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庵歌
【內容】: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
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作者】:
唐寅,唐伯虎,才氣放,武夷游,洞庭盪;稱才子,風流樣,隱蘇州,裝顛狂。傳畫藝,名聲響,孤驁圖,意清朗;松聲圖,雄偉壯,松與泉,合聲唱。
明代的著名畫家,歷來均推崇唐寅、仇英、沈周、文徵明,世稱“吳門四家”。“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譽為明中葉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學多能,吟詩作曲,能書善畫,經歷坎坷。是我國繪畫史上傑出的大畫家。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號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等。晚年信佛,有六一居士等別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憲宗成化六年(1470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
唐寅出身於商人家庭,地位比較低下,在當世“顯親揚名”主導下,刻苦學習,11歲就文才極好,並寫得一手好字。16歲中秀才,29歲參加南京應天鄉試,獲中第一名“解元”。次年赴京匯考,“功名富貴”指日可待.與他同路趕考的江陰大地主徐經,暗中賄賂了主考官的家僮,事先得到試題。事情敗露,唐寅也受牽連下獄,遭受刑拷凌辱。自此才高自負的唐寅對官場的“逆道”產生了強烈的反感。性格行為流於放浪不羈。唐寅與同鄉“狂生”張靈交友,縱酒不視諸生業,後在好友祝允明規勸下,才發奮讀書,決心以詩文書畫終其一生。後遠遊祝融、匡廬、天台、武夷諸名山,並蕩舟於洞庭湖、彭蠢,然後鬱郁回到蘇州。晚年信奉佛教,自號六一居土。曾作詩自責,說大丈夫雖不名,也應慨當以慷,又何必效楚囚的樣子呢,遂自刻了“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印章。被南昌寧王宸濠聘用後,發現寧王有反意,於是裝瘋回到蘇州,從此放蕩不羈,思想比較頹廢。
唐寅性格狂放不羈,在繪畫中則獨樹一幟,自成一路。他行筆秀潤縝密,具瀟灑清逸的韻度。他的山水畫大多表現雄偉險峻的重山復嶺,樓閣溪橋,四時朝暮的江山勝景,有的描寫亭榭園林,文人逸士優閒的生活。山水人物畫,大幅氣勢磅礴,小幅清雋瀟灑,題材面貌豐富多樣。人物畫多描寫古今仕女生活和歷史故事。
注釋
車馬:代指權貴。
忒:太。
賞析
《桃花庵歌》是唐寅詩詞中最著名的一首,乃是自況、自譴兼以警世之作。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起首四行,有如一個長長的“推”的鏡頭,由遠及近,將一個畫裡神仙陡然呈現在讀者面前。短短四行,重複用了六個“桃花”,循環復沓,前後鉤連,濃墨重彩,迅速堆積出一個花的世界,使人一下子落入其所設定的情境之中。不緊不慢的語調和語速,又加重了讀者的親切感和好奇心:這桃花仙人究竟過得是怎樣的神仙生活?接下來的四行便展開一幅“醉臥花間”的美圖:“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看這桃花仙人何等逍遙,何等快活,竟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醉酒賞花。這裡,花與酒,已不完全是詩人藉以譴懷的外物,簡直是詩人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說也成了獨立的生命個體,花、酒與人,融為一個和諧的整體。以上幾句,可謂作者自況,意象生動、鮮明而有深義。那個曾經幻想“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學子唐寅不見了,那個煙花柳巷醉生夢死的風流才子不見了,痛也痛過,樂也樂過,在經歷了幾年放浪生活之後,唐寅終於還是選擇逃離鬧市,為自己選定這一處世外桃源,和繼娶沈氏,開始了相對平靜的隱居生活。雖仕進無門,畢竟身有所託,又值壯年,美景逸思,一詠成詩。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此一句承上啟下,道出了詩人的志趣所在:與其為了榮華富貴奔波勞碌屈己下人,何如在花酒間快活逍遙:“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若將富貴比貧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車塵馬足”只是富貴者的趣味,而花和酒注定與貧者結緣。如果用金錢和物質來衡量,這兩種人兩種生活自然有著天壤之別,但換個角度去理解,那些富貴者須得時刻繃緊神經,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過活,而所謂貧者,卻能多幾分閒情,多幾分逸趣,反而活得更加自然、真實,更加輕鬆和快樂。以上六行全用對比描寫,感情在激烈的碰撞中展開,每一句中,因用韻的關係,前緊後舒,充分表現出詩人傲世不俗的個性,和居處生活的的超脫與釋然。
然而此中真義並非人人悟得,君不見“別人笑我忒瘋癲”?而“我”,卻不以為然:“我笑他人看不穿。”難道你們沒有看到,昔日叱吒風雲富貴至極的君王將相,如今又如何呢?不但身已沒,勢已落,連花和酒這些在他們生前不屑一顧的東西都無法奢望了,甚至連墳塋都不保。如果他們在天有知,也只能無奈地看著農夫在自己葬身的土地上耕作了。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一句收束,戛然而止,餘味綿綿。
通觀全詩,層次清晰,語言淺近,迴旋委婉,近乎民謠式的自言自語,然而就是這樣的自言自語,卻蘊涵的無限的藝術張力,給人以綿延的審美享受和強烈的認同感,不愧是唐寅詩中之最上乘者。這也正合了韓愈“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音要妙;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荊潭唱和詩序》)的著名論斷。
這首詩中最突出,給人印象最深的兩個意象是“花”和“酒”。桃花,最早見諸文學作品,當於《詩經·周南》之《桃夭》篇,本意表達一種自由奔放的情感。而至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一出,桃花便更多地被用來表達隱逸情懷了。古代,桃還有驅鬼辟邪的意思,而“桃”與“逃” 諧音,因有避世之意。在唐寅的詩中,“桃花”這一意象頻頻出現。試舉幾例: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桃花月滿天。 (《把酒對月歌》)
桑出羅兮柘出綾,綾羅妝束出娉婷。娉婷紅粉歌金縷,歌與桃花柳絮聽。 (《桑圖》)
野店桃花萬樹低,春光多在畫橋西。幽人自得尋芳興,馬背詩成路欲迷。 (《題畫四首其一》)
花開爛漫滿村塢,風煙酷似桃源古。千林映日鶯亂啼,萬樹圍春燕雙舞。 (《桃花塢》)
草屋柴門無點塵,門前溪水綠粼粼。中間有甚堪圖畫,滿塢桃花一醉人。 (《題畫廿四首其十五》)
不難看出,例中桃花意象都是用來表達閒居和隱逸生活的。
“酒”,在中國古代文化和古代士人中也有著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可以用來表達悲壯慷慨情懷,更與世事蒼涼、傲岸不羈、獨行特立結緣。晉有劉伶、稽康,唐有“飲中八仙”,宋有東坡“把酒問青天”,而到了明代,又有了唐寅醉酒花下眠。
唐寅在世時聲名已著,除在繪畫史上擁有突出地位外,在詩詞上亦有獨創的成就。其詩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採用口語,意境警拔清新,在當時獨樹一幟,並以其獨特超凡的個性和藝術氣質,從一個側面,給那個自由、開放近乎荒唐、混沌的時代做出典型、生動的詮釋。
內容:唐寅才華橫溢、鋒芒畢露,卻年少失意,看破官場後唾棄仕途,最終採取了與中國歷史上許多文人相同的生活方式:消極避世。這首詩就是體現這種思想的典型。狀若瘋癲的高傲,看破紅塵的輕狂,看似灑脫不羈,卻又隱隱透出種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意味,其深埋心底的懷才無處遇、抱負不可舒性情也可略見一斑。
技巧:始終的每一句幾乎都是對偶句,整首詩對仗極為工整,讀來朗朗上口,感染力及情感衝擊力極強;前三句還用了頂針手法,在詩歌開頭清晰描寫環境的同時,手法語境上頗耐人玩味,引人入勝的同時順其自然的帶出了後面的部分。詩中也未用艷麗詞藻,就像唐寅清高的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