是串崗的兒童團員們,更是活躍無比,不到深夜零點不罷休。在這曲折多變、類似迷宮布局的村莊裡,一茬又一茬的兒童演繹了無數場“童子軍迷藏戰”。
建村以來,如崗灣不少人在景德鎮、九江、南昌等城市求得發展:早期有洪武年間的瓷都財主袁魁東、民國時期進賢知縣袁祖源、(黃埔)軍事參謀袁德俊,當代更有上海醫科大學高材生袁水斌等大批從村里走出來的讀書人。
在村里土生土長,後來走進城市的如崗人,或多或少留下過難以忘懷的童年趣聞,總免不了迷戀鄉里,禁不住千百遍在夢中回放如崗剪影;許多世居城市的如崗人,回歸鄉里,熱衷尋覓當年景德鎮官窯珍品蹤跡,著意觀賞氣勢恢宏的徽派建築風格;更有慕名前來的文人墨客、記者編導和遊客們則駐足古村採風、攝影……人們不免感概:如此難得的古村,若能得以保護修繕,在都昌“袁宣――多寶”公路建成後向遊人開放,真是一件好事情。
如崗灣,山清水秀,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作為如崗傳人,我們深信,典型古老的如崗灣在和諧社會新農村建設春風的沐浴下,必將成為鄱陽湖畔、匡廬腳下一個充滿現代氣息的江南新村。
獨特的如崗文化-----作者( 袁銀初)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外來文化的不斷湧入,傳統的情懷似乎淡了不少,但是,在一些偏遠的農家村寨,古老建築及傳統文化卻依然保留了下來。地處鄱陽湖畔、匡廬腳下的袁如崗灣,是全鄉最大的自然村,給世人留下了許多歷史印記。讓我們走進都昌蘇山鄉千年歷史古村如崗灣,共同感受其獨特的文化魅力。
如崗灣,原名譜灣,崇美公為開村始祖,至第四代廷封公出生時,風水先生說定居處是個極佳的燕窩福地,房屋坐北向南,中低旁高,前方面對南山,左右各有東、西兩嶺懷抱,並且東嶺一直延伸到前頭山(即青龍首),“如龍臥崗!好地!”先生不禁脫口稱讚。 其父溪公聽後甚喜,為祝福村莊興旺發達,如龍臥崗富貴,如鋼(崗)堅強久遠,便將兒子字名取做“如崗”,並將村名改稱如崗灣。如崗人生生不息,代代血脈傳承,發展成為當地的大村莊。其歷史積澱和神韻孕育了村民的智慧與秉性,同時也造就了獨特的地域文化。
古建築
建築物對人類生活的功能好壞,往往決定著人們觀感的美與醜,其審美意義有賴於實用意義。它具有耐久性,是物質實體,一旦建成 會長期保留下去,很難被人遺忘或丟失。雖然建築當初並不全是為了紀念而專門建造,但到了後來,卻成了紀念性很強的古蹟,成為人們欣賞的歷史文化。
如崗灣,較為完整地保存了古樸的明、清及民國時期建造的數百棟徽派民居,建築以磚木結構為主,雖然經受大自然嚴峻考驗,但數百年來依然聳立。古村建築,整體實踐了“左青龍、右白虎”規劃設計理念,實施了“座北朝南、座西向東”房屋建築風格,取得了冬暖夏涼、通風采光良好宜居效果,是“以人為本、天人合一”成功範例,體現了“山河壯美、安居樂業”的建築思想。
這裡東連瓷都景德鎮,南接鄱湖波瀾,西望匡廬秀色,北通湖口九江。開村之初,吃苦耐勞的人在周邊墾荒種地,精明能幹的人到外地做生意賺錢,尤其是到景德鎮做瓷器活。景德鎮與婺源臨近,村民賺足錢之後,引進徽派建築風格,回到村里大興土木,建造徽派房屋,令鄉村享有“小婺源”美稱。
如崗灣,村莊依山傍溪,房屋因勢而建,前面是一個很大的開闊地。村莊整體上座北朝南,分灣東、灣西兩大部分,中間由青龍首(龍筋山埂)自然隔開,村前是公路,村後緊靠東西走向的燈山山腳,村莊總體上呈“丁”字型。總祖廳建在青龍首右邊的山凹里,右轉弧形800餘米長段的青龍首(嘴),周邊花崗石砌壘,有如城牆之形勢,堅固而氣派。青龍首綠草如茵、綠樹成蔭。
村前廣場正前方是特製的露天古戲台,戲台後面緊靠彎曲的青龍首山坡。周邊可容納數萬人看戲。戲台腳是固定的3列7排共21根2米多高的花崗石柱子,台面有200多平方米。橫樑和台板是木質的,平時統一存鎖,一旦開演,幾位管事的村民只要花上小半天功夫,便可完成臨時組裝工作。祖廳東側還建有一棟三進式室內戲樓(村里標誌性建築)。下堂前是木質戲樓,中堂前、上堂前便是看戲場所。戲樓旁邊還有一間花崗石屋頂房屋,石屋頂上晾曬演員衣袍,房內為演員化妝間。戲樓屋檐下方有獅子彩球、雙鳳朝陽工藝木雕,房間兩旁有構思精妙、巧奪天工的窗花和人物山水花板。屋裡擺放著紅木太師椅和形式各異的茶几,它們都是傳承了好幾代的寶貝,房屋地面都是一色的正方形大磚砌鋪,正所謂“磨磚砌地”。十分遺憾可惜的是,位於“燕窩地”中心地帶的木製戲樓不幸毀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一場火災,現僅存破敗的中堂前和上堂前。
總祖廳正門前方兩邊是官家(或大戶人家)標誌的旗桿石和上(下)馬石,再往前,是縱向排列的三口人造活水圓形池塘:上塘規定洗菜,中塘只能吃水,下塘專供淨物。總祖廳左邊(左青龍,愈長愈好),是青龍首(龍筋埂)以東整齊一字形縱向排開的20餘棟灣東房屋,一律坐西(背靠龍筋埂)向東,灣東分部祖廳與總祖廳結構相同,只是房屋門前三口池塘一律為方形。總祖廳右邊(右白虎,所有房屋前沿線與祖廳大門前沿線平行),是整齊一字形橫向排開的10餘棟灣西房屋,一律坐北(背靠燈山)朝南。總祖廳左邊(灣東)和右邊(灣西)各闢有三條深巷,經左轉右拐,或右轉左拐直通到村莊主行道。村里所有道路均由規格花崗石鋪砌,雨天不用打傘、穿上布鞋也能從這家走到那家,從村東跑到村西,不濕衣鞋。整個村莊是弄接著弄,巷通著巷,家連著家。平常將連通門一關,獨成一家一戶,遇有婚喪喜慶,連通門戶都敞開,全村為一個大家庭,幫忙理事方便極了。每到夏夜,村民在戶外納涼,三五成群,拉家常,談農事,甚至說到國內外形勢……特別是串崗的兒童團員們,更是活躍無比,不到深夜零點不罷休。在這曲折多變、類似迷宮布局的村莊裡,一茬又一茬的兒童們演繹了無數場“童子軍迷藏戰”。
古建築有大三進、小三進,大八間、小八間等數十棟棋盤老屋(類似北京四合院),但又各有特色:“天花”、“進藻”,多姿多彩;飛檐斗拱,形神各異;屋檐下方工藝木雕,栩栩如生,或獅子彩球,或雙龍搶寶,或雙鳳朝陽;天井兩旁窗花雕刻,巧奪天工,或是四季名花圖案,或是人物故事天仙配、八仙過海等……這些雕龍畫鳳的寶貝無不透出幽遠古樸氣息。房屋都有天井採光,屋上雨水全從天井下落(即,四水歸堂),進入地下暗管道流入池塘(亦稱四水歸塘),象徵財不外流。古建築不僅講究外形恢宏、奇偉,而且刻意追求屋內裝飾美。建築中的木雕、石雕、磚雕等藝術極大地豐富了這種裝飾內容,從建築學和美學兩個方面展示著自身的生命力,不僅體現了先民的智慧與偉大,也表明了建築雕刻藝術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珍品。尤其是木雕,藝術形式與建築物裝飾和實用完美結合,既考慮到美觀,給人以藝術薰陶,陶冶人們情操,又考慮實用,有利於建築的堅實耐用,在選擇材料、確定內容、構圖製作時,都立足於裝飾角度來思考題材的表現手法。
如崗灣,山清水秀,村內巷道縱橫交錯,村前池塘明清如鏡,村外群山環抱連綿,遠遠望去,一棟棟成群的形式各異的古建築鱗次櫛比,青磚、灰瓦、白檐,山頭、轉角、馬頭牆,風格獨特,古色古香,惹人採風攝影,流連忘返……
贛 劇
相傳,村辦劇團是清代乾隆年間村民袁明儀在饒州府(現波陽縣)當府官時,將一個饒河班帶到村里演戲教戲而流傳下來的,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村里將這種戲叫“饒河料”,1958年被更名為贛劇。唱腔豪邁粗獷,表演誇張,成為當地特有的戲曲風格。劇團延續至今,幾經興衰考驗,仍是新人換舊人。作為全縣唯一的自然村辦劇團,市、縣媒體曾作過多次實況報導。
早先,演出分室外公演和室內專場兩類。室內專場,只有村里來了貴客,或是大戶人家遇有喜事,便在室內戲樓專場慶賀。新中國成立以來,便都是室外公演。遇有演出,村里家家戶戶忙著買菜購物,迎接親朋好友看戲。劇團一般每次準備好五、六個節目,村里先一天就把戲台搭好,當天清早,演員們忙完了家裡的活兒,就集中在一起化妝。雖說多數人文化程度低,有的甚至隻字不識,但是學(演)戲的興趣特高,他們對每一句台詞都能倒背如流。雖說演員屬業餘,演戲盡義務,每到有任務,往往是農活一放,便湊到一起;戲妝一換,便登台獻藝。雖然是個村級劇團,但派頭不小,光是服裝道具和演員們裝扮就足以讓人開回眼界。露天戲台一搭,一傳十,十傳百,遠近幾十里都知曉。平時遇有重大節日,或喜事,或農閒,劇團一直在為村民和附近鄉民義演,有時一演就是連續幾天幾晚。戲迷們集聚在村前廣場,演出還沒開始,一些小朋友就擠上台來看演員們化妝,並佩戴著稱心如意的道具。等到正式開台的鑼鼓一響,鞭炮一放,台上演員們一個個粉墨登場,台下場地上可是人頭攢動,黑壓壓的一片,坐在板凳上的人盡情享受著露天戲場“雅座”的待遇,只是一些流動看客,在人群里“東撞西竄”,“滋事生非”。老年人愛看古裝戲,青年人喜歡新潮流,孩子們則是什麼都樂意。其中也有不少人是來瞧熱鬧、會朋友的,還曾出現過不少演員與演員,演員與觀眾互動相戀的佳話。前面的節目,一般是單折喜劇,或《挽湖船》,或《挽花車》,然後便是正場劇,或《蘇三起解》,或《穆桂英掛帥》……看好商機的小攤小販們,忙前忙後,謀劃著名生意經,什麼油條攤,清湯(水餃)擔,水果攤點等都擺開陣勢營業。精彩的表演讓觀眾們過足了癮,也使許多遠離家鄉的遊子們感受著濃濃的鄉情。
龍 燈
元宵節舞龍燈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每逢元宵佳節,如崗灣的村民們是通宵達旦的鬧,盡情盡意的樂。最初舞的龍燈只有11節,後來,逐步發展到21節、31節.....到解放前已達到81節,2006年,鬧起了101節、300餘米的長龍。舞龍隊伍從村頭排到了村尾,包括敲鑼打鼓等人員在內,最多時可達300餘人。場面是相當的壯觀,從三層高的樓房上看這條長龍還真是一種令人新奇的感覺。和普通的龍燈相比,製作材料和工藝並沒什麼特別的地方,關鍵是龍身的長度。龍燈隊在“龍珠”帶領下,在樂隊伴奏下,走家串戶。龍頭走了近三分鐘,龍尾才開始慢慢挪動。長龍按照既定線路,浩浩蕩蕩遊走在一棟棟古屋、一條條深巷之間。舉龍燈的都是村里人,令人欣慰的是,熱衷這項傳統運動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也和自己的長輩一樣,用這種方式來繼承和發揚如崗古老的文化。繞過村後的山頭、穿過村里祖堂之後,這條巨龍盤踞在村前兩口水塘旁。有道是,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如崗村民們希望這條年年相伴的長龍能夠給村莊帶來長久的幸福和吉祥。
每年的鬧龍燈沒有固定班頭,也沒有專項經費支持,卻是有心人邀上幾個伴,在村里跑上一圈,當年遇有喜事的人,捐一點,贈一些,幫一把。先人立的規矩就是高明,舉龍頭這重活限定是當年新郎們的特權,本來不好派工的活,封它一個“吉祥”專利號,新郎們搶著扛。舉龍尾者要有幽默感,會搞笑,大多由劇團里成名的丑角擔任。第一輪,龍燈隊繞著村莊轉,由成年人承擔;第二輪是行走村裡的巷巷弄弄;第三輪至第五輪是走家串戶(有時一輪,或免去);第六輪(拂曉之前)集中到廣場做“盤龍”表演,全村人圍在四周觀看。上陣“盤龍”的全是年輕小伙子,在龍頭領班的指引下,隊伍由慢到快,一會兒整齊劃一,一會兒千姿百態,最後的高難度表演是龍燈繞著村前花崗石戲台柱子打轉,快速進出,變化無窮,好看極了。一夜未睡的村民這時都站在廣場高處觀看,只是不肯回家的孩童,這時卻因體力不支睡在了大人的懷抱,等到一覺醒來,天已大亮,孩童們遺憾十分,痛表決心,來年一定熬個通宵看“盤龍”,能否看到“盤龍”,後來成為了區分兒童和少年的標誌。
垂 釣
端午節的如崗灣,熱鬧非凡。村前塘邊閒情逸緻的垂釣,是一年僅端午節的這一次。這天,那口水塘邊,上百名垂釣者,手持魚桿,同場競技。無論是運動員還是觀眾,這其中的樂趣可想而知。
熱鬧喜慶的端午節里,是村民集中垂釣、觀釣的好時光。別看這口水塘面積不大,裡面的魚卻不少,難怪村里村外的男女老少垂釣者零時便擇位守候在塘邊等待天亮開工……端午時節的如崗灣,垂釣、觀釣的壯觀場面絕對是一處難得的風景。因為這口水塘只在一年中的端午節,才釣一次魚,難怪那些垂釣高手在都憋足了勁,要好好顯露自己的身手。開釣沒多久,便陸續有人拉上來大小不等的魚……釣魚也算是一門技術活,年紀大的憑經驗,年輕一點的憑眼力,還有憑自己的桿子多,有的一人擺弄4根釣魚桿!人常說,釣魚的興趣遠不在吃魚上,端午節這天,如崗灣塘邊觀釣者興致遠不亞於垂釣者。眼前的這口池塘隨便主人、客人怎么釣魚都行,但過了這一天都得規矩點,要不然村長收到舉報定開罰……
如崗灣,山清水秀,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這裡的人們心情舒暢,生活安康。在村里土生土長,後來走進城市的如崗人,或多或少留下過難以忘懷的童年趣聞,總免不了迷戀鄉里,禁不住千百遍在夢中回放如崗剪影;許多世居城市的如崗人,回歸鄉里,熱衷尋覓當年祖先瓷都珍品的蹤跡,著意觀賞氣勢恢宏的徽派建築風格;更有慕名前來的文人墨客、記者編導和遊客們則駐足古村採風、攝影……
充滿潛能的蘇山鄉村游---作者:袁銀初
隨著現代旅遊的發展,鄉村旅遊已成為人們回歸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體驗農村生活、進行休閒娛樂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歐美已開發國家,鄉村旅遊已具相當規模,我國現代鄉村旅遊發展較晚,始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國家旅遊局將2006年確定為“中國鄉村旅遊年”,以“新農村、新旅遊、新體驗、新風尚”為主旋律的鄉村旅遊在全國各地異軍突起。鄉村旅遊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加速農民脫貧致富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卻影響深遠,為解決“三農”問題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這種新興的旅遊形式為鄉村發展帶來了機遇。目前,全省各地都在本著“政府主導、農民自主、市場運作、企業經營、突出特色、可持續發展”的方針,把發展鄉村生態旅遊與推動農業產業化、特色化相結合,積極扶持鄉村旅遊發展,使不少偏遠山村初嘗發展旅遊的好處。鄉村旅遊成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又一個新的增長點。位於鄱陽湖畔、都昌西北邊陲的蘇山鄉,旅遊開發前景無量。
蘇山鄉隸屬梟陽縣始於西漢,“沉梟陽,浮都昌”後,唐武德五年歸屬都昌縣,蘇山人創造了千餘年的燦爛文明。蘇山鄉東連春橋、徐埠,南接左里,西臨鄱陽湖,與星子縣城隔湖相望(居廬山之東),北與湖口屏峰、流芳兩鄉交界。三面環山,一側傍水,稱得上一個山清水秀、景美人傑的江南遠古名鎮,魚米之鄉。東至景德鎮,南下南昌城,西隔湖望匡廬,北進九江市。水陸便利,商賈雲集,控山扼湖。接壤六鎮,毗鄰兩縣一區。現有2萬餘人口,水田、旱地3萬餘畝,山地、山林7萬餘畝,內湖、外湖水面3萬餘畝。土壤肥沃,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地靈人傑。
文化燦爛
十里陶家沖孕育了東晉名宦陶侃,他以道德文章和赫赫武功,成為兩晉時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其母為天下賢並與孟母齊名。“陶母教子”、“陶侃惜分陰”、“陶公菩薩搬磚”等故事至今仍在當地廣為流傳。其曾孫陶淵明在充滿詩情畫意的(桃花林間)蘇山陶家沖故里度過了青少年時代,後來寫下了千古絕唱《桃花源記》,成為了田園詩鼻祖。
晉代仙人蘇耽,寓居元辰山(蘇山),淬劍煉丹、侍母以孝成美談,相傳山中有丹灶、丹臼、奉母庭、磨劍池、馬蹄洞、靴跡源等多處遺蹟。明代著名御史余濂,任浙江道監察御史,正直剛方,忠厚慷慨,風節著聞,征剿海寇功高。
景德鎮“十里長街半窯戶,迎來隨路喚都昌”,這在蘇山鄉同樣得到了體現。尤其是如崗灣和學舍村2個村莊與景德鎮、與婺源的聯繫更加緊密。早期村裡有大部分的人在景德鎮發展,他們帶去了鄱陽湖的靈氣和活力,同其他都昌人一道創造和繁榮了璀璨的景德鎮陶瓷文化,同時也引進了那裡的徽派建築風格。
還有,如崗贛劇,經久不衰,元宵龍燈,憨厚淳樸。
戰略要地
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湖十八年”。當年鄱陽湖大戰時,朱元璋命大、福大,在蘇山鄉湖邊的西莊袁家化險為夷,躲過了陳友諒的追殺,朱元璋登上皇位後,為了回報村民,特別封號西莊為“鐵門袁家”和北面的山為“得勝山”。這些名字一直襲用至今。
日寇進攻馬當後,1939年是從都昌、星子、湖口、廬山區四處水域交匯的蘇山馬鞍河(土目地段)上岸的,時至1942年,駐紮在蘇山、尖山上,至今還留有戰壕和炮台遺址。山腳下周家嶺、龔家、謝家3個村莊慘遭“三光”政策的殘害。全鄉民眾奮起反擊,同駐守在對面(與湖口交界的)雲台山上的中國軍共同抵禦外侮。解放後,鄉村還曾專門舉辦過日冠侵害(蘇山)實物見證展覽。
學舍村黃埔軍校生20餘人,多數追隨(都昌籍)國防次長曹浩淼、劉土毅等人,出任國民高、中級將領,人稱“十八根半橫皮帶(軍官)”,如崗灣村也有不少黃埔軍校出身的軍事人才。
六十年代,血防高潮,三軍滅螺,統一號召,送走瘟神,鄉村民眾勞苦功高。
徽派建築
景德鎮是都昌人的碼頭,蘇山與之連在了一起,因而與婺源徽派建築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如崗灣村的古建築,整體布局十分講究,分灣東、灣西兩大部分,中間由青龍嘴(龍筋埂)自然隔開,村莊主體坐北向南,村前是公路,村後靠(燈山)山腳。總大廳建在青龍嘴西邊的山凹里,左側是伸長800餘米的青龍嘴,周邊花崗石砌壘,有如城牆之形勢,堅固而氣派。青龍嘴上綠草如茵、綠樹成蔭。官家(或大戶人家)標誌的旗桿石和上(下)馬石,林立祖廳門前,廣場正前方是特製花崗石柱子的露天戲台,周邊可容納萬人看戲。祖廳大門正前方,是一字形排列的三口(大、中、小型)人造活水圓形池塘:上塘規定洗菜,中塘只能吃水,下塘專供淨物。青龍嘴以東是灣東,房屋一律坐西向東,分部大廳與總大廳結構相同,只是大廳前三口池塘一律成方形。總大廳的左邊(灣東)和右邊(灣西)均辟有三條深巷,經左轉右拐直通到村莊主行道。房屋建築全都呈現出徽派風格。
學舍村幾十棟花崗岩牆基青磚黑瓦的古建築呈曲尺狀分兩邊延線一字排開,整齊劃一,白檐、綠瓦、山頭、轉角、馬頭牆,頗具古色古香;屋屋相連,巷巷相通,門當戶對,首尾呼應,里統外合,也是一色的徽派特色。
如崗灣、學舍村是兩個典型的古村,建築“左青龍,右白虎”特徵明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弄接著弄,巷通著巷,門對著門,家連著家,平常獨成一家一戶,遇有婚喪喜慶,門戶敞開,全村便成一個大家庭。所有道路均由規格花崗石砌鋪,雨天不用打傘、就是穿上膠底布鞋,也能從這家走到那家,從村東跑到村西。兩村歷史源遠流長,民風淳樸,文化深厚,古村老屋素有“小婺源”之美稱。其美景秀色曾惹來《鐵血共和》、《牡丹亭》、《聊齋》等劇組實地取景。
物寶天華
蘇山的“蘇仙劍池”列為都昌八景之四,還有“橘水井”、“鐵門檻”、“果老床”、“油鹽潭”,“得勝山”、“西莊鐵門袁”、朝陽庵,顯福觀,破山廟,馬鞍廟等著名景點與傳說美妙。蘇山高峻雄偉,諸峰秀美,與廬山五老峰對峙。尖山奇石突兀,孤峰聳立,人稱“文筆峰”,“石洞金庫”撩人心,山頂戰壕為日寇侵略鐵證,是典型的愛國教育基地。馬安寶島,湖中有島,島上有山,巧奪天工,湖岸沙灘,港灣浴場,河堰溪汊,曲折縱橫,天成自然。十里陶家沖,一代名宦家,結廬築舍,植桃種花,稈林遺址,為《桃花源記》之原型。下林渡,土目渡,陶沖驛道,徐槓橋市,蘇流路,袁多路,水上陸地,交通便利,市場繁榮。東有500年開發前景的花崗石陸地寶庫,西有3萬餘畝湖面的水城資源。
巍巍蘇山,峰巒疊翠,煙波浩淼,漁舟唱晚,如詩如畫,湖光山色。自然景色,神奇壯美,人文景觀,豐厚蘊涵。駐足忘返,魂牽夢繞。這裡沐鄱湖之靈氣,承蘇山之精魂,可謂仙境福地,人世桃源!美哉,蘇山!壯哉,蘇山!水綠,山秀,人傑,地靈,蘇山鄉不愧為“鄱湖名珠”、“江南重鎮”,孕育著無限廣闊和美好的鄉村游前景。若能形成鄉村旅遊鏈子包裝打造,具有無限的開發潛能。
目前,道路、水路主幹線網路基本形成:東南一線的袁多二級水泥硬化公路已經全線貫通,大大縮短了至都昌、至景德鎮、至九江、至南昌的距離與時間。東北一線的蘇流公路順利開通,也方便了北上湖口、九江。西面一線的水城,南可達都昌、南昌,北可至星子、湖口、九江。若是都昌縣城的高速公路和鐵路一旦建成投入使用,那蘇山至景德鎮、九江、南昌“金三角”的城市則更加便捷,則更有利於鄉村旅遊的開展,有利於花崗石板材的產銷,有利於水產品的銷售。現在要做的工作很多,如,人文景觀的開發,自然景觀的保護,非物質遺產的挖掘,古村建築的維修,馬安寶島的整體包裝,切合當地實際的田園風光欣賞、地方風俗感受、農家飯菜品味特色農家樂構想(圍繞行、游、住、食、購、娛6大要素,精心設計製作“吃農家屋、住農家屋、乾農家活、摘農家果、做農家事”,以滿足城市居民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花崗石開發中的環保,旅遊配套工程的基礎建設,旅遊開發模式和服務隊伍的選定等。
都昌是個人口大縣,財政窮縣,工業弱縣,旅遊貧縣。蘇山鄉村旅遊的潛在亮點多多,做好了,很容易融入九江、甚至南昌一日游的範疇,像婺源贏得“中國最美的鄉村”的美譽,蘇山贏得“九江(江西)最美的鄉村”的美譽,真是前景無量之幸事。筆者屬於十足的農村進城的一類,敘溫馨情懷、抒桑梓浪漫之時,免不了思念蘇山如畫如詩秀美的景色:陽光沙灘,藍天碧水,天人合一,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