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社交

校園社交

校園社交,是指在大學校園裡興起的聚餐社交風氣。聚餐在一定程度上擴展了大學生的社交圈,正常的同學間聚餐吃飯也無可厚非,但如果頻繁地把聚餐當成培養人際關係的方式,對大學生來說不太合適,畢竟這不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最重要的事,而且真正的朋友也不是靠吃飯就能交到的。大學生聚餐社交太多,浪費錢財、時間不說,交到的還可能是些酒肉朋友。聚餐不是培養人際關係的唯一途徑,大學生們不妨採用些更適合他們的方式,比如開展一些學術討論、公益活動等,也能交流感情、培養人際關係。

現象

校園社交校園社交
聚餐、喝酒,已成為不少大學生社交生活的一部分。2016年5月,媒體報導:河南大學學生幹部一個多月20多個飯局。一個面向460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三成受訪者聚會頻率達每周兩次以上,近四成聚會社交的開銷占生活費比例超過30%,竟有人1個月有20多個飯局。班級聚、舍友聚、社團聚、老鄉聚、獲獎聚,甚至連領到貧困助學金也要聚。

此前,關於大學學生會選舉、社團爭奪資源亂象的報導,也讓人心驚。大學階段,本來是一個做什麼都快樂、說什麼都真誠的階段。大學校園“聚餐社交”風行,令人不寒而慄。某高校社團聯合會負責人,在換屆當口的一個多月內,竟然奔波了大大小小20多個飯局。這樣的學生能否順利完成大學學業,不得不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客觀上,大學生已經成熟,大學也是一個小社會。但在思想還未成熟、價值還未定型之時,他們也容易被社會風氣所影響,認為“世俗化”“庸俗化”就是“靈光”,就是“能混社會”,視之為“主流”、以之為“上進”,反倒讓青春沾染上沉沉暮氣。

原因

在一個開放的時代,大學已不是象牙塔。大學校園的飯桌交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社會上應酬文化的折射。而這樣的飯局交往、酒桌社交,也只是大學校園風尚的一個折射。現代大學固然培養了很多優秀人才,但同時也不乏如老舍小說《趙子曰》中所描寫的,愛慕虛榮、不務正業的趙子曰之類。究其實,大學生來自社會,不能不接受社會風氣的塑造。他們的普遍狀況,更像“顯微鏡”,具體而微地映射出時代的整體風尚。

調查顯示,近六成的學生雖然心裡不情願,但接到聚餐邀請還是會去,一是想多認識人,二是擔心被人說另類。流風所及,確實容易風行草偃。而對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而言,聚餐社交本身就是負擔。偶然、適度的應酬與交際,在所難免;了解一些基本禮儀,避免畢業後進入職場鬧笑話,也無可厚非。但如果深陷其中、難以自拔,成為現象、文化,則就該警惕、須改變了。

影響

校園社交校園社交
大學時光美好而短暫,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大學生如果將寶貴的時間用於“聚餐社交”,一次聚餐一個晚上的時間就沒了。特別是那些本來就有課的學生,只能選擇“翹課”參加聚餐,這勢必影響他們的學業。這樣的校園“聚餐社交”,顯然得不償失。

1、對於大學生來說,以“聚餐社交”來培植“圈子文化”,其負面影響不可小覷。

圈子文化”具有封閉性、排他性的特徵,容易產生拉關係、走後門等不良現象。作為大學生,其在讀書階段的最重要任務和責任,就是汲取知識素養,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那么,如果將心思用於“圈子文化”中,必然會讓他們的思想陷入歧途。

2、校園“聚餐社交”,也不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大學校園“聚餐社交”,不過是社會上形形色色聚餐的翻版,無非是借題發揮,無病呻吟。大學生聚在一起吃吃喝喝,抽抽菸,聊聊天,吞雲吐霧,學弟學妹拜拜學兄學姐,難免市儈習氣。熱衷於“聚餐社交”的學生,必然會在不知不覺中養成錯誤的社會認知,將來走上社會,輕則大手大腳花錢,重則以聚餐之名,行“團團伙伙”之實。他們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不會把主要精力用在正道上。他們不再相信“天道酬勤”,不再相信實力才是職場“敲門磚”,不再信奉只有腳踏實地的努力,才能贏得人生、贏得未來。他們所信奉的是積攢“人脈”可以走捷徑,關係決定一切,朝中有人好辦事。當高校培養的學生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分子,這無疑是高等教育的失敗。

3、校園“聚餐社交”,推杯換盞、觥籌交錯的背後,折射出某些大學生“三觀”的嚴重扭曲,折射出高校核心價值觀教育軟弱無力。

向校園“聚餐社交”說不,必須從“三觀”教育入手,不斷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當今社會,各種思想互相激盪,人們的思想解放,價值多元,社會更開放,更包容。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社會沒有主流價值觀、核心價值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當旗幟鮮明,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觀點

校園社交校園社交
大學生仍是時代的驕子,仍是走在時代風尚前列的人群。正因此,更可以用健康向上的社交方式,來滌盪“吃喝醬缸”的薰陶漸染,建構更有意思也更有意義的社交文化。不用迷信“煙燻酒醉才是友誼的潤滑劑”,青春有自己的打開方式:對於熱衷於此的校園“官油子”,應該敬而遠之;對於這套遊戲規則的浸染,可以更多地說“不”。

不管是學校、教師還是社團,其實都可以有更好的方式來構建學生的社交生活。在大學裡,有趣、有營養的交際其實很多:周末學術沙龍、咖啡館創業交流會、線下讀書會、校園外語角、各種社團活動,甚至操場草坪上的吉他歌會、腳踏車騎行、團隊戶外爬山……這些才應該成為大學社交生活的美好回憶,而不是一個個夜晚的沉醉不起。

青春,有更值得期待的東西。年輕人終究是要走出校園、走向社會的。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他們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新來的年輕人”可以給一個單位注入活力,帶來新的文化、新的風氣。這樣的年輕人多了,健康向上的文化就能不斷引入社會,社會才會為之一新。如果還沒入社會就被飯桌捆得死死的、被酒精泡得透透的,變成“小酒鬼”“交際花”,端起酒杯一套一套的、做起事來一愣一愣的,我們又如何寄希望於青春令社會更加昂揚。

改變風氣,而不被風氣肆意地改變。其實,“無聚餐、不社交”,並不只是一些大學生的習氣。馬克思有句名言:友誼需要用忠誠去播種,用熱情去澆灌,用原則去培養,用諒解去護理。這才是“人、關係與連線”的社交本質——以真誠、理解、健康、信任與熱情作為核心理念,塑造並輸出更健康、更向上的社交文化,讓這個社會更好地形成人與人之間的聯結,這同樣關乎當代大學生的責任與使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