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簡介

尋訪桃花源,一般乘車至桃花山牌坊下車。桃花山牌坊在公路南側,始建於1943年,後傾塌,1973年按原貌修復,坊上石刻,介紹了桃花山的概況。牌坊橫額上,飾有色彩斑瀾的花和“桃花源”三個遒勁大字。牌坊兩邊的大柱上,有"紅樹青山斜陽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對聯一幅,概括了桃花源的主要景致。過牌坊,上桃花山,迎面有一條水流不斷的小溪,這是桃花溪。溪的右側,長著一片茂密的桃林,窮林橋便隱藏在這桃林的深處。若在桃花盛開之時來到這裡,可見桃樹蓋頭,濃淡相間,有的鮮紅如碧血,有的艷麗如姻脂。千樹萬樹,如織就的雲錦,令人陶醉。穿過桃樹林,涉過窮林橋,可以看到不遠處有一座廊廡環繞的建築,這便是桃花源內著名的菊圃。菊圃是因為附近遍栽菊花而得名的,由於廊中有歷代碑碣林立,所以又叫碑廊。碑廊的盡頭,為明代建造的方竹亭,體態渾厚,風格古樸。
歷史人物

桃花源始建於晉,初興於唐,鼎盛於宋,大毀於元,時興時廢於明清。桃花源在歷史上就是我國四大道教聖地之一,與峨眉、武當、南嶽齊名,有第三十五洞天、四十六福地的美譽,融合儺、道、佛、儒等多種文化。千百年來,鹹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遊人,陶淵明、孟浩然、王昌齡、王維、李白、杜牧、劉禹錫、韓愈、陸游、蘇軾等都在此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詩文和墨跡。解放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視察桃花源,關心桃花源。1995年3月24日,原國家主席江澤民視察桃花源,在考察了桃花源的人文景觀歷史之後,認定:“這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並題詞留念。
景區設施
湖南常德桃花源景區標識系統設計設計方案:
湖南常德桃花源景區標識系統設計方案,設計師主要採用極富質感的木頭木材和石材作為主打材料體現了桃花源的歷史感和人文情懷。巧妙的用墨黑色和白牆作為主打顏色,滲透出淡淡的江南特色,標識標牌上的桃花印記也在溫馨的提醒人們現在身在桃花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