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葉燒病

棉花葉燒病

多在棉花生長後期染病,初在葉上產生許多暗紅色小點,後擴展成近圓形、邊緣紫紅色、略隆起、中間褐色病斑,遇有潮濕條件產生白色霉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受害葉片很易破裂。

信息

中文學名:棉花葉燒病
別稱:棉花尾孢霉葉斑病
界:真菌界
病原中文名:棉球腔菌
病原拉丁學名:MycosphaerellagossypinaEarle
病原分類地位:子囊菌亞門
主要危害作物:棉花
主要為害部位:主要為害葉片

症狀

多在棉花生長後期染病,初在葉片上產生許多暗紅色小點,後擴展成近圓形、邊緣紫紅色、略隆起、中間褐色病斑,遇有潮濕條件產生白色霉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受害葉片很易破裂。
..

病原

子囊腔球形黑色,子囊孢子雙細胞,上部細胞較寬,頂端尖細,大小12~14×5~7(μm)。無性態為CercosporagossypinaCooke稱棉尾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褐色,具隔膜1~5個,大小70~450×4~7(μm),分生孢子鞭狀,無色,具隔膜6~16個,大小50~200×3~5(μm)。

發生規律

病原物為半知菌亞門的真菌棉尾孢。分生孢子梗褐色,具隔膜1~5個,分生孢子鞭狀,無色,具隔膜6~16個。有性態為子囊菌亞門的棉球腔菌。子囊腔球形黑色,子囊孢子雙細胞,上部細胞較寬,頂端尖細。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殘體上越冬,翌春遇有潮濕條件,產生分生孢子,靠風雨及昆蟲傳播。發病後遇有多雨、高濕條件或秋季冷涼進行重複侵染。棉株受其他病害侵染或肥力不足、沙壤土易發病。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殘體上越立,翌春遇有潮濕條件,產生分生孢子靠風雨昆蟲傳播。發病後遇有多雨、高濕條件或秋季冷涼進行重複侵染。棉株受其他病害侵染或肥力不足、沙壤土易發病。

防治方法

(1)棉田要精細整地,種子要精選,提高播種質量。
(2)提倡採用地膜覆蓋,可提高苗期地溫減少發病。
(3)藥劑拌種。用種子重量065%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拌種。也可用061%多菌靈溶液浸種。還可用呋喃丹與50%多菌靈按1∶0.5的重量配比,加入少量聚乙烯醇粘著劑,配成棉籽種衣劑,用棉籽重量1%的種衣劑處理制的堆肥。勤中耕,及時整枝摘葉,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可減少發病。
(4)發病初期及時噴灑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懸浮劑500倍液、80%噴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石硫合劑400倍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