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85年,美國語言學家Fauconnier提出了心智空間(Mental Space)這一概念,並將其描述成“小概念包”,認為要理解語言的意義,就要研究人們長期交談或是聽話時形成的認知域。
20世紀90年代,Fauconnier進一步的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論(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該理論為人類的創新思維和新概念產生提供了有力的解釋。
整合網路
吳為善指出,類屬空間向兩個輸入空間映射,整合反映出輸入空間共同的、常見的、抽象的組織與結構,從而規定了核心跨空間映射。他認為,人們對於某一概念的獲得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經歷了如下過程:首先,籠統地將表象的東西進行“組合(composition)”;其次,在知識框架中使初步獲得的材料加以“完善(completion)”;最後的“擴展(elaboration)”,是對“完善”了的概念進行精緻加工整合。經過這三個彼此關聯的心智認知活動後,產生浮現結構(EmergentStructure),即創新結構。概念整合網路同時也包括了四個“浮現意義”顯著程度不一樣的子網路:簡單型網路,鏡像型網路,單域型網路和雙域型網路。
簡單型網路
簡單型網路,顧名思義,是其中最簡單的一種。在輸入空間Ⅰ含有一個抽象的空白的框架,輸入空間Ⅱ沒有框架,只有用來填充空白框架的元素。例如,葉惠美是周杰倫的母親。輸入空間Ⅰ含有一個“母親—兒子的空白框架”,而輸入空間Ⅱ則含有“葉惠美,周杰倫”兩個元素。經過簡單的跨空間映射,輸入空間Ⅱ的元素被填充到了輸入空間Ⅰ的空白框架之中。
鏡像型網路
在鏡像型網路中,兩個輸入空間均提供框架,並且,兩個框架是一樣的,只是元素不同罷了。例如,在馮友蘭的追問下,康德無言以對。兩個輸入空間擁有相同的“辯論”框架。通過“組合”、“完善”和“擴展”,得到浮現結構:馮友蘭勝於康德。
單域型網路
在單域型網路中,兩個輸入空間擁有不同的框架,其中一個將會被投射到合成空間,並繼續在合成空間中運行。例如,聯想重拳出擊戴爾。輸入空間Ⅰ是拳擊戰的框架,輸入空間Ⅱ是商戰的框架,他們是截然不同的框架。經過“組合”、“完善”以及“擴展”,最終得到浮現結構,即商場上的競爭好比拳擊場上血淋淋的競爭一般。雙域型網路
在雙域型網路之中,兩個輸入空間擁有著不同的框架,但區別於單域型網路的一點是,雙域型網路兩個輸入空間的組織框架都被投射到合成空間上,並在上面繼續運行。例如,著名的“The surgeon is a butcher”。其含有兩個不同的框架,一個是“外科醫生施手術刀於病人”框架,另一個是“屠夫施屠刀於牲畜”框架。類屬域是“A施刀於B”。一般認為,外科醫生的手法是細膩的,目的是救治蒼生;而屠夫的手段極其兇殘粗魯,目的是為了殺生。由此可見,這兩件事的目的和結果是完全相反的。接著,從每個框架上各截取一部分進行整合。最後,便得到了浮現結構:這個外科醫生動手術的刀法十分拙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