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格迪目(Qadim)
格迪目思想來源中國伊斯蘭教派別之一。亦譯“閣的木”、“格底木”。阿拉伯語音譯,意即“老教”、“古行”、“遵古派”等。它是中國伊斯蘭教中流傳較早、傳播廣泛、信眾較多、影響較大的派別和基本形式。因固守唐宋代以來穆斯林世代相承之教義思想、禮儀制度,故名。伊斯蘭教自唐初傳入中國至明末以來,從未發生教派分化。明末清初由於蘇菲主義相繼傳入新疆、甘肅、青海等地區,其思想學說在維、回、東鄉、撒拉、保全等民族穆斯林中廣泛傳播,出現了一些對傳統的禮儀制度、教規、組織等的變革現象,派別分化逐漸明顯。將新出現的蘇菲學派各門宦稱之為“新派”、“新教”。拒不參加新派的則被稱為“老派”或“舊派”,有的自稱為“格迪目”或“老格迪目”。
格迪目思想格迪目派堅奉遜尼派教義思想,以《古蘭經》為其宗教思想基礎,嚴格遵守“六大信仰”、“教門原根八件”和傳統的禮制。對其他教派、教法學派均表示尊重,持寬容態度,對中國社會流行的各種宗教也能和平相處。自唐代以來,歷經宋、元、明、清,自成一家,我行我素,具有一定正統思想與保守性,成為中國伊斯蘭教的主流派別。
特點
格迪目派的主要特點為:(1)嚴格恪守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和“天命五功”,因襲前人的傳統,如齋月期間,每日先禮“昏禮”,然後開齋,被稱為“後開”,主麻日聚禮時,除禮六拜“主麻拜”外,還要禮當天的晌禮10拜,每年齋月前一月,家家都要宰牲念經,即轉“白拉特”(贖罪);給危重病人念“討白”,在婚喪方面也有某些傳統特點等等。形成與其他教派、門宦的顯著區別,民眾中教派觀念多以這些為標誌,.歷史上引起過不少爭論與紛爭。(2)格迪目實行教坊制。教坊以禮拜寺為中心,形成獨立的、單一的鬆散群體,即無上下隸屬關係,又無橫向聯繫,既是本坊教民宗教生活的中心,又是教育文化、經濟與社會活動的中心。清真寺實行“三掌教制”,由伊瑪目、開學阿訇與穆安津分管教務與寺務。開學阿訇實行聘任制,伊瑪目由教眾選舉。它是適應穆斯林在全國範圍內散雜居的實際需要而形成的,對中國伊斯蘭教的傳播、發展,對回回民族的形成都起過一定的作用。(3)格迪目的經堂教育。明末伊斯蘭教陷於衰微境地,陝西著名經師胡登洲為了振衰起頹,宏揚教門,乃繼承伊斯蘭教在清真寺傳授教義的古老傳統與中國開辦私塾的特點,創辦起經堂教育,招收門徒,教授阿拉伯文、波斯文經籍,開互聘經師講學、興辦經堂教育的先河。其後各地紛紛效法,形成了西北、江南、山東、河北、河南、雲南等地穆斯林經師設帳講學的中心和特點,建立了寺院經堂教育初、高兩級學制,改變了歷史上父傳子受、師徒單傳的舊方式,為培養阿訇、經師接班人,興辦學術研究,作出了貢獻。(4)開展“以儒詮經”的譯著活動。明末清初以來,回族穆斯林中“學通四教”的知識分子,由於將阿拉伯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廣泛宣傳、介紹教義、教規,他們以伊斯蘭教基本教義學說為本,吸取並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宋明理學的某些義理,著書立說,系統闡釋伊斯蘭教的教義、教律、倫理思想與哲學原理,建立起了中國伊斯蘭教的宗教哲學、法學與倫理學體系。
影響
使中國伊斯蘭教打破了在中國思想界的千年沉寂,躋身於儒、釋、道、耶各教的行列。不僅得到了漢族知識界的普遍認同,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而且也使通曉漢語的各族穆斯林得以普遍學習教義,深入開展對伊斯蘭教學術文化的探討,將中國伊斯蘭教推進到完備與成熟階段。
歷史上格迪目曾是中國伊斯蘭教的主體,經歷了獨立發展的道路,但也受到什葉派的某些影響;它把蘇菲的道乘修持看作副功,不崇拜聖徒、聖墓,但也不斷然反對,在禮俗方面也受到漢族的一些習俗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