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三絕

柳氏三絕

“柳氏三絕”,指宋代柳永和其兄柳三復、柳三接。張思岩《詞林紀事》:“永字耆卿,初名三變······有兄三復、三接,皆工文,號柳氏三絕。”三人皆有文名,其中以柳永為最。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

簡介

"柳氏三絕"即書畫碑刻、木雕和石獅。
書畫碑刻:在牌坊街的永慶門旁,兩個斗大的字鑲嵌在門側牆壁上,左為"孝",右為"忠",為宋代理學家朱熹所書。
正門上,有明萬曆尚書王國光題的一副楹聯:"屏障插文峰百世書香飛驥足,樓台圍帶水九天水暖出龍頭"。王國光是陽城人,與柳大夏、柳遇春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當年,柳遇春與王國光、內閣協辦大學士田宜庵三人同游歷山舜王坪後,曾在此唱合作詩,留下了諸多手跡。
柳氏後人少與官府來往。在《河東柳氏訓道碑》中曾告誡子孫:"......路有萬里,京歸吾府,勿宿異姓驛,恐騷官衙......"。柳氏後人無論做官經商,最喜結交的,還是這些文人學者。
柳氏民居現存名人書畫碑四十餘通。除朱熹、王國光外,明代理學家王陽明、書畫家文徵明、方元煥等均在此留下了手跡。朱熹、文徵明、王陽明的書法碑刻在北方非常少見,有極高的欣賞價值和文物價值。而更讓人驚奇的是,柳氏民居還保存著唐畫聖吳道子及一代山水畫宗師荊浩的的幾通畫碑,堪稱國寶。
朱熹,南宋著名理學家。他發展了二程(程顥、程頤)關於理氣關係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世稱程朱理學派。柳氏民居所存朱熹行草書法碑之碑文即是朱熹論《周易本義》中的內容。其書法剛健清勁、端莊穩重、粗獷古樸。
程顥曾任晉城縣令,朱熹是否來過這裡,無從考證。
文徵明,明代著名書畫家。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又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他十九歲時應鄉試,因書法拙劣而置三等,故雪恥而發奮學書。他的書法工四體,其中小楷、行草尤佳,有"玉版聖教"之稱。柳氏民居共有文徵明行草書法碑四塊,內容為《諭俗四條》,為研究"吳門書派"書法藝術及當時社會倫理道德規範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王守仁,號陽明山人,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他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用以對抗程朱學派。王陽明與朱熹這兩大對立學派代表人物的書法碑刻同時在此出現,表明了柳氏宗族博採眾長,取各家學派之精華為己所用的心跡。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原為民間畫家,後來供奉宮廷。他的畫立體感很強,畫中人物身上的衣帶,看上去似隨風飄動,人稱"吳帶家風"。吳道子有"畫聖"之稱,被民間繪塑藝人奉為"祖師"。可惜迄今未見其真跡,僅有摹本《天王送子圖》映其畫風。尚可反柳氏民居現存有吳道子畫碑兩通,其中之一為《聖人十相圖》,題材為孔子向十大弟子講述堯舜故事的場景,畫中人物神態各異,衣帶飄逸,整幅畫線條流暢,共有題款三處,另一為小影,是研究其畫風、畫技的珍貴資料。
除了上述眾多名人書畫碑刻外,柳氏民居還有楹聯、家訓、匾額、祭祖、記事、墓志銘、墓碑等碑碣百餘通,皇賜御製碑八通,壁畫26塊,無愧一個藝術寶庫。
碑碣是歷史的見證,書畫烙滿歲月的印痕。擦肩而過,文風撲面、墨香宜人。碑石字畫作為一道不滅的風景,為柳氏民居增添了一道亮麗奪目的異彩。
木雕:在西文興,不論你置身在關帝廟,還是那些民居院落中,環顧四周,幾乎滿目都是木雕飾品。那些精美的雕刻,成為柳氏民居的又一大特點。
首先是形式的多樣性。以現存比較完整的司馬第與中憲第來看,在梁坊的外表上,樑柱交接處的雀替上、梁坊之間的梁托上、二層樓的欄桿上,幾乎所有的門窗上,凡是由木料製成的構件,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裝飾處理。橫向的枋子表面上都有或深或淺的木雕花;豎向伸出的梁頭或者做成菊花頭的形狀,或者用花形的木板遮蓋;梁坊與立柱交接部位的雀替也充滿木雕,有時它們和柱上布滿木雕的橫坊組成一副兩柱之間的雕花掛落;二層樓的木欄桿,從扶手下面的墊木、欄板到地栿都有裝飾處理,欄板部分雖然大的框架相同,但其中每一部分的分格式樣,木墊板上的花飾卻各不相同;門窗也有隔扇與檻窗之分,門窗上的花格紋更是豐富多變,有各種幾何紋的,有較複雜的花飾紋的,它們各取一式,互不雷同,僅窗
花圖案就四十餘種。
柳氏民居的木雕表現內容豐富多彩。這裡既有宮廷建築裝飾中常見的龍、獅子、麒麟、蝙蝠等動物形象和牡丹、蓮荷、各種卷草等植物形象以及萬字、壽字等紋樣,同時又有官式建築很少用的果品、花瓶、筆筒等民俗、民間用品。而且這些動、植物本身的形象也不像在官式建築中那么規範化,而比較自由多樣,顯得生動而活潑。
在"行邀天寵"的門頭雕刻中,不但有這些動物、植物的單體形象,而且還用這些形象組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群體,賦予了它多種涵義。例如有孩童手牽蓮花站在荷葉上,喻意人是無所依託忽然而生的佛教意寓;琴、棋、書、畫組合在一起表達了主人的生活情趣和人生的追求;幾隻蝙蝠圍著一個壽字喻意"五福捧壽"的吉祥含義。在雕刻手法上,既有立體的透空雕,又有高低層次不同的深雕、淺雕和線雕。這幅共有五層的木雕作品,可以演驛出30多種解釋,讓人們在驚嘆古人精湛的建築技能的同時,更折服宅院主人們豐富的想像力和充滿激情的創造力。它充分表達了柳氏後人的人生追求和志趣。
石獅:獅子的造型自西漢傳入中國,就為中國的百姓所喜愛,無論宮廷還是民間,在門前蹲上兩個獅子,既有護衛之意,也求吉祥之福。
柳氏民居現存石獅102個,幾乎每座建築前都有石獅。它們或蹲立在門枕石座上,或嬉耍在抱鼓石面上,神態各異,憨態可掬。神形比較接近唐宋時期的獅子風格,總體造型濃厚,雄獅威嚴傲視,母獅慈祥安靜。既無皇宮大門前獅子的兇狠,也無南方民間石獅的滑稽,但在細部的處理上又敢於突破傳統。例如,司馬第大門右邊的母獅子按傳統形式應該是腳按一隻幼獅,而在這裡卻是腳按繡球,而在胸前又臥伏著一隻小獅,成為不分雌雄的形象了。大門兩邊抱鼓石上的小獅子和大門裡影壁基座上的獅子形態活潑。它們或蹲或臥,上下相互呼應;或奔跑或跳躍,前後嬉耍著繡球。在這些小獅子之間有一根繩索將它們連結,在形象上增強了獅子之間的聯繫,避免在整體構圖上的鬆散,在稱呼上因"繩"與"神"諧音,因而使這些獅子得到了"神獅"的美名。
柳氏民居最有名的石獅是兩座牌坊夾桿石上的八個小獅。它們神態各異,每隻獅子都有著不同的寓意,被稱為"教化獅"。
丹桂傳芳"牌坊下的第一尊石獅叫"翹尾巴獅",它嘴上拴著繩索,尾巴向上翹著,表現文人傲慢清高、口無遮攔、愛發表意見。用繩索拴住獅嘴,告誡柳氏族人,話到嘴邊留半句,禍從口出的道理。第二尊石獅叫"老實獅",獅子的尾巴藏在了兩腿之間,表現文人不再傲慢,懂得夾著尾巴做人了。第三尊石獅叫"安分守己獅"。獅腳下有兩個小獅子,肚子下有一個大圓球,意為安安分分過日子,堅守規矩。第四尊石獅腳下踩著一個探出頭來的獅,肚子裡還有一個低著頭的小獅,意為"出人頭地"。
"青雲接武"牌坊下的第一尊石獅叫"金榜題名獅",獅胸前戴了一朵花,表示已經高中進士。第二尊石獅叫"尋求靠山獅",獅身緊靠石柱,提醒柳氏後人,高中進士後要投靠到權的門下,便於日後發展。第三尊石獅的前腿直直站立,身子向上仰起,獅身下臥著一個頭、鹿尾、獅身的小獅子。意為"坐享俸祿"。第四尊石獅叫"宦海沉浮獅",獅脖上的一圈毛,酷似內方外圓的古錢,意為掛著錢串子在宦海里尋求生存。告誡柳氏後人,官場沉浮變化莫測,該用真本事就得用真本事,該花錢送禮也要捨得花錢。
清華大學古建研究專家樓慶西教授說:在全國民居中找到這樣完整的、形態多樣的石獅是很難的,近期還沒有發現第二處。
這些石獅隨著牌坊距今已經有450多年的歷史了,雖然由於石質較差而受到風化,但它們仍然不改昔日的神態。
在柳氏民居中徜徉,我們品味著"隱者"之痛,也感受著"隱者"之樂。這些教化獅,是否可以理解為"隱者"的覺悟呢?
"問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當年,柳氏的後人們,對李白這首詩,一定體會頗深。
西文興,柳氏家族的隱身之地。
西文興,柳氏後人的棲樂之園。

柳氏民居簡介

柳氏民居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位於沁水歷山舜王坪自然風景區腹地。2006年05月25日,柳氏民居作為明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柳氏民居系我國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柳宗元後裔於明清時期所建。為一進十三院文人府邸,是一處極為罕見的集南北建築風格於一體的明清文化藝林。從院宅、祠堂、廟宇、樓台到木石雕刻、匾碣墓銘,無不蘊含著精湛的建築藝術和深邃的文化內涵。
柳氏民居的先祖,為唐代河東解州柳宗元的同宗。唐末永貞年間,柳宗元參與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遭到貶黜,他的同族為了免受牽連而四散逃避,族中一支就隱居在此。歷經宋元兩代,河東柳氏族人游居歷山一帶,時至明代永樂年間,河東絳州公柳琛攜妻楊氏定居沁水,建造西文興村,距今約600年。柳氏民居真實地記載了由明代的“官而商”到清代的“商而官”的社會發展史,揭開了河東柳氏家族百世書香門第的神秘面紗。柳氏民居為典型的明清城堡式建築群,內部結構有點像古時的瓮城,村外還環繞著城牆。村落骨架主要是一條環繞幾個大院落的環形通道,其中一條最寬的街道叫牌坊街,街道上有兩座石牌坊,石牌坊完全是仿木結構,一座上書“青雲接武”,一座上書“丹桂傳芳”。在我國現存的牌坊中,主要有貞節牌坊、功德牌坊兩種,但柳氏民居的這兩座牌坊是成賢牌坊,取意“學到痴愚便是賢”之意。是明朝廷表彰柳氏族人柳祿、柳遇春而修建的,至今有450年的歷史。目前在我國尚屬首例。
柳氏民居,就其建築規模、藝術、工藝質量、建造技術來看,建造工藝水平極高,布局結構精巧,磚木結構十分堅固。從門、窗、過亭、檐頭、樓道的斗拱、勾檐、浮雕、門匾、楹聯、繪畫、木刻、石雕、書法的裝璜、布局上看,其觀賞、研究的價值好於喬家大院,且保存下來的文物之多之好在我省少見。據考證,目前有宋代理學家朱熹的書法碑一通,明代文學家王陽明的書法碑二通,明代曲江書法家方元煥的草書碑刻四通,明戶部侍郎、吏部尚書、可樂山人王國光詩作碑刻一通,明代內閣協辦大學士田宜奄的詩作碑刻二通,寧海知州柳柳泉的碑刻二通,大書法家文徵明的書法碑一通,鄭觀洛的書法碑一通。另外,還有未署名的書法碑40餘通,以及不少的石、木刻楹聯、壁畫、皇家賜匾多幅,還有柳氏族譜等文物。特別是朱熹、王守仁、文徵明的書法墨跡碑刻在我國北方實屬罕見,研究價值極大。除此之外,還有散落在地頭院落的家訓、祭祖、記事、皇旨碑石、墓誌碑石多通。從這些物件的藝術構築上,便知曉柳氏民居的研究價值之重要,更是研究我國北方人文歷史、古建築史、文化、藝術、書法、考古方面的珍貴史料發掘地和開發、利用、遊覽的勝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