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重慶酉陽縣]

桃花源[重慶酉陽縣]

“世界上有兩個桃花源,一個在您心中,一個在重慶酉陽。”一千六百多年前,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寫下了《桃花源記》,留下了一個令世人追逐的“世外桃源”。酉陽桃花源位於重慶市酉陽縣城近郊大山之中,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與世隔絕,寧靜和諧,隱逸悠遠。總面積50平方公里,由世外桃源、伏羲洞、酉州古城、桃花源國家森林公園、桃花源廣場、桃花源風情小鎮、二酉山世外桃源文化主題公園和桃源大舞台等八大部分組成,集岩溶地質奇觀、秦晉農耕文化、土家民俗文化、自然生態文化、休閒養生文化、運動康體文化於一體。是現代人遠離塵世喧囂,步入秦晉田園、探尋科學奧秘、回歸綠色天堂的理想度假目的地。“大美秦晉地.夢幻桃花源”。世外桃源景區濃縮了中國武陵山區最美的原生態自然田園風光,傳承著土家族、苗族悠久的人文歷史與燦爛的民族文化。因自古武陵山地區“蠻不出洞、漢不入境”的皇命戒律,景區在武陵大山中沉睡了1600餘年,被廣泛認為是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原型地。呈現著“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絕美的“世外桃源”景觀。

文化典故

陶淵明介紹

陶淵明,東晉潯陽柴桑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著名詩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後世稱他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

《桃花源詩並序》

酉陽桃花源,出自陶淵明詩《桃花源詩並序》,詩的序《桃花源記》記述一個武陵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桃花源詩》是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桃花源詩》內容豐富,描寫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作者與世人所嚮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
《桃花源詩並序》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乃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餘樂,於何榮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鏇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
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太古藏書

在酉陽桃花源景區內大酉洞左側石壁上,有一條古老的棧道直通洞頂,這裡就是《酉陽州志》中記載的的“石室藏書”的景點,它又名“太古藏書”和“大酉藏書”。《酉陽直隸州總志》記載:“有秦人,負書笈,輾轉來酉”。記載了秦始皇“焚書坑儒”時,一群鹹陽儒生,背負詩書,攜妻帶子,逃離鹹陽,一路奔逃,經漢中、劍門關,順嘉陵江而下,至江州(今重慶),沿長江至枳城(今涪陵),再沿烏江而東躲西逃來到龔灘,最終輾轉來到桃花源,從此與世隔絕,在此自食其力,繁衍生息,並保存下了大量珍貴的詩書典籍。這與《桃花源記》中的描述:“自雲語先世避秦始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於外人間隔。”完全一致。

古籍記載

世界上有兩個桃花源,一個在您心中,一個在酉陽。據《四川通志》載:“酉陽在漢屬武陵郡之陵地。漁郎所問之津,安知不在於此?”又據《酉陽直隸州總志》載:“核其形,與淵明所記桃花源者,毫釐不爽。”國內外專家、學者從地理、路線、景物、歷史、距離、環境等6個方面考證,一致認為這裡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原型。1986年5月6日《湖南日報》報導:“桃花源”的原型在四川東部酉陽被發現。 《桃花源記》中的“武陵人”,即晉時武陵郡的人。據《晉書·地理志》,晉時酉陽屬武陵郡地域,稱“武陵人”。因武陵山脈貫穿酉陽全境。”忘路之遠近-說明路程很遠的酉陽桃花源,才是人們很難找到的人間仙境。

桃花源詩歌

《秦人洞》
謝枋
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
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
來問秦人萬事休,鳥啼花落幾春秋。
洞門深鎖無人到,山自青青水自流。
《桃花溪》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大酉洞)石壁絕句
明.無名氏
洞前流水渺漫漫,洞裡桃花漸漸殘。
曼倩不來漁父去,道人閒倚石闌乾。
【注】:相傳初辟洞時,在洞門上得此詩。
題大酉洞
陳序川
古洞何年秘篆留?神仙蹤跡總虛浮。
山疑蓬島真難到,地似桃源漫縱游。
一片閒去沉絕壑,半江殘照泊漁舟。
登臨未暇頻回首,紅葉蕭蕭正晚秋。
【注】:陳序川,清代進士,翰林院檢討、銅鼓人,字錫之,壽星。
明·宣撫使、明威將軍,酉陽第十六世土司冉舜臣題《大酉洞》詩一首:
鬼斧何年為劈開,洞天風景足徘徊。
泉鏘佩玉冷丹壑,竹泛莎香上石苔。
姑射千年留勝跡,華陽六月淨塵埃。
莫因仕宦遲吟興,取次清遊覽勝來。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酉陽桃花源位於重慶東南部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內,地處東經108°18‘25''-109°19’02‘’、北緯28°19‘28’‘-29°24’18‘’之間。距重慶主城九區360公里,距離黔江武陵山機場70公里。酉陽桃花源位於張家界、鳳凰古城、梵淨山、武隆的黃金線上。

地理地貌

經中國地質學會研究會會長、國內“天坑學之父”朱學穩教授的實地踏勘後確認,在數萬前年,世外桃源是與伏羲洞連為一體的自然溶洞,由於地質結構發生變化,洞頂在水的侵蝕下越來越薄,現在的世外桃源上層地質發生坍塌,大廳露出地表,形成了今天漏斗形的天坑。天坑深度約100-150米,面積1萬餘平方米,整個桃花源景區集“天坑、溶洞、地下河”於一體。
伏羲洞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年代,據地質部門測定,四億年前,這裡是一片汪洋,由於地殼運動,山體抬升,地下水下降,地下水沿著山體中許多破碎帶流動,溶解了岩石中的碳酸鈣。當地下水從岩石縫隙流到洞中時,碳酸鈣沉澱結晶,經過數萬年的積累,形成今天的伏羲洞。伏羲洞代表了我國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世界上都極其罕見,有著重要的地質地位。

氣候特徵

酉陽桃花源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全年雨量充沛,冬暖夏涼。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131小時。1月氣溫最冷為3.8℃,7月最高為24.5℃。年降雨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