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構造背景的特殊性
在中國,明顯的存在著兩個系統的地殼波浪:一是環太(平洋)構造帶和與之類平行的一系列外太構造帶以及夾在其間的那些波谷帶。一是地中(海)構造帶和與之類平行的一系列古地中構造帶以及夾在其間的那些波谷帶。二者的相互交織使中國有規律地呈現出斜方網狀構造格局。在大的斜方格線中,還有次一級、更次一級的斜方格線,把中國地殼次分、再次分為更小的以至顯微塊體。在中國的這種斜向構造網路之中,還可以看到疊加著一些遷就斜向構造而成的正向構造帶。這種以斜向交織的構造網路位置,有近東西及近南北的構造疊加其上的鑲嵌構造格局,不僅是近代地殼構造的特點,而且早在元古代就已具雛形。只是在一個地史時期以某一組斜向為主,到另一時期則以另一斜向為主。構造帶的具體部位也隨著地史發展不斷遷移,但總的格局無太大變化。
波浪狀鑲嵌構造說的實踐意義,在於它所強調的地殼運動的波浪性以及不同系統地殼波浪的交織。多年來,地質界普遍注意到了“等間距”問題,即:無論造山帶、沉積窪陷帶的展布,或是斷裂帶、岩漿岩帶、變質帶的分布,都具有似等間距性,從而與之密切相關的各類礦產的分布也具有似等間距性。波浪狀鑲嵌構造說用波浪運動的根本特性對“等間距”問題作出了合理的解釋。並利用不同級別的地殼波浪有著不同級別的似等間距這一特點,可以在已知若干礦點的基礎上推斷未知礦點和成礦有利部位,或在裸露礦床的基礎上推斷隱伏礦床,以減少普查和勘探工作的盲目性。不同系統地殼波浪的交織,使地殼的不同部位基本上顯示出三種不同的地質特徵,從而與之相應地發育著不同的礦產資源。兩個系統的波谷帶相交,形成較大的窪陷,即構造網眼中的地塊,多為含油氣盆地,其邊部多有煤田可供開採;波峰帶與波峰帶相交,形成較高隆起,即構造網的網結,多為構造較複雜的山塊,構造作用強烈,岩漿活動、變質作用發育,多內生及變質礦產;波峰帶與波谷帶相交,即構造網的網線部位,隆窪程度因具體情況而異,多形成以波峰方向為主導構造方向的交織,決定著油田的具體位置;複雜山塊和構造帶內次一級活動帶的交叉網點,是內生金屬礦生成的有利部位;構造帶邊部及內部窪陷地帶,對成煤和沉積成因金屬礦都較有利。波浪狀鑲嵌構造也同地震有關。中國歷史強震震中基本在兩組斜向構造帶內或沿其邊部周期地、互動地作跳動式遷移。在一段時期內,地震以沿北東向活動為主;到另一時期,則以北西向活動為主。構造交叉部位,一般是地震活躍部位,但也有某些交叉部位,表現出特長的地震活動周期,這都屬於地殼波浪的干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