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介紹
花源出處
桃花源,出自陶淵明詩《桃花源詩》。詩的序桃花源記記述一個世俗的漁人偶然進入與世隔絕之地的奇遇記。本文幻想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與時人所嚮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大部分學者認為,桃花源記是陶潛對當時的社會不滿,希望追求一個平靜和諧的社會而寫的。陶淵明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
地理研究
酉陽桃花源
《桃花源詩並序》
酉陽桃花源,出自陶淵明詩《桃花源詩並序》,詩的序《桃花源記》記述一個武陵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桃花源詩》是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桃花源詩》內容豐富,描寫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作者與世人所嚮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
《桃花源詩並序》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乃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餘樂,於何榮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鏇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
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古籍記載
“世界上有兩個桃花源,一個在您心中,一個在重慶酉陽。”酉陽桃花源得名自陶潛的《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記》中的“武陵人”,即晉時武陵郡的人。據《晉書·地理志》,晉時酉陽屬武陵郡地域,稱“武陵人”,又”據《四川通志》載:“酉陽在漢屬武陵郡之陵地。漁郎所問之津,安知不在於此?”。據《酉陽直隸州總志》載:“核其形,與淵明所記桃花源者,毫釐不爽。”國內外專家、學者從地理、路線、景物、歷史、距離、環境等6個方面考證,一致認為這裡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原型。1986年5月6日《湖南日報》報導:“桃花源”的原型在四川東部酉陽被發現。太古藏書
在酉陽桃花源景區內大酉洞左側石壁上,有一條古老的棧道直通洞頂,這裡就是《酉陽州志》中記載的的“石室藏書”的景點,它又名“太古藏書”和“大酉藏書”。《酉陽直隸州總志》記載:“有秦人,負書笈,輾轉來酉”。記載了秦始皇“焚書坑儒”時,一群鹹陽儒生,背負詩書,攜妻帶子,逃離鹹陽,一路奔逃,經漢中、劍門關,順嘉陵江而下,至江州(今重慶),沿長江至枳城(今涪陵),再沿烏江而東躲西逃來到龔灘,最終輾轉來到桃花源,從此與世隔絕,在此自食其力,繁衍生息,並保存下了大量珍貴的詩書典籍。這與《桃花源記》中的描述:“自雲語先世避秦始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於外人間隔。”完全一致。詩歌對聯
名人詩歌
唐李白《古風》鄭客西入關,行行未能已。白馬華山君,相逢平原里。璧遺鎬池君,明年祖龍死。秦人相謂曰,吾屬可去矣。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唐王維《桃源行》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鏇平陸。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更問神仙遂不還。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常時只記入山深,清溪幾度到雲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唐張旭《桃花溪》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礬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唐劉禹錫《桃源行》
漁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拖綸擲餌信流去,誤入桃源行數里。清源尋盡花綿綿,踏花覓徑至洞前。洞門蒼黑煙霧生,暗行數步逢虛明。俗人毛骨驚仙子,爭來致詞何至此。須臾皆破冰雪顏,笑語委曲問世間,因嗟隱身來種玉,不知人世如風燭。筵羞石髓勸客餐,鐙爇松脂留客宿。雞聲犬聲遙相聞,曉光蔥籠開五雲。漁人振衣起出戶,滿庭無路花紛紛。翻然恐迷鄉縣處,一息不肯桃源住。桃花滿溪水似鏡,塵心如垢洗不去。仙家一出尋無蹤,至今水流山重重。
宋梅堯臣《桃花源詩》
鹿為馬,龍為蛇,鳯皇避羅麟避罥。天下逃難不知數,入海居嵓皆是家。武陵源中深隱人,共將雞犬栽桃花。花開記春不記歲,金椎自劫博浪沙。亦殊商顏采芝草,唯與少長親胡麻。豈意異時漁者入,各各因問人閒賖。秦已非秦孰為漢,奚論魏晉如割瓜。英雄滅盡有石闕,智惠屏去無年華。俗骨思歸一相送,愼勿與世言云霞。出洞沿溪夢寐覺,物景都失同回槎。心寄草樹欲復往,山幽水亂尋無涯。
北宋王安石《桃源行》
望夷宮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避時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此來種桃經幾春,採花食實枝為薪。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漁郞漾舟迷逺近,花間相見因相問。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豈料今為晉。聞道長安吹戰塵,春風回首一沾巾。重華一去寧復得,天下紛紛經幾秦。
●唐韓愈
神仙有無何渺茫,桃源之說誠荒唐。流水盤迴山百轉,生綃數幅垂中堂。武陵太守好事者,題封遠寄南宮下。南宮先生忻得之,波濤入筆驅文辭。文工畫妙各臻極,異境恍惚移於斯。架岩鑿谷開宮室,接屋連牆千萬日。嬴顛劉蹶了不聞,地坼天分非所恤。種桃處處惟開花。川原近遠蒸紅霞。初來猶自念鄉邑,歲久此地還成家。漁舟之子來何所,物色相猜更問語。大蛇中斷喪前王,群馬南渡開新主。聽終辭絕共悽然,自說經今六百年。當時萬事皆眼見,不知幾許猶流傳。爭持酒食來相饋,禮數不同樽俎異。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無夢寐。夜半金雞啁哳鳴,火輪飛出客心驚。人間有累不可住,依然離別難為情。船開棹進一回顧,萬里蒼蒼煙水暮。世俗寧知偽與真,至今傳者武陵人。
相關對聯
其一,上聯:水流花放;
下聯:路轉風回。
——佚名
其二,
上聯:山鳥似欲啼往事;
下聯:桃花依舊笑春風。
——佚名
其三,
上聯:竊怪當日仙人,獨思漁夫;
下聯:遍尋此中村落,不見桃花。
——佚名
其四,
上聯:紅樹青山斜陽古道;
下聯:桃花流水福地洞天。
——佚名
文學典故
同源典故不知有漢 不知秦 不識東西晉 仙源 問秦人 如今不是秦 嫌秦 尋源 山中秦晉 晉客入洞 桃散武陵霞 桃源 桃源人 桃源土 桃源境 桃源士 桃源客 桃源路 桃源雞犬 桃花洞 桃花流水 桃花源 桃花白雲 桃花迷洞口 桃花閉洞門 武陵 武陵事 武陵人 武陵客 武陵春 武陵桃花 武陵水 武陵洞 武陵源 武陵溪 武陵趣 武陵路 洞中人 洞犬謝秦人 流水桃源 源桃 源水無路 源花 秦世客 秦人南避 秦人洞天 秦人溪 秦人跡 秦人路 秦人雞犬 秦客 秦洞 秦漁 秦漢迷 聞犬洞 花源 迷武陵 逃秦 逃秦人 避世桃源 避秦 避秦人 避秦村 避秦溪 避秦路 隱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