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解釋:亦作“榪杈”。用來擋水的三腳木架。套用時以多個排列成行,每箇中設平台,台上置石塊,在迎水面上加系橫木及豎木,外置竹蓆,並加培粘土,即可起擋水作用。這種建築物,很早就用於四川省灌縣都江堰工程中。出處
《人民日報》1974.5.2:“兩千多年來,人們一直採用在分水堤附近外江河道上設定榪槎截流的辦法,來調節外江、內江的水量。”示例
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五章一:“黃瀾生的口硬似剛剛斫斷榪叉的都江堰,滔滔滾滾的語流,連標點符號都來不及加一個。”工具
![榪槎](/img/2/8b8/nBnauM3X1ATO3kjMzUzNyIzN0QTMxYDNwMzMxADMwAzMxAzL1czL3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榪槎可用作水工建築物的施工圍堰,臨時調節水量的攔河堰等。此外,還可用於搶險堵口和護岸工程。榪槎的優點是易拆易建,木樁可重複使用,是一種造價低廉的臨時性工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