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牧業
境內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素有“糧倉”、“梨鄉”之譽。年均降水626.5毫米,平均氣溫 10.3℃,無霜期195天,適宜種植小麥、玉米、穀子、大豆、油料等農作物。部分村莊可以一年兩作。2002年,糧食產量創歷史最高記錄,總產6830噸,人均540公斤。 山巒重疊,溝壑縱橫,是該鎮的地貌特徵。境內有林面積9337.4公頃,占總面積的35.5%。牧坡面積11368公頃,占總面積的43.7%。因此,優勢產業是林、牧業。
經濟發展
1986年以來,該鎮在積極引深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不斷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同時,大力實施科學興農戰略,先後推廣紅富士蘋果、優質酥梨、虹鱒魚、三元雜交豬、優質肉牛等新品種、新技術10多項,科技進步在經濟成長的份額上升到35%。2003年,全鎮大牲畜年末存欄860頭,羊存欄7860頭,傳統產業——養豬業,優勢更加明顯,全年出售肉豬9260頭,占全縣總數的19.52%;年末存欄8190頭,占全縣存欄總數的21.88%;飼養量17450頭,戶均4.55頭,位居全縣第一。2003年各類畜產品715噸,是1986年的1.5倍。以黃梨、酥梨、紅富士蘋果為主的經濟林333公頃,產果1100噸。其中梨園189公頃,年產黃梨250噸。柿莊黃梨以個大、皮薄、味甜、耐貯藏而聞名,暢銷運城、臨汾、陝西、河南、河北等地。2003年,農、林、牧、漁總產值1250萬元,是1986 年的1.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1666元,是1986年的4.84倍。 境內交通方便,基礎設施齊全。縣道北固線途經全鎮通往高平,沿黑東線南行可直達省道坪曲公路,大部分建制村通水泥路。
教育文化狀況
全鎮有國中1所,國小55所,在校學生1600多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8%。有中心衛生院1所,村衛生所15個,供電所1個,變電站1個,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為91%、72%。村村通程控電話、通自來水。
硬體建設
近年來,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鎮人民,戰勝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扭轉了森林防火長期以來的被動局面,大力加強城鎮改造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投資1200萬元,建設城鎮商住樓17500平方米,硬化街巷12000平方米,建成了占地2500平方米的農民休閒文體廣場,建成了惠及集鎮及周邊近4000人的安全飲水工程;投資1500萬元,鋪設村村通水泥路65公里,硬化街道68500平方米,綠化村通公路30公里,荒山造林3000畝;畜牧、林果、糧食、 蠶桑產業全力推進。中石油、中聯、格瑞克等一批煤層氣開採企業進駐我鎮謀求發展,國家重點工程100萬伏特高壓輸變電線路貫穿全境,全鎮經濟社會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