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貝蟲病

巴貝蟲病

巴貝蟲病是由巴貝蟲屬的紅細胞內寄生的血液原蟲,通過蜱類媒介感染所致人獸共染的寄生蟲病。人巴貝蟲病,急性發病時頗似瘧疾,臨床以間歇熱、脾大、黃疸及溶血等為特徵。

基本信息

病因

巴貝蟲原蟲是寄生於哺乳動物和鳥類等脊椎動物紅細胞內的蜱媒原生動物。巴貝蟲病最常見的病原體是田鼠巴貝蟲,田鼠是主要的自然保蟲宿主。硬蜱科中的鹿蜱是常見的傳病媒介,幼蜱吸感染鹿的血時被感染,可將巴貝蟲傳給人。成蟲蜱有時也可將巴貝蟲傳給人。巴貝蟲進入紅細胞後發育成熟,然後進行芽殖無性繁殖。被感染的紅細胞破裂,釋出原蟲,後者又可進入其他的紅細胞。巴貝蟲病也可經輸血傳染。

臨床表現

潛伏期1~9周。臨床類型發病初期症狀輕重懸殊。根據病情輕重,可有輕型、中型、重型之分。慢性患者的原蟲血症可持續數月以至數年。 1.輕型可能僅有低熱或體溫正常,略有疲憊和不適感、輕微頭痛、虛弱乏力以及食欲不振等。 2.中型起病急驟,高熱達39℃~40℃,惡寒戰慄,大汗不止。頭痛劇烈,肌痛,甚至周身關節疼痛。有時畏光,精神抑鬱或煩躁不安,神志恍惚。可能出現噁心、嘔吐,但無腦膜刺激症狀。脾臟有輕度至中度腫大,淋巴結無異常。無發疹現象。 3.重症起病時臨床表現同中型。危重患者,溶血性貧血發展迅速,伴發黃疸、蛋白尿、血尿及腎功能障礙等。有脾臟摘除史的患者臨床表現常較嚴重。重型多於起病後5~8天內死亡。

檢查

1.實驗室檢查網狀細胞計數偏高,白細胞計數偏低呈核左移,血小板減少,肝功試驗異常,血沉快,蛋白尿及血尿陽性。 2.血液塗片鏡檢在紅細胞內發現有多個環形體,而無色素顆粒,在溶血性貧血患者的末梢血液塗片中,可有極少數的紅細胞含有原蟲。 3.接種試驗將患者血液1.0ml接種於金黃地鼠腹腔,在12~14天內可產生原蟲寄生血症,1個月後采尾血,可見病原蟲。 4.血清學診斷可用間接螢光抗體試驗,間接血凝,毛細管凝集試驗或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法),聚合酶鏈反應(PCR)試驗可在數小時內快速判定脫氧核糖核酸(DNA)。

診斷

1.可有蜱叮咬史,很多患者不能憶及蜱咬病史。2.可有典型臨床表現:有寒戰、發熱、大汗、頭痛、肌肉和關節疼痛、貧血和脾大等。3.血塗片中發現巴貝蟲即可確診。發現4分體或籃筐樣蟲體或大量的紅細胞外原蟲是頗具診斷價值的線索,血清學試驗或用PCR技術檢測血液中的巴貝蟲DNA也是有用的。將患者的血液接種到倉鼠或沙土鼠,然後觀察接種鼠的原蟲血症也可作為診斷手段。

治療

1.對症療法有高熱劇痛者予以解熱、鎮痛處理。有明顯溶血者,可予輸血。注意休息、飲食。 2.藥物治療克林黴素為首選藥物,肌內注射。對早產嬰兒接受輸血而感染微小巴貝蟲者,可加用奎寧,口服。對已摘除脾臟的成人患者,可用克林黴素,肌內注射。同時口服奎寧。單用克林黴素肌內注射或與奎寧口服配伍使用,既能迅速退熱,又能減少原蟲血症,此乃近年來用於治療微小巴貝蟲所致人巴貝蟲病的安全有效藥物。硫酸奎寧與氯喹配伍使用,亦有療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