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據《科技日報》報導,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生命與健康研究所主任楊池明,揭開了百年來困惑科學家的瘋牛病成因之謎。有人質疑,其身份中的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生命科學與健康研究所,是楊池明在美國加州聖地亞哥註冊的一個“生命科學與健康”的商用名稱。質疑焦點: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生命與健康研究所主任身份。
起因——破解瘋牛病之謎
瘋牛病老年痴呆症致病機制驚人類似 發現意義在於此類病症有可能被遏制 推翻1997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觀點2000年8月23日,北美最大的科學協會———美國化學會在華盛頓召開第220屆年會。會上,來自中國南開大學的年輕科學家楊池明博士提出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引起轟動,歐美各大媒體以最快的速度發表了這條訊息。路透社和英國著名的科學雜誌《新科學家》在8月26日特別介紹了楊池明的觀點。
通過化學方法和計算機模擬相結合,楊池明博士的研究發現,瘋牛病的致病朊蛋白序列和老年性痴呆症(也稱阿爾茨海(左黑右每)病)中的BETA—蛋白序列有化學性質方面的驚人類似性。也就是說,這兩種神經退化疾病的發病機制具有類似性。同時,楊池明的發現在某種程度上推翻了因提出瘋牛病和相關疾病“朊病毒蛋白錯折疊”理論而獲得1997年諾貝爾醫學獎的美國科學家普魯西納教授的“錯摺疊”觀點,並且首次從理論上提出蛋白病毒不需要核酸的化學基礎。
這個發現的意義在於:困擾歐美國家上百年,讓全世界科學家束手無策的瘋牛病和老年痴呆症有了被遏制和治癒的可能。
過去一百多年來,瘋牛病和老年痴呆症一直是發病機制不明的絕症。目前,僅在北美就有近300萬老年性痴呆症患者,而且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在我國,老年性痴呆症患者的數量也不斷上升。瘋牛病近兩年在歐洲的爆發,已經到了讓歐洲人談牛色變的地步,幾十萬上百萬的病牛被宰殺,人類被感染髮病的患者人數尚不能確定。在此前幾十年的研究中,病毒學家與生物物理學家對瘋牛病的發病機理爭論不休,但他們的觀點都無法令人信服。稍具科學知識的人都知道,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一切變化過程無非兩種:物理過程或化學過程,二者必居其一。病毒學家與生物物理學家的研究雖然有分歧,但有一點是一致的,即都是在物理變化過程的基礎上尋找病毒的成因。
1999年春天,楊池明在美國提出了“瘋牛病中的神經化學”的新學科概念,這是一個從未有人涉足的領域。在無人喝彩甚至生物學術界壓力重重的景況下,楊池明埋頭於有關研究。回國後,他在科技部、中科院和南開大學的支持下,成立了神經化學研究室。楊池明認為,瘋牛病的成因可能與氧氣的化學反應有關。將一百年來對瘋牛病的研究資料和數據進行化學方法和計算機模擬的論證結果不僅支持了楊池明的猜想,也說明神經退化疾病的研究需要從20多年來單一的生物物理手段轉向化學生物學研究,從而也顯示出他提出的“神經化學”概念不僅正確,而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楊池明將他的發現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並在今年8月發表了他的觀點。路透社醫學部評論說:此研究結果可能為開發有效治療藥物提供了契機。
目前,楊池明博士和他的實驗室正在以化學方法設計預防、治療瘋牛病及老年性痴呆症的藥物。楊博士表示:實驗性藥物的製成可能需要3—5年或更長的時間。目前已有美國和台灣地區的財團向他表示了投資的意向。
有意思的是,楊池明的研究成果在美國引起轟動之後,國外很多地方馬上成立了從事神經化學課題研究的公司。而南開大學目前仍然是亞洲惟一擁有神經化學課題組的大學和研究機構。
事件經過
2000年8月北美最大的科學協會————美國化學會在華盛頓召開第220屆年會。會上,來自中國南開大學的年輕科學家楊池明博士提出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引起轟動,歐美各大媒體以最快的速度發表了這條訊息。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生命與健康研究所主任楊池明,在與中國科學院化學所的合作研究中,對瘋牛病成因進行了綜合分析,大膽提出了瘋牛病蛋白自由基即為瘋牛病中的亞病毒的理論構想,他認為真正的瘋牛病蛋白亞病毒最可能是由蛋白的氧化反應所形成的瘋牛病蛋白自由基。而以前,氧氣和自由基化學在瘋牛病中的作用幾乎完全不為人所知。
方舟子質疑
引起方舟子注意的是楊博士在論文中的聯繫地址以及對他研究身份的介紹———“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聖地亞哥生命科學和健康研究所主任”。我剛好就在聖地亞哥定居,經常要上加州大學查資料,有多位同學、朋友在這所大學工作或工作過,卻從來沒聽說有這樣的研究所。楊博士給出的這所研究所的通訊地址,是郵政信箱,表明這所研究所沒有固定的辦公室。如果一家虛擬的網路公司用郵政信箱當地址,很正常;一所有實驗室的研究所也這么乾,就很奇怪了。
向加州大學的工作人員查詢,沒有人聽說過這所研究所。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通訊錄中,也找不到楊池明這個人。最後在聖地亞哥市政府記錄中發現了蹤跡:楊池明在1998年7月28日向市政府登記了名為“生命科學與健康”的商業化名,登記號為1998019480。原來所謂“聖地亞哥生命科學與健康研究所”,不過是楊博士本人的商業化名而已。
在美國,組建一個法人機構已相當容易,而登記一個個人擁有的商業化名更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只要該名稱還沒給別人註冊掉,花幾十美元到市政府登記然後找家地方報紙登一個月廣告就完了。
但是,這樣的“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聖地亞哥生命科學和健康研究所”,這樣的“主任”,其實只是個商業化名,這與國內讀者理解幾乎完全不同。
回應
對於方舟子的質疑,楊池明告訴記者,在美國,幾乎每所大學裡都有很多研究所,當然規模有大有小,知名度也有高有低,何況加州大學這樣的名牌大學,有很多敏感的研究部門是外人很難了解的。我們這個研究所比較小,是由我牽頭搞的,有十幾個人,還有一些都是請來的兼職教授。只是為了聯繫方便,後來改用了郵政信箱。而對於同為海外留學人員的質疑者方舟子,楊池明說———
我在美國生活了十幾年,幾乎全美排名前幾位的大學都呆過,從來沒有聽說過方舟子這個人,更沒有看過他的網站。但我知道,在美國有很多像他這樣出身的人,搞科學研究弄不出什麼名堂,混不下去了就改行辦個網站謀生,靠發布謠言,攻擊他人來炒自己,以獲得更多的網民,最終達到自己賺錢的目的。但在國外,人們已經對此司空見慣,習以為常,可能國內還不太適應。
楊池明說,也曾想過要藉助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名譽,但又想自己作為一個科學家,是否有必要去跟方舟子打官司,他的目的就是要藉此出名,如果這樣做了不正中其下懷,所以現在還沒有決定。
方舟子學術打假記錄
時間 | 涉及人員 | 事件 | 時間 | 涉及人員 | 事件 |
2000年9月 | 楊池明 | 楊池明事件 | 2004年7月 | 薛涌 | 薛涌事件 |
2000年8-9月 | 陳曉寧 | 基因皇后事件 | 2004年10月 | 丁祖詒 | 西安翻譯學院美國排名事件 |
2000年11月 | 斯德誼 | 北航抄襲事件 | 2005年 | 夏建統 | 夏建統事件 |
2001年11月 | 吳征 | 吳征假文憑事件 | 2005年12月 | 潘知常 | 潘知常事件 |
2002年1月 | 王銘銘 | 王銘銘剽竊事件 | 2005年12月 | 丘小慶 | 丘小慶事件 |
2003年 | 陳進 | 漢芯造假門 | 2006年1月 | 朱蘇力 | 朱蘇力招生事件 |
2003年1月 | 顧冠群 | 顧冠群事件 | 2006年3月 | 魏於全 | 魏於全事件 |
2003年5月 | 汪丁丁 | 汪丁丁事件 | 2006年8月 | 肖傳國 | 肖傳國事件 |
2003年8月 | 董關鵬 | 董關鵬事件 | 2010年7月 | 唐駿 | 唐駿學位門 |
2004年3月 | 朱涵 | 朱涵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