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俗稱棉花黑根病、爛根、腰折病。主要為害棉苗。侵染幼莖莖基部初現縱褐條紋件適宜時迅速擴展繞莖一周,縊縮變細,出現莖基腐或根腐。棉苗失水較快,一般不倒伏。死苗易從土中拔出,其基部或根繫上可見稀疏的絲狀物及粘附在其上的小土粒。侵染種子引起爛種或爛芽,病種子多呈褐色軟腐狀,擠壓時流出共黃褐色粘液。侵染子葉及幼嫩真形成不規則褐色壞死斑,後乾枯穿孔。濕度大時病部可見稀疏白色菌絲體,並有褐色的小菌核粘附其上。
病原
Rhizoctomia solani Kühn AG-4稱立估枯絲核菌AG-4菌絲融合群,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報導AG-5、AG-1-IA等少數融合君也可侵染、致病,但不引起死苗。AG-4寄主廣泛且致病力很強,除侵染棉花外,還侵染水稻、小麥、玉米、花生、芝麻等。試驗將棉花立枯病菌、小麥紋枯病菌分別接種於小麥和棉苗上,並不相互侵染,所以,其它寄主上的AG-4與棉苗的關係還需進一步明確。該菌有性態為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稱瓜亡革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和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上越冬,較少以菌絲體潛伏在種子內越冬,但收花前遇低溫多雨年份棉鈴染病時,病菌侵入鈴內,造成種子帶菌,成為翌年初侵染源。在棉田病菌多集中在6cm以內的表土層,可存活2-3年。病菌遇適宜條件和寄主,菌絲貼寄主表皮細胞形成侵染墊,然後伸出侵染線侵入細胞為害,也可從傷口及自然孔口侵入,菌絲擴展引致組織壞死變褐,病死植株的皮層縛織充滿菌絲和菌核成為重要的再侵染源。病菌借流水、地下害蟲及農事操作傳播。陰雨多濕天氣利於立枯病發生。此外,生產上地勢低洼或土質粘重的棉田易發病;播種過早、土溫低、幼苗生長緩慢及排水不良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如晉棉16號(師棉5號)、晉棉21號等。進行大面積合理輪作。
(2)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及5406菌肥。精細整地,提高播種質量。
(3)播種前精選棉種,並用種子重量0.5%-0.8%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種子重種。
(4)提倡採用脫絨包衣棉種,可提早出苗3-4天,減少發病。
(5)適期早播,春棉花應在5cm深處土溫穩定在14℃時播種,播深4-5cm。
(6)加強苗期管理,適當早間苗,適時早中耕,注意降低土壤濕度,提高地溫,培育壯苗,雨後注意排水,防止濕氣滯留。
(7)出苗後病害始發期,用80%退菌特或20%稻腳青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灌根,或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棉苗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