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樾林

楊樾林

楊樾林,紡織工程專家、教育家。畢生致力於紡織工業企業管理、技術研究和教育工作,對於漿紗工藝技術具有較深的造詣,著有《理論實用漿紗學》。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東京工業大學 東京工業大學

楊樾林,原名楊蔭堃,1895年9月出生於四川省大竹縣清河鄉白馬村。 父親開明,在清光緒辦“洋學堂”時,遣其子先後赴成都讀書,接受新學教育。

楊樾林1907年考取綏定府中學,因各課成績屢列前茅,1908年轉入成都高等學校附中,1913年考入該校理科,1915 年畢業,先後被綏定聯中和萬縣省立第四師範學校聘為數學教師,執教兩年,受其兄在日留學的影響,辭去教職,立志東渡日本學工業,走“實業救國”之路。

1920年春,楊樾林考取了公費留學日本的資格,去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後改為工業大學)攻讀紡織科。1924年3月,楊樾林於東京工業大學畢業,由日華學會介紹到東京制絨所實習,一年後回到祖國,任東三省制呢廠工程師。

1926年9月,楊樾林任江蘇省無錫市振新紗廠工程師,次年春,因受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影響,振新紗廠停開。1927年秋,他帶著在紡織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再去日本,在長崎株式會社布場實習。1928年回國到上海,先在申新二廠任工程師,後又調任申新七廠工程師。因他不遺餘力地日夜操勞,1929年累出肺病吐血,到無錫養病。1932年夏病癒。受振新紗廠經理蔣哲卿邀請,出任振新布廠副主任,主持籌建布廠。在財力、物力緊張的艱難條件下,僅用了一年時間就建成投產,並很快創造出“日利”名牌,為中國的民族工業贏得了市場,爭到了榮譽。

自動繅絲機 自動繅絲機

1936年7月,楊樾林任上海恆豐紗廠織布場工程師。1937年,經童潤夫介紹任全國經濟委員會棉業統制委員會專員。1938年8月,任誠孚公司專員,後晉升為工務處計畫科長。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1946年1月,楊樾林受中紡公司青島分公司經理范澄川的邀請,到青島接收日商內外棉紗廠(接收後改稱中紡青島二廠),並任中紡總公司駐青工程師和中紡青島二廠廠長,1947年1月,升任中紡公司青島分公司總工程師兼副經理,1951年1月改任公司製造處處長,1953年2月起,任青島紡織管理局副局長。

楊樾林是民盟青島市委委員,青島市政協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常委,山東省第一至第三屆人大代表,1955-1958 年的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委員,1957年7月被選為青島市科學技術協會兼職副主席。

1957年12月退休,1969年5月逝世,享年74歲。

技術成就

清花機 清花機

楊樾林對漿紗學的研究始於1932年無錫。當時他在振新紗廠主持布場工作,因科技落後,雖然上漿率高達33%以上,但漿紗仍處理不好,常因停機接斷頭,影響生產效率,使他大傷腦筋。他翻書籍、查資料,試圖找出減少經紗斷頭、提高經紗制織耐受外力的解決辦法,又苦苦找不到。楊樾林以此引為憾事,決心從理論上闡明原理,從實踐中總結漿料性質和調漿方法,編著一本系統性的“漿書”供織布工作者織造時參考和運用。

40年代初,楊樾林蒐集到日人町田氏著的《經紗上漿》一書,如獲至寶,手不釋卷,廢寢忘食,趕夜翻譯,不知熬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從翻譯《經紗上漿》開始,到錄卡片,寫出彙編,再把英國的、日本的、國內的和他自己的實踐經驗融會進去,並摘述可供各廠實用的調漿及準備方法列為附錄,編著成《理論實用漿紗學》,整整花費了3年多時間。但因當時限於資力,未能付梓。

《理論實用漿紗學》圖文並茂,30多萬字,近百幅插圖,是國內較早的系統性“漿書”,1948年2月正式出版後,引起了紡織學術界的普遍重視,並給予高度評價。它不僅被當時的專業學校作為教材,還被各廠的實際工作者廣泛採用。如青島紡織管理局套用漿紗學原理總結的“漿紗工作法”,1953年全面推廣後,保證了漿紗水分適宜和上輕漿的順利實現,並使經紗強力得到均衡。再如採用該書介紹的用“矽酸鈉”分解劑上漿的方法,上漿率降到7%以下,不僅提高了經紗強力,降低了經紗斷頭,且降低了耗煤,節約了大量麵粉。1954年10月,在紡織工業部青島全國紡織技術專業會議上,張琴秋副部長和中國紡織工會全國委員會秘書長張則孫肯定了“漿紗工作法”,並號召向全國推廣。

楊樾林積累了諸多紡織生產的實踐經驗。他通過多種形式、多層次地為中國紡織工業的發展,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生力軍。

紡織生產 紡織生產

1.在正規學校兼課。1940年楊樾林在誠孚任職期間,積極支持董事長李升伯設立“誠孚高級職員養成所”的建議,協助李升伯設學制、排課程、寫教學大綱和編教材,並寫教案親自授課。他還被邀在上海新裕紡織技術訓練班兼課。1946-1949年楊樾林任中紡青島分公司副經理期間,在青島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講授“漿紗學”和“機織學”兩門課。他積極建議經理范澄川配備人員、調集教師籌建紡織幹部學校,舉辦技術進修班和技術幹部訓練班。1951年技術幹部訓練班開課,楊樾林兼任該班副主任,並親自授課。之後,他還在紡織幹校、技術幹部進修班兼課。經他培養的這些幹部,先後都成為青島紡織各企業的工程師、高級工程師。

2.舉辦輪訓班和進修班。輪訓技術管理幹部和技術工人,是青島在建國前後培養人才的一條捷徑,是恢復和發展紡織生產力的重要措施。分公司根據楊樾林的建議,除在中紡青島一至九廠、機械廠創建10所“子弟國小”外,並在上述企業設10個工人識字班、10個工人文化補習班,提高工人的文化素質。中紡青島分公司也在中紡二廠禮堂舉辦了兩期技術進修班,為各廠培訓技術幹部。建國以後,為滿足紡織生產發展對人才的急需,1949年7月21日楊樾林親自簽發檔案,通知各廠開辦輪訓班。據1954年3月統計,分公司(局)建國後共輪訓1375人,其中從輪訓職工中提拔幹部804人(含副廠長6人、科長及車間主任163人、技術員173人)、技術工人571 人。這批人才既懂理論,又有操作技術能力,是建國初期青島紡織各企業的一批業務骨幹。

紡織工業 紡織工業

3.在生產實踐中培養。為了在生產實踐中鍛鍊和培養人才,1950-1952年楊樾林抽出公司(局)技術處或計畫處工程師任組長,每廠抽調10名技師或技術員為組員,組成10個技術研究組,對紡、織兩部的主要工序進行技術性專業研究。各研究組輪流在各廠每月活動一次。每次根據生產技術工作需要研究切磋一個專題。出了成果或發現獨到之處,進車間觀摩或到現場實驗,由組長寫出成果報告,楊樾林簽發到各廠進行試驗推廣。據不完全統計,三年10個研究小組共推出“清花機安裝分棉器”、“細紗錠帶張力測驗器”、“筒子滾筒軸接頭法”、“漿紗伸長試驗儀”、“校正整經筒子錠子”等92項成果。這些成果既促進了青島紡織技術的不斷改進和提高,又為總結和推廣50年代的先進工作法充實了內容,奠定了基礎。

主要論著

1 楊樾林.關於經紗上漿之討論.紡織染工程,1947,9(4).

2 楊樾林.理論實用漿紗學.中國紡織學會青島分會,194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