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楨

楊維楨

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又號鐵心道人、鐵冠道人、鐵龍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號老鐵、抱遺老人、東維子。紹興路諸暨州楓橋全堂(今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全堂村)人。元末明初詩人、文學家、書畫家。 楊維楨自幼聰穎,其父楊宏對他寄予厚望。泰定四年(1327年)中進士,放天台縣尹,因懲治作惡縣吏,遭奸吏報復免官。後任職錢清鹽場,因請求減輕鹽稅被斥為忤上,以至十年不調。後官至建德路總管府推官,繼升江西儒學提舉。元末避亂居富春山,後遷居錢塘(今杭州)。張士誠居浙西時屢召不赴,後徙松江,從此遨遊山水,以聲色自娛,東南才俊之士登門求教不絕。 楊維楨的詩,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樂府詩,既婉麗動人,又雄邁自然,史稱“鐵崖體”,極為歷代文人所推崇。有稱其為“一代詩宗”、“標新領異”的,也有譽其“以橫絕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矯之”的,當代學者楊鐮更稱其為“元末江南詩壇泰斗”。他著述等身,行於世的著作有《春秋合題著說》《史義拾遺》《東維子文集》《鐵崖古樂府》《麗則遺音》《復古詩集》等近二十種。 書法以行草最工,筆勢岩開,有“大將班師,三軍奏凱,破斧缺牖,例載而歸”之勢,傳世作品有楷書《周上卿墓志銘》,行書《張氏通波阡表》《真鏡庵募緣疏卷》《鬻字窩銘》《城南唱和詩卷》《元夕與婦飲詩》、草書《夢遊海棠城詩卷》《竹西草堂記卷》《致理齋尺牘》《晚節堂詩》《沈生樂府序》等,其餘墨跡則多見於書札及書畫題跋之中。

基本信息

人物綜述

生平

楊維楨半身像 楊維楨半身像

楊氏一族原居楓橋(今屬紹興諸暨),楊維楨曾祖楊文修,字中理,乃宋代名醫,人稱楊佛子,著有《醫衍》、《地理撥沙圖》。後楊氏卜居全堂,全堂東南有桐岡山,西南有鱭鯉尖,村中有池名泉塘,村以池名,諧音全堂,池旁臥有鐵崖山,“因岩石呈鐵色而得名”,今人俗稱小山頭。

母親李氏,“夢月中金錢墜懷,而生維楨”。兄弟三人,維楨居中。維楨生於元貞二年(1296),之所以號鐵崖,因其父楊宏在鐵岩山麓築樓,紅樓植梅百株,樓上藏書萬卷,並將梯子撤去,令其與從兄楊維翰(1294~1351,字子固,號方塘,元末畫家)專心攻讀,每天用轆皿傳食,苦讀五年, 時人稱其為“楊鐵崖”,因擅吹鐵笛,自號鐵笛道人。楊維楨自幼穎悟,能“日記文章千言”,黽勉讀書,為增見識,少時又遊學甬東。

楊維楨石刻像 楊維楨石刻像

泰定四年(1327)中進士   ,任天台縣尹,因依法懲治作惡縣吏,遭奸吏報復被黜。繼任職錢清鹽場司令,因請求減輕鹽稅不允,決意投印去官,方獲準減額三千,但以忤上故,十年不獲升遷。元修遼、金、宋三史,他作“正統辯”千言,總纂官歐陽玄讚嘆:“百年後,公論定於此矣”。後調任江西儒學提舉,因交通受阻,未成行。值兵亂,浪跡浙西。張士誠據浙西,屢召不赴,戲答:“江南處處烽煙起,海上年年御酒來。如此烽煙如此酒,老夫懷抱幾時開?”後張士誠令其弟張士德上門求教,楊維楨站在元政府立場修書一封,臧否張士誠。信中責備張士誠“銓放私人不承制,出納國廩不上輸”,罵他自選官吏,不繳糧食,確為實情。此外,指出張四個優點“兵不嗜殺,聞善言則拜,儉於自奉,厚給吏祿而奸貪必誅”,以及四個缺點“是非一謬,黑白俱紊”,將帥、守令、親族等“為閣下計者少而身謀者多”,“狃於小安而無長慮”,“身犯六畏,釁闕多端”。預言他“不有內變,必有外禍”。

楊維楨後以冒犯丞相達識帖睦邇而徙居松江(今屬上海市),築園圃蓬台。門上寫著榜文:“客至不下樓,恕老懶;見客不答禮,恕老病;客問事不對,恕老默;發言無所避,恕老迂;飲酒不輟車,恕老狂。”在松江時與張堰楊謙、廊下陸居仁、呂巷呂良佐等交往甚深,吟詠唱和,詩賦相樂。呂良佐倡設“應奎文會”,他為主評,與天下文人墨客切磋詩文,一時天下學士慕名前來赴會者,不可勝計。他又週遊山水,頭戴華陽巾,身披羽衣,坐於船上吹笛,或呼侍兒唱歌,酒酣以後,婆娑起舞,以為神仙中人。

其父築室鐵崖山中,環繞書樓種梅花數百株,聚書數萬卷,。登藏書樓後去掉梯子,如此讀書5年。從政後,益聚書。如收藏有《太平綱目》20策、《洞庭雜吟》50卷,《瓊台曲》、《歷代詩諫》200卷等詩文集。藏書印有“廉夫”、“楊廉夫”二印。值兵亂,浪跡浙西山水間,晚居松江。明初,朱元璋召他修書,作《老客婦謠》詩以拒絕。詩學李賀,明初有人稱其為“文妖”。工行、草書,書風炯異於時人,傳世書跡有《城南唱和詩卷》、《真鏡庵募緣疏卷》、《張氏通波阡表卷》、《遊仙唱和詩冊》等。  

楊維楨小像 楊維楨小像

明太祖派翰林詹同奉印登門召其纂修禮、樂書,婉辭不去,答曰“豈有老婦將就木而再理嫁者耶”,以明不仕兩朝之意。為躲避官府,回到家鄉全堂。兵丁追至,路遇,楊維楨將紫暘宮念作柴湯官,兵丁以其不識字,任其自去。洪武三年,再被有司敦促,無奈赴京,賦《老客婦謠》一首再明不復出仕。抵南京,見朱元璋,奏稱:“陛下竭吾所能,不強吾所不能則可,否則有蹈海死耳。”留京百有一十日,俟所修書敘例略定,即乞歸家。朱元璋礙其名望太大,不敢過於勉強,行前宋濂贈詩曰:“不受君王五色詔,白衣宣至白衣還。”至家,易簀,急撰《歸全堂記》,擲筆而亡。曾做絕命詩:“昨日追隨阿母游,錦袍人在紫雲樓。譜傳玉笛俄相許,果出金桃不外求。”史載楊維楨葬於松江乾山,與好友錢惟善、陸居仁合稱三高士墓。乾山位於松江縣西北機山東,相傳干將曾鑄劍於此,故名。另據今全堂村人相傳,楊維楨當葬於桐岡山,惜無史可查。死後,宋濂為他寫了《元故奉訓大夫江西等處儒學提舉楊君墓志銘》。

軼事

二十歲時,楊維楨赴甬東從師求學,父不惜賣掉良馬,以充足其遊學費用。楊維楨則節衣縮食,把錢多用於買書。學成歸來,父親見到楊維楨帶回《黃氏日鈔》之類一大疊書,欣喜地說:“這比良馬更難得!”

元至正八年始,由江蘇蘇州崑山顧德輝發起主持的“玉山雅集”,精神領袖便是楊維楨,一直到元末,大小雅集50餘次,上百名士參與,集詩文3300餘篇,真乃千古流芳;元至正十年,由浙江桐鄉濮院濮鳳後人濮允中發起,楊維楨擔任主評裁,舉辦“聚桂文會”,500多個東南名士會聚而來,楊維楨撰寫了《聚桂文集序》,成為元末中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學盛會。

性情

楊維楨為人寬厚,與人交,無疑貳。對出身貧賤而有才德的人,禮之如師傅;對無才德的人,則即使是王公也白眼相對。平素樂道人善,尤不記人小過。特別是對學有長進的青年人,即使有一文之美,一詩之工,必為批點,粘於屋壁,以示來客。遠近的人都稱道楊維楨是一個忠厚長者。楊維楨性格狷直,行為放達,導致仕途挫折,但不以此為意。

思想

他的思想比較複雜,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反叛傳統的“異端”傾向。肯定人性的“自然”,是其思想的核心價值範疇。他說:“堯舜與許由雖異,其得於自然一也。”( 《自然銘·序》)意謂堯舜為聖人,許由作隱士,都出於自己的生活意欲,他們的選擇並無高下善惡之分。《贈櫛工王輔序》一文表達了同樣思想,認為無論是醫卜工賈,還是公卿大吏,謀生方式各異,但都有自己的生存意欲,所謂“耕雖不一,其為不耕之耕則一也”。他希望櫛工王輔明白,自己和“公卿大吏”一樣,大家都是為了吃飯,儘管方式不同,其間沒有貴賤的區別。強調“自然”,當然和《莊子》有關係,但在楊維楨這裡,已經全然沒有避世和委曲求全的意識,而是用相當平淡的態度來看待人們在社會中的不同生活方式,表現出對自由的生活意欲的尊重。

人物成就

詩文

楊維楨在詩、文、戲曲方面均有建樹,歷來對他評價很高。楊維楨為元代詩壇領袖,因“詩名擅一時,號鐵崖體”,在元文壇獨領風騷40餘年。他的樂府詩有很多詠史、擬古之作。創造手法上有浪漫主義的特點,好馳騁異想,運用奇辭,受李賀影響很深。他的五、七言絕句則學習南朝樂府和劉禹錫竹枝詞,語言通俗,風格清新,很有民歌味道。他的詩中有不少反映客觀生活、具有現實意義的作品。其詩文清秀雋逸,別具一格,他長於樂府詩, 多以史事與神話為題材,詭異譎怪,曾被人譏為“文妖”。其詩好比興迭出,奇想聯翩,所創《西湖竹枝詞》,通俗清新,和者眾多。著有《東維子文集》、《鐵崖先生古樂府》等。

楊維楨個性倔強,不逐時流,《明史·本傳》謂其“載華陽巾,披羽衣,坐船屋上,吹鐵笛”作《梅花弄》,或“呼侍兒歌《白尋》之辭,自倚鳳琶和之,賓客俱翩躚起舞,以為神仙中人”,可見其風流灑脫如此,其嘗在《夢洲海棠城記》中謂:“吾嘗謂世間無神仙則已,有則自是吾輩中人耳”他劇其間,與陸居仁、錢惟善、倪雲林、宋仲溫、柯九思、張雨等諸才俊之士相契,飲酒賦詩,揮毫弄墨,放浪於形骸之外,遊藝於筆墨之間,使其個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書法

楊維楨的書法亦如他的詩一樣,講究抒情,尤其是草書作品,顯示出放浪形骸的個性和抒情意味,楊維的傳世墨跡約十餘件,且都是五十歲後所書,故無法探求到他早年時學書的來龍去脈,但從其楷、行草諸體具備的遺作中來看,可其功力深厚,其書由詔追溯漢魏兩晉,融合了漢隸、章草的古拙筆意,又汲取了二王行草的風韻和歐字勁峭的方筆,再結合自己強烈的藝術個性,最後形成了他奇崛峭拔,狷狂不羈的獨特風格,與趙孟頫平和、資媚、秀美、曲雅的風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因其書不合常規,超逸放軼,劉璋在《書畫史》中評曰:“廉夫行草書雖未合格,然自清勁可喜。”吳寬《匏翁家藏書》則稱其書如“大將班師,三軍奏凱,破斧缺箋,倒載而歸。”他晚年的行草書,恣肆古奧,狂放雄強,顯示出奇詭的想像力和磅礴的氣概。

書法作品 書法作品

楊維楨書法能 將章草、隸書、行書的筆意熔於一爐,並加以發揮。他的字,粗看東倒西歪、雜亂無章,實際骨力雄健、汪洋恣肆。如果說把趙孟頫比作優美的代表,那他則是壯美的典範。書法的抒情性在他這裡得到充分的張揚。他反對摹擬,主張不工而工。他認為“摹擬愈逼,而去古愈遠”,主張詩品、畫品、書品與人品作統一觀,認為書品無異於人品。於此,我們也找到了他怪異書風的精神來源。黃惇評其作品粗頭亂服,不假雕飾,常以真、行、草相互夾雜,並以臥筆側鋒作橫、捺筆畫的章草波磔;結字欹側多變、長短參差、大小懸殊;章法則字距大於行距,在貌似零亂錯落中,凸顯其跳蕩激越的節奏旋律。其代表作有《題鄒復雷春訊息卷》、《城南唱和詩冊》、《真鏡庵募緣疏卷》等。《中國書法全集-康里巙巙、楊維楨、倪瓚》卷收有他兩件立軸書,書於1363年《溪頭流水詩草書軸》不僅在作品章法款式已見立軸書的成熟模式,筆法多變,結字諸體雜揉,倔犟超逸,足顯其書法的趨於偏激的表現主義風格。

傳世墨跡有《鬻字窩銘》、《真鏡庵募緣疏》、《夢遊海棠城記》、跋鄒復雷《春訊息》圖等,楷書有《周上卿墓志銘》。楊維楨善行草書,筆法清勁遒爽,體勢矯捷橫發,富於個性,自成一種特殊面貌有“大將班師,三軍奏凱,破斧缺斤,例載而歸”之勢。傳世主要作品有《真鏡庵募像疏卷》、《鬻字窩銘立軸》(故宮博物院)、《城南唱和詩冊》(北京故宮博物院)、草書《夢遊海棠城詩卷》(天津市文物管理處)、《竹西草堂記卷》(遼寧省博物館)、《晚節堂詩》(現藏日本)、《沈生樂府序》等。其餘墨跡多見於書札及書畫題中。

書學觀點

楊維楨 楊維楨

楊維楨在《聲詩意序》中說:“東坡以為詩為有聲畫,畫為無聲詩。蓋詩者,心聲;畫者,心畫。兩者同體也。”而在《圖繪寶鑑序》中說:“予曰:書盛於晉, 畫盛於唐宋,書與畫一耳。士大夫工畫者必工書,夫其畫法即書法所在。”詩、書、畫都是表達人的情性、心聲,但人的情性是各不相同的,因而“評詩之品無異人品。人有面目、骨骼,有情性、神氣,詩之醜好高下亦然。”書畫的品格亦無異人品。他說:“畫品優劣,關乎人品之高下,無論侯王貴戚、軒冕才賢、山林道釋、世胄女婦,苟有天質超凡人聖,可冠當代而名後世矣。”這表明楊維楨將詩、書、畫品與人品緊緊地連在一起,這樣的藝術作品風格論似乎古已有之,並無新見,但卻自有其切入的角度,歸入楊維楨藝術性情說的整個框架。楊維楨看到作品形式外觀(格調)與人的情性神氣的內在聯繫,並作為品評的標準,這已是對人品、書品、畫品說的一個具體發展了。故他在《跋李西台六帖》中說:“西台(李建中)和林和靖絕相類,涪翁(黃庭堅)評之,謂西台傷肥,和靖傷瘦。和靖清苦之士也,瘦之傷為不誣;西台之書類其為人,典重溫潤,何肥之傷也哉!”

他不同意黃山谷(黃庭堅)並非否定李西台(李建中)書法的評價。他說“李西台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間美女豐肌,而神氣清秀者也。但摹手或失其筆意,可恨耳。”肥而不剩肉,指肥中仍有骨。但摹手只摹其形肥,於是失掉筆意。楊維楨認為李西台線條形態的豐肥,是與他典重溫潤的個性分不開。李西台的情性,決定了他的書法形相的豐肥溫潤,因而談不上“傷肥”。楊維楨和黃山谷從不同的角度看 待李西台書法形相的成因,各有其合理性。在楊的眼中,林和靖書法面目的清瘦,也是他清雅絕俗性格的外現。這個“瘦”指線條的勁健挺細,用筆平穩,不作大幅度提按,這種審美趣尚,也是其性格的外觀。總之,楊維楨重視書家情性、個性與書法面貌的內在聯繫,為形式外觀找到了一個內在的依據。

音樂

楊維楨於音樂的造詣也極深,特別是善吹鐵笛,其“鐵笛道人”的別號即因此而來。

人物評價

詩歌評價

楊維楨小像 楊維楨小像

《四庫全書總目》:維楨以橫絕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矯之,根柢於青蓮(李白)、昌谷(李賀),縱橫排奡,自辟町畦。其高者或突過古人,其下者亦多墮入魔趣。故文采照映一時,而彈射者亦復四起。

宋濂為之作《楊君墓志銘》稱:“元之中世有文章巨公起於浙河之間,日‘鐵崖’君,聲光殷殷,摩戛霄漢,吳越諸生多歸之,殆猶山之宗岱,河之走海,如是者四十餘年乃終。”

張雨在《〈鐵崖先生古樂府〉序》中說:“三百篇而下,不失比興之旨,惟古樂府為近。今代善用吳才老韻書,以古語駕御之,李季和(李孝光)、楊廉夫(楊維楨)遂稱作者。廉夫又縱橫其間,上法漢魏而出入於少陵(杜甫)、二李(李白、李賀)之間,故其所作古樂府辭,隱然有曠世金石聲,人之望而畏者,又時出龍鬼蛇神,以眩盪一世之耳目,斯亦奇矣。”

顧嗣立:至正改元,人才輩出,標新立異,則廉夫(楊維楨)為之雄,而元詩之變極矣!  

楊鐮先生在《元詩史》中論及楊維楨時說:“不論持怎樣的詩學觀點,元代詩人是以虞集、楊維楨、薩都剌為代表則無可否認。元詩風格,在虞集與楊維楨的詩篇之中有典型的體現。楊維楨是否為元代最有成就的詩人,可以也應該有爭論,但他無疑是最有影響的詩人。”

黃仁生評述楊維楨的創作時認為:“從總體上說,他的全部詩歌實際上都是吟詠情性、表現人性之作,比較完整而深入地保留了詩人主觀精神世界構成和活動的印跡,形象而深刻地展示了作者身心矛盾的內涵與本質。”  

書法評價

楊循吉:鐵崖平生以文字為遊戲,……觀其落筆層層疊疊乃能發許多議論,亦可謂宏且肆矣。  

吳寬:如“大將班師,三軍奏凱,破斧缺析,倒載而歸。”  

徐有貞:鐵崖狂怪不經,而步履自高。  

安世鳳:楊鐵奇人也,不遇其時,不償其志,遂奇其歌辭並奇其蹤跡。  

人物軼事

四方平定巾

楊維楨見明太祖朱元璋還有這樣一則傳說:朱元璋見其戴的方巾帽很特別,忍不住問了一下,楊維楨答是“此四方平定之巾也。”朱元璋聽了十分高興,於是頒詔天下,規定為儒生、生員及監生等專用。其實所謂“四方平定巾”無非是用黑紗羅製成的、可以摺疊的便帽,在明代著作中屢有記載,且有官之人家居時亦常戴之。  

作品選摘

詩作

【相思】

深情長是暗相隨,月白風清苦苦思。不似東姑痴醉酒,幕天席地了無知。

【鞦韆】

齊雲樓外紅絡索,是誰飛下雲中仙?剛風吵起望不極,一對金蓮倒插天。

【的信】

平時詭語難為信,醉後微言卻近真。昨夜寄將雙豆蔻,始知的的為東鄰。

【習舞】

十六天魔教已成,背反蓮掌苦嫌生。夜深不管俳場歇,尚向燈前踏影行。

【題春江漁父圖】

一片青雲白鷺前,桃花水泛住家船。呼兒去換城中酒,新得槎頭縮項鯿。

【題芭蕉美人圖】

髻雲淺露月牙彎,獨立西風意自閒。書破綠蕉雙鳳尾,不隨紅葉到人間。

【漫成(其二、三)】

西鄰昨夜哭暴卒,東家今日悲免官。今日不知來日事,人生可放酒杯乾?

徐家園裡野鶯啼,張家樓頭客燕酒。千金買宅作郵傳,何處高桓大字題?

【不赴召有述】

皇帝書征老秀才,秀才懶下讀書台。子房本為韓仇出,諸葛應知漢祚開。

太守枉於堂下拜,使臣空向日邊回。老夫一管春秋筆,留向胸中取次裁。

【鴻門會】

天迷關,地迷戶,東龍白日西龍雨。撞鐘飲酒愁海翻,碧火吹巢雙猰。

照天萬古無二烏,殘星破月開天餘。座中有客天子氣,左股七十二子連明珠。

軍聲十萬振屋瓦,排劍當人面如赭。將軍下馬力排山,氣卷黃河酒中瀉。

劍光上天寒彗殘,明朝畫地分河山。將軍呼龍將客走,石破青天撞玉斗。

【龍王嫁女辭】

小龍啼春大龍惱,海田雨落成沙炮。天吳擘山成海道,鱗車魚馬紛來到。

鳴鞘聲隱佩鏘琅,璚姬玉女桃花妝。貝宮美人笄十八,新嫁南山白石郎。

西來態盈慶春婿,結子蟠桃不論歲。秋深寄字湖龍姑,蘭香廟下一雙魚。

【花游曲】

三月十日春蒙蒙,滿江花雨濕東風。美人盈盈煙雨里,唱徹湖煙與湖水。

水天虹女忽當門,午光穿漏海霞裙。美人凌空躡飛步,步上山頭小真墓。

華陽老仙海上來,五湖吐納掌中杯。寶山枯禪開茗碗,木鯨吼罷催花板。

老仙醉筆石欄西,一片飛花落粉題。蓬萊宮中花報使,花信明朝二十四。

老仙更試蜀麻箋,寫盡春愁子夜篇。

【廬山瀑布謠】

銀河忽如瓠子決,瀉渚五老之峰前。我疑天仙織素練,素練脫軸垂青天。

便欲手把并州剪,剪取一幅玻璃煙。相逢雲石子,有似捉月仙。

酒喉無耐夜渴甚,騎鯨吸海枯桑田。 居然化作十萬丈,玉虹倒掛清冷淵。

【西湖竹枝歌(其一、其四、其八)】

蘇小門前花滿株,蘇公堤上女當壚。南官北使須到此,江南西湖天下無。

勸君莫上南高峰,勸郎莫上北高峰。南高峰雲北高雨,雲雨相催愁殺儂。

石新婦下水連空,飛來峰前山萬重。 妾死甘為石新婦,望郎忽似飛來峰。

【老客婦謠】

老客婦,老客婦,行年七十又一九。少年嫁夫甚分明,夫死猶存舊箕帚。

南山阿妹北山姨,勸我再嫁我力辭。涉江採蓮,上山采蘼。採蓮采蘼,可以療飢。

夜來道過娼門首,娼門蕭然驚老醜。老醜自有能養身,萬兩黃金在縴手。

上天織得雲錦章,繡成願補舜衣裳。舜衣裳,為妾佩古意,揚清光,辨妾不是邯鄲娼。

戲曲

小令: 【中呂】普天樂

十月六日,雲窩主者設燕於清香亭,侑卮者東平玉無瑕張氏也。酒半,張氏乞手樂章。為賦雙飛燕調,俾度腔行酒以佐主賓。

玉無瑕,春無價,清歌一曲,俐齒伶牙。斜簪剃髻花,緊嵌凌波襪。玉手琵琶彈初罷,怎教他流落天涯。抱來帳下,梨園弟子,學士人家。

套數:【雙調】夜行船

弔古霸業艱危,嘆吳王端為。薴羅西子,傾城處,妝出捧心嬌媚。奢侈,玉液金莖,寶鳳雕龍,銀色絲鱠。遊戲,沉溺在翠紅鄉,忘卻臥薪滋味。

【前腔】乘機,勾踐雄徒。聚干戈,要雪會稽羞恥。懷奸計,越賂私通伯嚭。誰知, 忠諫不聽,劍賜屬鏤,靈胥空死。狼狽,不想道請行成,北面稱臣不許。

【斗哈蟆】堪悲,身國俱亡。把煙花山水,等閒無主。嘆高台百尺,頓遭烈炬。休覷,珠翠總劫灰,繁華只廢基。惱人意,尀耐范蠡扁舟,一片太湖煙水。

【前腔】聽啟,木雋李亭荒。更夫椒樹老, 浣花池廢。問銅溝明白,美人何處?春去,楊柳水殿攲,芙蓉池館摧。動情的,只見綠樹黃鵬,寂寂怨誰無語。

【錦衣香】館娃宮,荊榛蔽。響屧廊,莓苔翳。可惜剩水殘山,斷崖高寺,百花深處一僧歸。空遺舊跡,走狗鬥雞。想當年僭祭,望郊台淒涼雲樹,香水鴛鴦去。酒城傾墜,茫茫練瀆,無邊秋水。

【漿水令】採蓮涇紅芳盡死,越來溪吳歌慘淒。宮中鹿走草萋萋,黍離故墟,過客傷悲。離宮廢,誰避暑?瓊姬墓冷蒼煙蔽。在原滴,空原滴,梧桐秋雨,台城上,台城上,夜烏啼。

【尾聲】越王百計吞吳地,歸去層台高起,只今亦是鷓鴣飛處。

散文

《煮茶夢記》

鐵龍道人臥石林。移二更。月微明及紙帳。梅影亦及半窗。鶴孤立不鳴。命小芸童。汲白蓮泉燃槁湘竹。授以凌霄芽為飲供。道人乃游心太虛。雍雍涼涼。若鴻蒙。若皇芒。會天地之未生。適陰陽之若亡。恍兮不知入夢。遂坐清真銀暉之堂。堂上香雲簾拂地。中著紫桂榻。綠璚幾。看太初易一集。集內悉星鬥文。煥煜爚熠。金流玉錯。莫別爻畫。若煙雲日月。交麗乎中天。玉露涼。月冷如冰。入齒者易刻。因作太虛吟。吟曰。道無形兮兆無聲。妙無心兮一以貞。百象斯融兮太虛以清。歌已。光飆起林末。激華氛。鬱郁霏霏。絢爛淫艷。乃有扈綠衣。若仙子者。徒容來謁。雲名淡香。小字綠花。乃捧太元杯。酌太清神明之醴以壽。予侑以詞曰。心不行。神不行。無而為。萬化清。壽畢。紓徐而退。復令小玉環侍筆牘。遂書歌遺之曰。道可受兮不可傳。天無形兮四時以言。妙乎天兮天天之先。天天之先復何仙。移間。白雲微消。綠衣化煙。月反明予內間。予亦悟矣。遂冥神合元。月光尚隱隱於梅花間。小芸呼曰。凌霄芽熟矣。

書畫

《真鏡庵募緣疏卷》

楊維楨《真鏡庵募緣疏卷》,行草書。上海博物館藏。《真鏡庵募緣疏卷》是楊維楨的行草書佳作。作者晚年與僧道交往頻繁,經常出入於寺廟道院,此卷特地為真鏡庵募緣所撰寫。其書章局變化豐富,隨意而奇崛,用筆力遒韻稚,筆法跳宕,竭盡一唱三嘆、迴腸盪氣的能事。用墨濃淡互濟,乾濕對比強烈,表現出作者的強烈的藝術個性,怪癖性格的極度張揚。

《城南唱和詩卷》

楊維楨《城南唱和詩卷》,行草書。論元代書法形態的奇崛古樸,楊維楨當數第一。這與他倔強的個性、深厚的學養又聯繫在一起所以,非常人所及。楊維楨的行草書,其風格在元代書史上也是獨樹一幟的。元代章草的復興是從趙、鄧開始的,但他們未能對章草這種書體作出什麼創新,而以章草筆法雜以漢隸和今草筆法成功運用到行草書創作並形成自己獨特風格的,獨有楊維楨一人。《城南唱和詩卷》,對章草筆意的運用達到了隨心所欲、揮灑自如的境界。楊維楨把晉唐楷法和漢隸、章草、今草筆法融合在一起,故獨有奇拙、古樸的趣味。所謂“矯傑橫發”(李東陽)“狂怪不經”(徐有貞)“大將班師,三軍奏凱。破斧缺斨,例載而歸”(吳寬)就是指楊維楨書風中豪邁雄強、形態怪異、用筆粗放的特點。而這種激越奔放的氣勢,刀斫斧劈的雄強,正是築基於章草筆法的滲入。

《七絕詩軸》

楊維楨《七絕詩軸》,草書,為張雨《小遊仙詩》之一。紙本。墨筆。縱107.7厘米,橫34.9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此書清剛勁邁、縱橫不羈,個性鮮明,酣暢淋漓地表達出作者的豪邁雄強、用筆粗放的特點。自署"老鐵",鈐有"楊廉夫"白文、"鐵笛道人"朱文兩印記。書於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月,作者時年六十七歲。

《晚節堂詩》

楊維楨《晚節堂詩》,行書,書七言律詩一首。紙本。縱27厘米,橫57.1厘米。凡17行,每行字數不-,共94字。款署“至正辛丑春三月十有二日”,辛丑即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時楊維楨65歲。

《周上卿墓志銘》

楊維楨《周上卿墓志銘》,楷書

《張氏通波遷表》

楊維楨《張氏通波遷表》,行草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