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潛艇

核潛艇

核潛艇是潛艇中的一種類型,指以核反應堆為動力來源設計的潛艇。由於這種潛艇的生產與操作成本,加上相關設備的體積與重量,只有軍用潛艇採用這種動力來源。核潛艇水下續航能力能達到20萬海里,自持力達60-90天。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是美國的“鸚鵡螺”號,1954年1月24日首次開始試航,它宣告了核動力潛艇的誕生。目前全世界公開宣稱擁有核潛艇的國家有6個,分別為: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中國、印度(印度的殲敵者號核潛艇在建)。其中美國和俄羅斯擁有核潛艇最多。 核潛艇的出現和核戰略飛彈的運用,使潛艇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裝有核戰略飛彈的核潛艇是一支水下威懾的核力量。

基本信息

分類

核潛艇 核潛艇

核潛艇按照任務與武器裝備的不同,可分以下幾類:

1、 攻擊型核潛艇,它是一種以 魚雷為主要武器的核潛艇,用於攻擊敵方的水面艦船和水下潛艇。
2、 彈道飛彈核潛艇,以彈道飛彈為主要武器,也裝備有自衛用的魚雷,用於攻擊戰略目標。
3、 巡航飛彈核潛艇,以巡航飛彈為主要武器,用於實施戰役、戰術攻擊。
4、實驗用途核潛艇,作為特殊作戰和儀器、裝備實驗的平台而使用。

研發

核潛艇 核潛艇

潛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使用經驗暴露出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潛艇可以在水面下持續航行的時間。

潛艇在水面下操作的時間受到電池蓄電量的嚴重限制,即使以最低的速率航行,也必須在一段時間之後浮出水面進行充電,在充電的過程當中潛艇非常容易受到攻擊。另外一個限制是潛艇上的電池能夠發揮的最大航速以及持續的時間,尤其是水面下的最大航行速率遠低於水面上的速率,若是要追隨高速航行的船艦時,潛艇必須浮出海面以 柴油引擎輸出動力,才能夠勉強追上航行速率較慢的快速船艦,可是這樣一來,潛艇就失去海水對他的保護以及作戰上的優勢。因此,為了擴大潛艇的戰術價值,大幅提高海面下持續操作時間,研發替代動力來源一直是潛艇研究的一個重要目標。
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是由美國海軍研製和建造的。1946年,以 海曼·喬治·里科弗(Hyman G. Rickover)為首的一批科學家開始研究艦艇用原子能反應堆也就是後來潛艇上使用的壓水反應堆。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核潛艇於1952年6月開工製造。此後,蘇聯,英國,法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印度相繼製造了本國的核潛艇。
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是美國的“鸚鵡螺”號,是由美國科學家海曼·喬治·里科弗積極倡議並研製和建造的,他被稱為“核潛艇之父”。1946年,以里科弗為首的一批科學家開始研究艦艇用原子能反應堆也就是後來潛艇上廣為使用的“艦載壓水反應堆”。第二年,里科弗向美國海軍和政府建議製造核動力潛艇。1951年,美國 國會終於通過了製造第一艘核潛艇的決議。鸚鵡螺號核潛艇於1952年6月開工製造,是在1954年1月24日開始首次試航。首次試航即顯示了核潛艇的優越性,人們聽不到常規潛艇那種轟隆隆的噪聲,艇上操作人員甚至覺察不出與在水面上航行有何差別,“鸚鵡螺”號84小時潛航了1300千米,這個航程超過了以前任何一艘常規潛艇的最大航程10倍左右。1955年7~8月,“鸚鵡螺”號和幾艘常規潛艇一起參加反潛艦隊演習,反潛艦隊由 航空母艦驅逐艦組成。在演習中,常規潛艇常常被發現,而核潛艇則很難被發現,即使被發現,核潛艇的高速度也可以使之擺脫追擊。由於核潛艇的續航力大,用不著浮出水面,因而能避免空中襲擊。到1957年4月止,“鸚鵡螺”號在沒有補充燃料的情況下持續航行了11萬餘公里,其中大部分時間是在水下航行。1958年8月,“鸚鵡螺”號從冰層下穿越 北冰洋冰冠,從 太平洋駛向 大西洋,完成了常規動力潛艇無法完成的壯舉,此後,美國海軍宣布不再製造常規動力潛艇要將所有的潛艇換成核動力潛艇。
早期的核潛艇均以魚雷作為武器。以後由於飛彈的發展,出現攜帶飛彈的核潛艇。核潛艇安上飛彈之後,便出現了兩種類型:一類是近程飛彈和魚雷為主要武器的攻擊型核潛艇;另一類是以中遠程彈道飛彈為主要武器的彈道飛彈核潛艇(又稱 戰略核潛艇)。攻擊型核潛艇主要用於攻擊敵水面艦艇和潛艇,同時還可擔負護航及各種偵察任務。彈道飛彈核潛艇則是戰略核力量的一次重要的轉移。在各種偵察手段十分先進的今天,陸基洲際飛彈發射井很容易被敵方發現,彈道飛彈核潛艇則以高度的隱蔽性和機動性,成為一個難以捉摸的水下飛彈發射場。
核潛艇 核潛艇

彈道飛彈潛艇是用艇載核飛彈對敵方陸上重要目標進行戰備核襲擊的潛艇。它大多是核動力的,主要武器是潛對地飛彈,並裝備有自衛用魚雷。彈道飛彈潛艇與陸基彈道飛彈,戰略轟炸機共同構成核軍事國在核威懾與核打擊力量的三大支柱,並且是其中隱蔽性最強、打擊突然性最大的一種。
潛對地飛彈分彈道式和巡航式兩類。美國從1947年開始研製“天獅星-I”型潛對地巡航飛彈,1951年在潛艇上發射成功,1955年正式裝備潛艇部隊,第一批戰略飛彈潛艇由此誕生。蘇聯於1955年9月首次用潛艇在水面發射一枚由陸基戰術飛彈改裝的彈道飛彈。1960年7月,美國喬治·華盛頓號核潛艇首次水下發射 北極星A1型潛射彈道飛彈,這是世界上第一艘彈道飛彈核潛艇。

潛艇事故

1963年4月,美國“長尾鯊”號核潛艇沉沒在美國科德角附近海域,129人遇難,成為世界上第一艘失事核潛艇。

1967年,英國貝爾金海德造船廠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105號進水沉沒。

1968年,美國“天蠍”號核潛艇在前往加納利群島途中沉沒在大西洋中部海域,艇員99人全部遇難。

1968年4月,蘇聯一艘編號為K—172的E—II級飛彈核潛艇因水銀蒸汽使艇員全部中毒而在地中海沉沒,90人遇難。

1970年4月,蘇聯一艘核潛艇在西班牙附近海域沉沒,88人死亡。

1989年4月,蘇聯一艘M級“共青團員”號核潛艇在巴倫支海起火沉沒,42人遇難。

1994年3月30日,法國海軍“綠寶石”號核潛艇在地中海海域航行時後艙渦輪發電機室爆炸,10人遇難。

2000年8月12日俄羅斯海軍號稱是“世界噸位最大、武備最強”的巡航飛彈核潛艇奧斯卡級“庫爾斯克”號在參加一次軍事演習時,魚雷中的過氧化氫燃料發生爆炸導致該艇沉沒,核潛艇上所載的118名海軍官兵全部死亡,所幸的是該事件沒有造成海洋核污染。後來的研究發現艇內大多數人死於爆炸後數分鐘內,他們死於過氧化鉀引起的火災。但一些人在船尾還倖存了三天左右。最後,一支英國與荷蘭組成的營救隊打撈了庫爾斯克號。逝世118人中所有人的遺體被發現,其中三具無法辨認。

2001年2月10日下午,美國“格林維爾”號核潛艇和日本漁業實習船“愛媛”號在夏威夷附近海面發生相撞事故。

2006年9月6日,俄海軍北方艦隊一艘核潛艇在巴倫支海失火,兩名官兵喪生。

2007年3月21日,英國海軍“不懈”號核潛艇的備用空氣淨化系統爆炸,2名水兵喪生、1名水兵受傷。

2008年11月8日,俄羅斯海軍一艘編號為K—152的核潛艇在太平洋海域試航時滅火系統出現故障,20多人死亡、21人受傷。

2009年2月,英國核潛艇“前衛號”和法國核潛艇“凱鏇號”在大西洋發生了相撞事故。

2011年12月30日,俄羅斯一個核潛艇維修船塢29日起火,導致俄羅斯一艘Delta-IV級核潛艇外殼起火。俄軍方說,潛艇內部沒有受損,無輻射泄漏危險。起火原因不明。

擁有國家

美國

“鸚鵡螺”號

1952年6月14日,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在美國格羅頓舉行鋪設龍骨的儀式。1954年1月21日,人類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下水。經過努力,“鸚鵡螺”號在這年底全部竣工。它艇長90米,排水量2800噸,當時的造價為5500萬美元,最大航速25節,最大潛深150米。從理論上講,它可以以最大航速在水下連續航行50天、航程3萬海里而無需添加任何燃料。艇上還裝備了自導魚雷。

“鰩魚”級

在“鸚鵡螺”和“海狼”等試驗型核潛艇之後,美國攻擊核潛艇共發展了六代。“鰩魚”級為第一代,首艇1955年開工,1959年服役,共建造4艘,是美國海軍首次批量生產的核潛艇。該級艇長81.5米,寬7.6米,水下排水量2861噸,採用S3W/S4W核反應堆和2座蒸汽渦輪機,雙軸,功率6600馬力,水下最大航速19節,最大潛深200米,人員編制83至97人,艏6艉2共8具魚雷發射管。

“鰹魚”級

核潛艇 核潛艇

“鰹魚”級屬於第二代,在1956至1961年間共建造了5艘。該級艇是世界上首級採用水滴形殼體的核潛艇,大大提高了水下航速。該級艇長76.7米,寬9.6米,水下排水量3513噸,最大潛深200米,採用1座S5W核反應

堆和2台蒸汽輪機,單軸,最大功率1.5萬馬力,水下最高航速30節,該級艇為以後的高航速核潛艇提供了實踐經驗。此外,該級艇第一次加裝了圍殼舵,並採用單、雙殼體結合的結構。武器為6具魚雷發射管,發射MK48魚雷。

“長尾鯊”級

“長尾鯊”級屬於第三代,1959年至1967年間共建造12艘,該級艇長84.9米,寬9.6米,水下排水量4300噸,動力裝置與“鰹魚”級相同,單軸,水下最高航速30節,人員編制127人。該級艇首次採用了HY-80高強度鋼,使其最大潛深增至300米。在推進系統方面,它首次採用了主、輔和應急三套裝置。其魚雷發射管減至4具,並由艏部移到中部,以使艏部擁有更多的空間容納水聲設備。

“鱘魚”級

“鱘魚”級是第四代,於1963年至1975年共建造37艘。該級艇長92.1米,寬9.7米,水下排水量4960噸,動力裝置與“長尾鯊”級相同,水下最大航速30節,極限潛深可達500米,人員編制107人。該級艇圍殼結構進行了加強,圍殼舵可轉動90度,可以在北冰洋冰層下活動。艇上裝有4具魚雷發射管,可發射“戰斧”巡航飛彈“捕鯨叉”反艦飛彈、“薩布洛克”反潛飛彈和MK48魚雷,電子/水聲裝備有AN/BQQ2多用途綜合聲吶、AN/BQS8水下導航聲納、MK117魚雷射擊指揮系統、慣性導航設備和“奧米加”導航設備等。

進入1970年代,美國海軍在核潛艇的“安靜”和“高速”兩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由此形成了“科普斯科姆”級和著名的“洛杉磯”級兩個級別。前者只建造了一艘,是美國核潛艇“安靜化”的試驗艇。該艇長113.3米,寬9.7米,水下排水量6480噸,水下最大航速25節,最大潛深480米。為了大幅度降低噪音,艇上只裝有1座S5WA壓水堆,並且用渦輪電力推進代替了蒸汽渦輪機,這使其航速較低,但安靜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洛杉磯”級

“洛杉磯”(Los Angeles - SSN)級是美國第五代攻擊型核潛艇,也是美國攻擊核潛艇的中堅力量。在保持高航速的同時廣泛套用了各種降噪措施。例如,該級艇放棄了核動力裝置最大的噪聲源--主循環泵,而採用了具有自然循環冷卻能力的S6G反應堆,對減速齒輪箱和輔機也運用了減震/隔震技術。該級首艇“洛杉磯”號1972年2月開工,1976年11月建成服役;直到1996年3月,該級最後一艘“夏延”號才服役,建造時間長達20餘年,共建造62艘,是世界上建造數量最大的一級核潛艇。

“洛杉磯”級長109.7米,寬10.1米,吃水9.9米,水上排水量6080噸,水下排水量6930噸,水下航速35節以上,最大潛深450米,人員編制133人,從SSN751起結構與前面的艇有所不同,加裝了消聲瓦,同時以首水平舵代替了圍殼舵。該級艇裝備了七、八十年代以來發展的大量新型裝備,其AN/BQQ5綜合聲吶集成了多種聲吶,作用距離高達100海里。它還裝備有完善的電子/水聲對抗設備、衛星/慣性導航系統、甚高頻/甚低頻接收機和拖曳通信天線。它的武器系統也很齊全,艦體中部有4具533mm魚雷發射管,可發射“戰斧”巡航飛彈、“捕鯨叉”反艦飛彈和MK48重型魚雷。從第32艘“普羅維登斯”號開始,該級艇在首部壓載艙裝備了12具飛彈垂直發射裝置。可以說,“洛杉磯”級具有全面的反潛、反艦和對陸作戰能力,攻擊俄羅斯核潛艇、為美國航母編隊護航和打擊陸上目標是它的主要使命。

“海狼”級

隨著俄羅斯核潛艇技術的不斷提高,尤其是其噪音的大幅下降和潛深的持續增加,美國越來越有危機感。從80年代開始,美國著手進行第六代攻擊核潛艇“海狼”(Seawolf - SSN)級的開發工作。該級首艇“海狼”號於1989年10月25日開工,1997年7月19日服役。由於造價過於昂貴,加之前蘇聯解體,美國海軍戰略改變,所以“海狼”級僅建造了3艘;綜合性能大大領先於任何一級攻擊核潛艇,所以被譽為“21世紀的核潛艇”。

該級艇長99.37米,寬12.9米,水面航行時吃水10.94米,水上排水量7460噸,水下排水量9150噸,水下最大航速35節,最大潛深600米,全艇編制133人,其中12名軍官。它選擇了小長寬比水滴外形、首次採用了X型艇艉和泵噴推進方式,因而機動性高、安靜性好。其艇殼採用高強度的HY100鋼,可以在冰層下安全活動。艇上武器強大,艇艏有8具660MM大口徑發射管,可發射“戰斧”巡航飛彈、“捕鯨叉”反艦飛彈和MK48-ADCAP型魚雷。“海狼”級電子、水聲設備功能強大。可以說,“海狼”級的作戰能力是任何一級核潛艇所無法比擬的。在“海狼”級停建之後,美國海軍開始發展更適合其冷戰後戰略需求,也更便宜的新一代核潛艇“維吉尼亞”(Virginia - SSN)級,又稱為“百人隊長”級。

華盛頓級

美國和前蘇聯是兩個超級核大國,奉行的是“三位一體”全面發展的核戰略,由戰略核潛艇發射的彈道飛彈是其中的重要一環。為了搶速度,美國甚至等不到專門設計一級戰略核潛艇。它將正在船台上建造的“蠍子”號攻擊核潛艇從指揮台圍殼後面中間插入了一段39.6米長的分段,並在其中安排了16枚“北極星”戰略飛彈及其指控系統。1959年,這艘被改名為“喬治·華盛頓”號的戰略核潛艇終於如期服役了,這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戰略核潛艇。

作為美國第一級戰略核潛艇,“華盛頓”級共建造了5艘,它長116.3米,寬10.1米,水下排水量6700噸,在艇艏部有6具533MM魚雷發射管。艇上可攜帶16枚“北極星A1”彈道飛彈,射程為1200海里。

伊桑·艾倫級

1961年,美國又建造出第二代戰略核潛艇“伊桑·艾倫”級,該級共建5艘,比“華盛頓”級,在艇形、動力、設備、飛彈性能等方面都有很大地提高。該級艇長125米,水下最高航速30節,艏部有6具533mm魚雷發射管,攜帶16枚“北極星A2”彈道飛彈,射程1500海里。

拉斐特級

1963年,第三代戰略核潛艇“拉斐特”級開始服役,總共建造31艘。該級艇長129.5米,寬10.1米,水下排水量8250噸,裝1座S5W反應堆,功率1.5萬馬力,水下航速30節,最大潛深300米。該級最初裝備“北極星”型彈道飛彈;從1967年開始改裝“海神”彈道飛彈,該彈裝有10-14個分飛彈頭,射程4600海里,圓偏差機率為540米。

俄亥俄級

核潛艇 核潛艇

1974年,美國開工建造第四代,也是最先進的一代戰略核潛艇--“俄亥俄”(Ohio - SSBN/SSGN)級,首艇“俄亥俄”號於1981年11月正式服役,到1997年9月,該級艇完成了全部18艘的建造計畫。“俄亥俄”級長170.7米,寬12.8米,水下排水量18750噸,最大潛深300米,最大航速25節,裝1座S8G壓水反應堆,2台蒸汽輪機,功率約60000馬力。它的艇體中部採用雙層殼體,其餘占全艇長60%的部分採用單殼體,裝備了AN/BQQ5聲吶等十餘部水聲、電子設備。尤其是憑藉著極低頻通訊系統,它在水下300米處也可接到岸台信號。該級前8艘攜帶24枚“三叉戟Ⅰ”彈道飛彈,從第9艘“田納西”號開始裝載24枚“三叉戟Ⅱ”彈道飛彈。該彈射程12000公里,攜帶12枚分飛彈頭,一種為10萬噸當量W76-MK4型,另一種為47.5萬噸當量W76-MK5型,圓偏差機率為90米。

俄亥俄級(OHIO)彈道飛彈核潛艇研製國家:美國 名稱型號:“俄亥俄”級(Ohio Class) 研製單位:美國通用動力公司電船分公司(General Dynamics Corporation) 造價:平均每艘造價20多億美元 現狀:美國海軍的這18艘”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戰略核潛艇分屬美太平洋艦隊和大西洋艦隊指揮。8艘屬於駐紮在班戈海軍基地的太平洋艦隊的戰鬥序列,其中4艘正在改裝為攜帶“戰斧”式巡航飛彈、可進行特種作戰的攻擊型核潛艇;而大西洋艦隊第10潛艇大隊第16和20潛艇中隊各統領5艘其中四艘。

維吉尼亞級

由於世界局勢與美國海軍作戰需求的轉變以及自身昂貴的造價,美國海軍在冷戰結束前進行的最後一個攻擊核潛艇計畫“海狼”級的量產計畫在1992年遭到取消,僅前三艘付諸建造。1991年起美國海軍開始籌劃另一種排水量、價格均比海狼級低的新一代攻擊核潛艇,作為“海狼”級取消後的替代方案。最初此計畫被稱為“百人隊長”級(Centurion Class)攻擊核潛艇,美國海軍希望其成本能壓低至海狼級的2/3。爾後此計畫的產物就是“維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未來將是“洛杉磯”級核潛艇的後繼者。

維吉尼亞級核動力攻擊潛艇(Virginia class submarine,又稱為774級)是美國海軍第一艘同時根據大洋和近海兩種功能設計的核潛艇,由NSSN計畫衍伸而來,同時也是一種取代冷戰時代海狼級潛艦的便宜方案,維吉尼亞級成軍後預計取代洛杉磯級潛艇,計畫建造30艘。

首艇“維吉尼亞”號(SSN-774)於1998年開工建造,預計2004年建成服役。美國海軍計畫共建30艘。該級艇長114.91米,寬10.36米,吃水10.1米,水下排水量7800噸,水下航速34節,下潛深度488米。核反應堆一次裝料可使用33年。裝備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和12個“戰斧”巡航飛彈垂直發射管。艇載電子設備將安裝最先進的C4ISR作戰系統。該級艇能發射美國海軍正在研製的“曼塔”可回收自主式無人潛水器,用於水下偵察、掃雷和反潛;還能快速部署6人“海豹”突擊小組,該小組配備自己專用的ASDA小型潛艇,其航程為125海里,可以直接與“維吉尼亞”級潛艇對接。

俄羅斯

俄羅斯核潛艇部隊,比美國的核動力潛艇要晚,從50年代中期為了在冷戰中對抗美國海軍核動力潛艇。前蘇聯才開始設計建造核動力潛艇已經發展到第四代。

屬於前蘇聯第一代攻擊核潛艇是 “N”級核潛艇。“N”級於1955年開工設計,1958年開始服役,是蘇聯海軍首批核潛艇。共建造13艘。長109.7米、寬9.1米、吃水6.7米,排水量5000噸(水面)/5750噸(水下),動力裝置採用1台核反應堆,及2台蒸氣渦輪機,2軸,功率3萬馬力,最大航速30節(水面),最大潛深300米,武器有10具魚雷發射管(艇首6具使用533魚雷、艇尾4具,使用406魚雷)。從這些標準可以看出,它大大致和美國第三代核潛艇水平相當。比美國第一代“鰩魚”級和第二代“鰹魚”級要先進得多。1970年4月,一艘“N”級核潛艇於英國海域進行演習時,失事沉沒。

1965—1990年,前蘇聯又建造了第二代核潛艇——“V”級,“V”級共三種型號。“V-Ⅰ”型共建成了17艘,該級長94米、寬10.5米、吃水7.3米,排水量4300噸(水面)/5300噸(水下)、最大潛深600米,動力裝置為2座PW型核反應堆,2台蒸氣渦輪機。單軸。功率3萬馬力、最大航速16節(水面)/32節(水下)。武器有6具魚雷發射管、可發射53型線導魚雷、SS-N-14反潛反艦兩用飛彈(射程46KM)、飛彈可以在水下20—40米發射,而且該級核潛艇還可以攜帶核深水炸彈。

核潛艇 核潛艇

“V-Ⅱ”型於1972—1975建成,該級長98.5米、寬10米、吃水6.75米,排水量4600噸(水面)/5680噸(水下)、最大潛深600米,動力裝置為1座核反應堆,功率3萬馬力、最大航速16節(水面)/31節(水下)。武器有8具533魚雷發射管。

“V-Ⅲ”型共建成了24艘,1978—1990建成,該級長107米、寬10.6米、吃水7米,排水量5800噸(水面)/6000噸(水下)、最大潛深600米,動力裝置為2座PW型反應堆。單軸。功率3萬馬力、最大航速18節(水面)/30節(水下)。武器有除`6具魚雷發射管外、還可以發射SS-N-15、 SS-N-16反潛/反艦兩用飛彈。SS-N-21遠程巡航飛彈。它也是前蘇聯第一種使用拖曳聲吶天線的潛艇。

而第三代核潛艇“A”級(又稱“阿爾法”級)於1970—1983年建造,共有37艘。長81.5米、寬9.5米、吃水7.5米,排水量2800噸(水面)/3700噸(水下),動力裝置採用2台170MW型壓水堆。單軸,功率5萬馬力,最大航速20節(水面)/43-45節(水下),最大潛深700米,人員為40人。武器有6具533魚雷發射管,可以發射SS-N-15及53型魚雷。可以攜帶20枚魚雷及40枚水雷。而且A級最有名的是它是世界上航速最快、下潛深度最深的潛艇。而且人員最少。小巧的外型使它可以在狹窄水域作戰的能力。

繼第三代核潛艇之後。前蘇聯於1978年建成了第四代“O”級(奧斯卡)。“O-Ⅰ”型共有2艘。80年下水,1982年開始服役。1985年-1993年“O-Ⅱ”級以每年一艘的速度生產。該級寬18.2米,動力裝置採用2座200MW壓水堆和2台汔輪機。雙軸雙槳,功率7。5萬馬力,最大航速30節(O-Ⅰ型)/28節(O-Ⅱ型),最大潛深500米,武器有40度傾斜布置的24具能發射”SS-N-19艦對艦飛彈及533、650魚雷發射管各4具。使用SS-N-15、SS-N-16型核反潛飛彈,並可裝備SS-N-21巡航對地飛彈。

在“O”級之後,蘇聯服役了“阿庫拉”級、“麥克”級、“塞拉”級三種高性能核潛艇,顯示了蘇聯不俗潛艇製造能力。

“鯊魚”級(阿庫拉級)攻擊核潛艇,它是前蘇聯第四代核潛艇。1985年服役。長110米、寬14米、吃水10.4米。排水量7500噸(水面)/9100噸(水下),動力裝置採用2座200MW型壓水堆及2台汔輪機, 單軸雙槳,功率4.76萬馬力,最大航速32節(水下),最大潛深400米。武器有能發射533、650”魚雷發射管各4具。它還可以發射SS-N-15、 SS-N-16反潛飛彈,及SS-N-21巡航飛彈。

塞拉級(簡稱S級)多用途攻擊核潛艇屬於前蘇聯第四代攻擊型核潛艇。首艇於1984年建成服役,最後一艘遲至1993年才交付部隊,共建造6艘。該級艇共有2型均由“紅色索爾莫沃”造船廠建造的。該級艇雖然被定為多用途攻擊潛艇,但其最主要的任務則是消滅敵方的彈道飛彈核潛艇。當然塞拉級也能勝任摧毀敵方水面艦艇、攻擊陸上戰略目標等多種任務。該艇令人驚愕的地方是可以達到600米的潛深,令幾乎所有的魚雷都束手無策。S-Ⅰ型艇最大武器裝載量為30枚,一般可裝12枚65型魚雷和20枚53型魚雷,或SS-N-15、SS-N-16反潛飛彈,SS-N-21對地巡航飛彈。如果裝載飛彈的話則必須相應減少魚雷的數量。其執行布雷任務時,最多一次可攜帶各型水雷60枚。S-Ⅱ型艇的武器裝載量增加到40枚,除了能發射Ⅰ型艇的所有武器外,據說還能發射SA-N-6式防空飛彈。由於是鈦合金耐壓殼,該艇造價及維護十分昂貴,故僅僅製造6艘。

M級為西方給該級艇起的Mike級(中文音譯為“麥克”級)叫法的簡稱。其實該級艇在蘇聯國內稱為685型或“魚翅”級,也屬於前蘇聯第四代攻擊型核潛艇。該級艇十分著名,在設計建造時採用了10多項新技術,建成服役後表現出色,其中一艘艇被前蘇聯政府授予“共青團員”的稱號。其實M級艇真正的成名在於這艘“共青團員”號的沉沒,知道這個名字的人比聽過M級的人要多。M級共有2艘,在北德文斯克市的北方機械製造企業代號為402造船廠建造,首艇於1978年4月22日正式開工,1983年5月下水,1984年8月至1988年7月間進行了海試,1988年9月13服役。該艇可以攜帶40餘枚魚雷,還可以攜帶SS-N-15、SS-N-16反潛飛彈,SS-N-21巡航飛彈。

核潛艇 核潛艇

而蘇聯的第一代彈道飛彈核潛艇“H”級開始建造於1958年,62年開始服役。武器為HI型攜帶16枚“薩克” SS-N-4型彈道飛彈(這種飛彈有很大缺陷。只能在水面發射。)60至70年代為了提高“H”級的生存能力,對其進行了改進,使用SS-N-5型彈道飛彈共3枚/每艘(H-Ⅱ型)、SS-N-8彈道飛彈(H-Ⅲ型)

第二代蘇聯彈道飛彈核潛艇是“Y”級,長129.5米,寬11.6米、吃水8.8米。排水量7800噸(水面)/9450噸(水下),動力裝置採用2座PWR型核反應堆及2台渦輪機,雙軸,功率4.5萬馬力,最大航速27節(水面),最大潛深400米。武器有攜帶16枚“索弗萊”SS-N-6型彈道飛彈。共建造34艘,大部分已經退役。

1971年,前蘇聯海軍開始設計建造第三代核潛艇“D”級,首艇於72月服役,長137米,寬12米、吃水8米,排水量8750噸(水面)/10200噸(水下),動力裝置採用與2座PW反應堆,2台渦輪機。雙軸功率5萬馬力,最大航速18節(水面)/25節(水下)最大潛深400米。攜帶12具“增程索弗萊”SS-N-8型彈道飛彈及533魚雷發射管6具,於1975年停建,從1974--1981年前蘇聯又對“D”級進行了改裝,發展了“D-Ⅱ”和“D-Ⅲ”型,攜帶16具飛彈發射器,並因此兩種改進型都比“D”級要大一些,“D-Ⅲ”型攜帶SS-N-23型彈道飛彈(二級液體火箭,1型為3個分彈頭,2型為單彈頭,3型7個分彈頭,單彈頭為45萬噸TNT當量,多彈頭20萬噸TNT當量/每個)。

第四代彈道飛彈“颱風”級於1978年開始建造,1984年9月正式服役,共建6艘。長171.5米、寬24.6米、吃水15米,自重排水量26500噸,水下全排水量49800噸,動力裝置採用2座PW330—360MW型核反應堆及2台蒸氣渦輪機,雙軸,功率8萬馬力,最大航速27節(水面),最大潛深1000米,採用綜合聲吶,衛星GPS導航和無線電導航系統,靜電陀螺慣導系統等。武器有533、650魚雷發射管各2具外,還攜帶20枚SS-N-20型潛地彈道飛彈(固體火箭。射程4500海里。CEP為350米,10枚分導式熱核彈頭,每枚20萬噸級)。是世界最大的潛艇。

蘇聯潛艇最大的問題在於,蘇聯核潛艇的安靜性不如美國核潛艇。除此之外,前蘇聯還生產了幾種專門裝備巡航飛彈的攻擊型核潛艇,如可發射SS-N-12“沙道克”飛彈的 “E”級、發射SS-N-7飛彈的“C”級、發射SS-N-9飛彈的“P”級等等。前蘇聯於1991年解體,俄羅斯成為前蘇聯核潛艇的繼承人。

英國

英國“前衛”級彈道飛彈核潛艇 英國“前衛”級彈道飛彈核潛艇

英國自1954年起開始實施核潛艇研製計畫。其第一艘多用途核潛艇——“無畏”號於1963年正式服役。該艇結構類似於美國“鰹魚”級核潛艇,艇上的核動力裝置購自美國,採用S5W型反應堆。英國首批5艘量產型核潛艇——“勇士”級艇於1966-1971年加入皇家海軍,該級艇裝備由英國按許可證生產的S5W型反應堆(英國稱為RWR1型)。

該反應堆還為60年代英國建造的首批4艘“決心”級彈道飛彈核潛艇所採用。“決心”級艇攜帶16枚美制“北極星-3”潛射彈道飛彈(後改裝A-3TK型多彈頭飛彈)。1973-1981年建成服役的6艘“快速”級多用途核潛艇則採用了由英國自行研製的PWR1 ModP1和P2型反應堆。建於80年代的7艘“特拉法爾加”級核潛艇採用RWR1 Mod2型壓水堆,並在世界上首次採用了泵噴射式噴水推進器。

英國最新一代核潛艇是90年代建成服役的4艘“前衛”級彈道飛彈核潛艇。該級艇裝備16枚三叉戟Ⅱ飛彈和英國自行研製的採用PWR2型反應堆的新型核動力裝置,熱功率為130兆瓦。應該指出,英國全部核潛艇從“無畏”號開始都借用了美國的設計方案,並且都採用了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生產的汽輪機。

英國“機敏”級攻擊型核潛艇 英國“機敏”級攻擊型核潛艇

冷戰結束後,英國海軍的水下力量也進行了較大規模地裁減。1990年,英國擁有16艘攻擊型核潛艇,1993年減至12艘,是11艘(7艘“特拉法爾加”級,4艘“快速”級)。根據1998年的英國官方防衛戰略評論,英國計畫從2006年起將攻擊型核潛艇數量穩定在10艘左右。英國自2001年起建造“機敏”級攻擊型核潛艇。該級艇結構由“特拉法爾加”級發展而來,排水量增加30%,武器數量增加近一倍,即從20件增加到38件,並安裝了2076型新型聲納系統。其核動力裝置仍採用PWR2型核反應堆,總體上類似於“前衛”級彈道飛彈核潛艇的動力裝置。首批3艘中的第一艘正在建造。該級艇將用於取代“快速”級艇。首艇S20“機敏”號原計畫於2005年6月交付,但由於BAE系統公司在潛艇設計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下水時間已推遲到2007年6月。另外2艘,即S21“埋伏”號和S22“機巧”號原計畫分別於2007和2009年交付試驗,可能也會相應順延。第二批3艘“機敏”級艇(用於取代頭3艘“特拉法爾加”級艇的)將推遲到第一批艇的所有問題都解決之後再行訂購。後4艘“特拉法爾加”級正在進行改進,主要改進內容是使其電子裝備達到“機敏”級艇的水平。

英國從90年代中期開始按照FASM計畫(“未來攻擊潛艇”)著手進行“機敏”級下一代核潛艇的設計工作,但2001年該計畫被著眼於2020年後的MUFC(“未來水下力量”)計畫所取代。後者對在未來信息化水下作戰環境中遂行行動的技術裝備和各種前景重新進行了評估,認為未來潛艇應成為與其他平台協同行動的作戰分系統之一。根據這一觀點,一個由Thale公司、羅爾斯-羅伊斯公司、BMT公司組成的私營財團正在進行代號為C4500的全新核潛艇的設計工作。該艇的特點是,雙殼體結構,自動化程度高,艇艏布置可更換的武器和有效載荷模組(可載無人潛水器),電力推進。

SSBN

決心級核潛艇

前衛級核潛艇

SSN

快速級核潛艇

特拉法爾加級核潛艇

機敏級核潛艇

法國

法國“凱鏇”級彈道飛彈核潛艇 法國“凱鏇”級彈道飛彈核潛艇

1956年,法國開工建造其第一艘核潛艇——Q-244號艇及其反應堆。但法國人最初自行研製潛艇核動力裝置的努力未能成功,由於政治原因,法國人拒絕了美國人向其提供反應堆的建議。因此Q-244號艇於1959年被迫停工,後來續建為“鰻魚”號常規動力飛彈試驗艇。

後來,法國優先發展彈道飛彈核潛艇。1971年,法國第一艘核潛艇——“可畏”號彈道飛彈核潛艇正式服役,到1985年又建成5艘同型艇。該艇在設計過程中模仿了美國的彈道飛彈核潛艇,攜帶16枚法國自行研製的潛射彈道飛彈:前兩艘艇裝備M1型飛彈,第三艘艇裝備M2型飛彈,第四、第五艘裝備M20型飛彈,後來前三艘艇都換裝了M20型飛彈,第六艘艇攜帶16枚M4多彈頭飛彈。在中修過程中,第二至第五艘艇換裝了M4飛彈。“可畏”級艇採用單軸核動力裝置,反應堆為國產的PAT1型壓水堆,採用電力推進。1976年,法國開始研製“紅寶石”級(SNA72型)攻擊型核潛艇,首艇於1983年交付海軍,到1993年共建成6艘,原計畫再造2艘,但由於經濟原因而取消。這是世界上尺寸最小的現代化核潛艇,水下排水量僅有2670噸。採用CAS48型核動力裝置,反應堆熱功率為48兆瓦。與“可畏”級一樣,該艇採用了首尾柱線型和單-雙殼體混合結構。

90年代,法國在主要實施了“可畏”級的後繼艇——“凱鏇”級彈道飛彈核潛艇的建造計畫。 “凱鏇”級艇共4艘,首艇S616“凱鏇”號已於1997年交付法國海軍,第二艘——S617“大膽”號於1999年底交付,第三艘——S618“警戒”號於2004年11正式服役, S619“可怖”號將於2008年7月交付。 “凱鏇”號採用單殼體結構,水滴線型和法國傳統的渦輪電力核動力裝置,後者使用1座K-15型新一代反應堆,熱功率150兆瓦,採用泵噴射式推進器。魚雷發射器位於舷側。每艘“凱鏇”級艇裝備16枚射程達6000公里的M45型潛射彈道飛彈,該飛彈裝備6個TN75型分彈頭。最後一艘即S619“可怖”號將裝備射程達8000公里的M51型飛彈。2009-2014年,在中修過程中將為其他3艘“凱鏇”級艇換裝M51型飛彈。法國將把彈道飛彈核潛艇總數將保持為4艘。

法國“紅寶石”級攻擊型核潛艇 法國“紅寶石”級攻擊型核潛艇

為取代逐漸老化的“紅寶石”級攻擊型核潛艇,法國計畫建造6艘“梭魚”級“未來多用途潛艇”,並從2002年開始展開設計工作。首艇“梭魚”號計畫於2007年“凱鏇”級艇完工後在瑟堡開工建造,於2012年服役,最後一艘將於2023年建成服役。“梭魚”級艇將採用使用K15型反應堆的核動力裝置,尺度相對較小(水面排水量4100噸),裝備4具魚雷發射管,彈藥基數18件,其中包括SCALP對地攻擊巡航飛彈。與法國以前的潛艇不同,將只在安靜航行時採用電力推進,高速航行時直接使用齒輪傳動渦輪主機驅動泵噴射推進器。潛艇將裝備SYCOBS新型一體化作戰指揮自動化系統(第一套系統將裝備“凱鏇”級艇S619“可怖”號)。

SSBN

可畏級核潛艇(Redoutable)

凱鏇級核潛艇(Triomphant)

SSN

紅寶石級核潛艇(Rubis)

梭魚級核潛艇(Barracuda)

中國

091型攻擊核潛艇

091型核潛艇(北約代號“漢”級)是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SSN),共五艘,舷號:401、402、403、404、405(依次稱呼為長征1-5號)。首艇(舷號:401)首艇1968年在葫蘆島船廠動工,1971年4月開始系泊試驗,7月開始用核能發電,主機試車考核,1974年8月7日交付海軍使用。後幾艘下水時間依次為1977,1983,1987和1990年4月8日。5艘漢級核潛艇都部署在北海艦隊。

該型艇採用水滴型線型,十字形尾附體,單軸推進,首水平舵置於指揮台圍殼前部。艇體採用雙殼體結構。耐壓船體內設有魚雷艙、指揮艙、反應堆艙、輔機艙、主機艙及尾艙等。突出首端上甲板的是水聲系統導流罩。

排水量:5500噸(水下);尺寸:長100米,寬11米,吃水8.5米

主機:核動力,渦輪-電力推進;1座壓水堆,90兆瓦,單軸。

092型彈道飛彈核潛艇

中國核潛艇 中國核潛艇

092型核潛艇中國研製的第一種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艇,北約代號“夏”級,1978年動工,1981年4月下水,1983年8月交付海軍使用。1985年第一次水下發射飛彈試驗失敗,1988年第二次發射才成功。裝備“巨浪一型”(JL-1)彈道飛彈(發射重量14,700kg、最大射程約2,150km),12座彈道飛彈發射管,數量可能在3艘,舷號均為406。2009年該型潛艇長征6號參與海軍60周年閱兵時首次對外公開亮相。

093型攻擊型核潛艇

核潛艇 核潛艇

中國093核潛艇(北約代號商級)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建造的第二代核動力攻擊型潛艇。093型是“一級多用途的攻擊型核潛艇,其安靜性、武器和感測器系統將比在役的091型核潛艇(北約代號漢級潛艇)有所改進。在評估武器裝備的性能時,對方強調:“除魚雷和可能裝備的反潛飛彈外,預計093型還將潛射反艦巡航飛彈,可能為自行研製的C801的後續型”。預計093型核潛艇首艇將在渤海造船廠下水,配置6門533mm魚雷發射管。據媒體推測,093級的噪聲水平與阿庫拉級潛艇(鯊魚級)或洛杉磯級潛艇相當。其隱身性能較漢級潛艇大為改觀。

排水量:6500 噸;長:120 米;寬:10 米

航 速:水面最大航速16節,水下最大航速22節

潛 深:300公尺

艇 員:140人

武 器:12枚巨浪-Ⅰ型潛射彈道飛彈(攜帶一個25萬噸克當量核彈頭),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094型彈道飛彈核潛艇

中國海軍新開發的彈道飛彈核潛艇(北約代號晉級潛艇)。094型是中國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的潛艇。預計將比092型彈道飛彈核潛艇(北約代號夏級潛艇)有明顯改進,安靜性和感測器系統性能有所提高,推進系統也要可靠得多。094型在葫蘆島的渤海造船廠建造。094型潛艇首艘已於2004年7月下水。094型核潛艇將裝載新型"巨浪-2"(JL-2)洲際彈道核飛彈,射程超過6000海里(據報導,最大射程約14,000km),在數目和性能上超過夏級核潛艇上裝載的飛彈。因此,中國彈道飛彈核潛艇能夠從中國近海的活動"陣地"瞄準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目標區。2007年在網上曝光,據推測是094型潛艇的照片。

095型攻擊型核潛艇

未有確切訊息。

096型彈道飛彈核潛艇

未有確切訊息。

印度

印度第一艘自主研發的核潛艇“殲敵者號”2009年7月26日正式下水。分析人士稱,在“殲敵者”完成海上試航正式服役後,印度將真正擁有由陸基核飛彈、海基核潛艇和空基戰略轟炸機組成的“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和中國之後第四個擁有完整的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的國家。“殲敵者”號屬於戰略核潛艇,排水量達6000噸,裝備有12枚射程為750公里的K-15型潛射飛彈,可更換為射程達3500公里的K-4型潛射飛彈,這些飛彈均可加裝核彈頭。

據悉,印度海軍的目標是在2015年前擁有至少3艘裝載遠程戰略飛彈的核潛艇。除“殲敵者”外,其他兩艘也在俄羅斯的幫助下,正由印度本土船廠建造。

印度總理辛格等政府官員當天參加了印度海軍在孟加拉灣基地舉行的核潛艇下水儀式。該核潛艇排水量約為6000噸,造價29億美元,可配備最大射程為700多公里的K—15型彈道飛彈。這艘潛艇將進行為期兩年的試航,計畫於2011年正式服役。印度海軍擁有1艘航母、8艘飛彈驅逐艦、約40艘護衛艦、16艘艇以及大量輔助戰艦。據悉,印度政府已批准2015年之前再建造2艘核潛艇。未來自然循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