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情況
現代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始於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美國,至今不過80年的歷史,在中國,城鎮職工養老納入社保更是不到20年的歷史。中國當前所有領取養老金的人繳納養老金的年限不超過20年,而且,養老金領取時間越長的人,繳納養老保險的時間越少。這是導致中國養老保險收支壓力的一個特殊因素,是那些早早建立養老保險的國家所沒有的。
中國現在的情況是,2009年全年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11491億元,比上年增長18.0%,全年基金總支出8894億元,比上年增長20.4%。收大於支,但是支的增長速度大於收。有數據表明,2001年以來,在覆蓋的城鎮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職工中,參保人數平均增速為4.04%,已經低於離退休職工人數的平均增速6.64%,而養老金的籌集主要依賴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人數。顯然,養老金收小於支會持續下去,這意味著中國養老保險收支出現赤字將不是很遙遠的一件事情。
另外一個因素就是老齡化。據有關機構測算,2030年前後,中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預計將增至4億左右,相當於現在歐盟15國的人口總和;到2050年,中國60歲和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總數將分別達到4.5億和3.35億,這意味著每3個人中就有1個老人。中國60歲以上人口超過14%,65歲以上人口超過10%,按照國際社會標準,中國人已經跨進了老齡化社會的門檻。
上海試行
2010年10月1日,上海市正式啟動試行《企業各類人才柔性辦理申領基本養老金手續的試行意見》。
其中,將企業各類人才均納入柔性延遲申領養老金實施範圍,即參加本市城鎮養老保險的企業中,具有專業技術職務資格人員,具有技師、高級技師證書的技能人員和企業需要的其他人員均可柔性延遲退休。
該種模式被稱為“柔性退休”,簡單說,就是過了法定退休年齡仍然就業的企業職工,在“超期服役”期間沒有資格領取養老金。
背後動力
上海“柔性退休”政策的本質還是希望減少領養老金人口的數量,從而減少社保基金收支壓力。
上海是中國少有的幾個養老保險基金當年收支就出現缺口的地區,2009年,上海市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618.73億元,支出710.59億元,當年基金收支相抵後缺口91.86億元。在上一個年度,缺口的數額是88.64億。缺口呈越來越大趨勢,顯然這是上海“首吃螃蟹”的背後動力。
社會評論
對“柔性退休”這一概念,有媒體評論說,“柔性延退”是“多贏之舉”,使個人、企業和社會保險基金都得益。從報導中,我們注意到一點,上海官員的解釋中漏掉了“柔性”這一美麗動人的定語,並沒有提到“柔性”亦即“可選擇”的好處,因此他的表述很有可能指的是“非柔性延退”。延遲退休的“柔性”和“非柔性”有什麼差別呢?這裡面的差別其實還是蠻大的。
常言道:“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柔性延退這把鑰匙其實開的是“人力資源不足”這把鎖。以上海的政策為例,很明顯,哪方面人力資源不足,就允許他們延退。目前(2010年)試行的範圍首先是局限在“參加上海市城鎮養老保險的企業”,然後是局限於三種人,其一,具有專業技術職務資格人員;其二,具有技師、高級技師證書的技能人員;其三,企業需要的其他人員。
更重要的是,提出延退的初衷,實際上是為了緩解養老保險基金的壓力。但是這把鎖用“柔性延退”的鑰匙是開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