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岩灰洞遺址

位於遵義市桐梓縣城西北,桐梓縣至赤水市公路25公里的九壩鎮白鹽井柴山岡南半坡上。
1971年冬,貴州省地質局112地質隊工人何仁在岩灰洞發現動物化石。何自費向北京中國科學院發電報。中科院派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森水、吳茂霖與貴州省博物館曹澤田對此洞進行考察。並勘測了化石遺址和鄰近洞穴,作了短期的試掘。
1972年冬,由張振標、王令紅、張銀運、吳茂霖等人組成野外工作隊,對岩灰洞進行系統發掘。掘出古人類牙齒化石、舊石器數件和用火痕跡,燒骨岩屑以及較多的哺乳動物化石。1979年9月版《辭海》載“桐梓人”條目:“桐梓人,我國古人化石。1972年在貴州桐梓岩灰洞發現,故名。所發現的化石為牙齒兩枚。地質時代可能屬更新世中、晚期。牙齒形態特徵:門齒粗壯,有發達的底結節,根尖圓鈍;前臼齒也顯得很粗壯。這兩枚牙齒的大小及形態特徵與北京猿人的十分相似,而與現代人顯著不同”。
據測定,時間位距今18~24萬年之間。用火痕跡的發現,佐證了西南地區早有古人類活動和用火的歷史。岩灰洞古人類化石的發現,填補了中國考古史上20~29萬年這一階段環節無人類化石發現的空白。因此,岩灰洞被列為貴州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