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藩

格林斯藩

1991年7月,布希總統任命格林斯潘繼續擔任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 1987年8月11日格林斯潘就任聯邦準備委員會主席。 2006年1月31日,格林斯潘卸任美國聯準會主席。

格林斯潘格林斯潘
 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簡介
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
1926年3月6日生於紐約市。
1948年獲紐約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
1950年獲經濟學碩士學位,
1977年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1954年至1974年和1977年至1987年先後任紐約市工業諮詢公司(湯森-格林斯潘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1970年任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顧問,
1974年至1977年任主席。
1977年後任國會預算局顧問、通用電纜公司、摩根公司、通用食品公司、莫森信託公司和飛馬公司等公司的董事。
1981年任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
1981年至1983年任全國社會保險改革委員會主席。
1982年任總統國外情報顧問委員會成員。
1987年8月被裡根總統任命為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
1991年7月,布希總統任命格林斯潘繼續擔任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
1996年2月,柯林頓總統提名他連任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6月20日參議院以壓倒多數批准了提名。格林斯潘同時還兼任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主席。
2000年1月4日,柯林頓總統再次任命他為美聯儲主席,同年6月20日,他第四次就任該職。
2004年5月18日,美國總統布希提名他繼續擔任美聯儲主席。同年6月17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布希的這項提名。6月19日,格林斯潘宣誓就職,開始其第五個任期。
1998年7月,格林斯潘被授予美國“和平締造者”獎。
2002年8月,英國女王授予格林斯潘“爵士”榮譽稱號,以表彰他對“全球經濟穩定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格林斯潘愛用雙關語,喜愛音樂和運動。曾夢想成為一名職業音樂人,在從紐約著名的朱利亞音樂學院退學之後,曾在紐約時報廣場派拉蒙劇院下面的一家時髦的夜總會裡演奏薩克斯管。
1952年與畫家瓊·米切爾結婚。後離婚。
1997年4月,與比他年輕20歲的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電視台記者安德烈亞·米切爾 (Andrea Mitchell) 結婚。
多次訪問中國。 格林斯潘1926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市,是一位猶太人,在該市附近的華盛頓高地長大。他早年曾在朱利亞德學院修習單簧管,並成為職業演奏家。後來他放棄音樂,改為修習經濟,並於

觀點

格林斯潘是個“一打噴嚏,全球就得下雨”的“財神爺”,在柯林頓時代創造出“零通貨膨脹型”經濟奇蹟。美國的一家媒體在1996年美國總統選舉時說道:“誰當總統都無所謂,只要讓格林斯潘當聯準會主席就行。”
也許是意識到自己的影響力太大,為了不至於給市場帶來太大的衝擊,格林斯潘講話一直都很含糊,他的名言因此而產生:“如果你們認為確切地理解了我講話的含義,那么,你們肯定是對我的講話產生了誤解。”
2007年次級房屋信貸風暴終於在格林斯潘卸任之後的2007年夏季爆發。貝爾斯登、Countrywide、Citi、美林、UBS等一連串金融機構大幅度減記資產創紀錄。有些人將原因歸咎于格林斯潘。而格林斯潘在回憶錄中表示:總統布希令美國庫房由盈餘轉為赤字,也是導致次級房屋信貸風暴的主要原因。 2007年9月16日:美國前聯邦儲備委員會局長格林斯潘在其回憶錄中稱,基於政治理由,他不方便承認眾所周知的事,出兵伊拉克是為了石油
1950年獲得紐約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畢業後,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深造,但之後輟學。他是艾茵·蘭德的朋友,受到對方影響,立場側重市場制度。1954年,二人共同創辦“陶森─格林斯潘經濟顧問公司”(Townsend-Greenspan & Co.)。
1974年1977年,他在福特的總統任期內當任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ors)主席。1977年格林斯潘獲得博士學位。1980年代中,格林斯潘成為美國鋁業公司董事會成員。
1987年8月11日格林斯潘就任聯邦準備委員會主席。任內他漸進式的將聯邦基金利率降到1%,之後漸進式的回升到5.25%。利率的升降,為格林斯潘一貫的主要經濟政策手法。他導引下的美國經濟經歷過兩次衰退、一次股市泡沫和一次歷史上最長的增長期。他被里根老布希和柯林頓提名多次。到2004年5月18日小布希總統提名他繼任,這是他的第五次續任聯準會主席,是美國歷史上前無所有的。
2006年1月31日,格林斯潘卸任美國聯準會主席。其後他獲委任為英國財政大臣白高敦的榮譽顧問,並計畫繼續撰寫著作。
2002年他被授予KBE法國榮譽軍團軍官的名譽。2004年他在愛丁堡大學的McEwen Hall由菲利普親王(愛丁堡公爵,愛丁堡大學名譽校長,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丈夫)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經典名言:“如果你們認為確切地理解了我講話的含義,那么,你們肯定是對我的講話產生了誤解。”(If I seem unduly clear to you, you must have misunderstood what I said.)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