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瘡痂病菌概述
危害幼嫩葉片、枝梢和幼果。葉片初生油漬狀黃褐色小點,後逐漸擴大為木栓化並向葉背隆起,呈錐形瘡痂狀,葉正面多凹陷形如“漏斗”,病斑連合時葉片歪扭,表面粗糙。枝梢變短、扭曲,表面粗糙。幼果果面呈瘤狀突起,木栓化,果小、皮厚、畸形、易早落。天氣潮濕時,斑面長灰色薄粉霉(分生孢子)。柑橘瘡痂病與潰瘍病患部均表現木栓化病斑,兩病除病原菌一為真菌(瘡痂)一為細菌根本不同外,症狀上也有許多不同點,其中最大差異是,瘡痂病葉扭曲畸形,潰瘍病葉形狀大小正常。
柑橘瘡痂病 - 信息中文學名: 柑橘瘡痂病
別稱: 癩頭疤
分布區域: 中國各柑橘產區均有分布
病原拉丁學名: Elsinoe fewcetti
病害類型: 真菌
柑橘瘡痂病菌
柑橘瘡痂病 屬於半知菌亞門,在柑橘產區危害嚴重。其有性階段屬於子囊菌亞門、腔囊綱,在中國尚未發現。病菌初次侵染來自帶菌苗木、接穗和種子,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組織或芽鱗片上越冬。當春暖潮濕的季節到來時,病組織上產生的孢子,借風、雨、昆蟲等傳播,經表皮或傷口侵染嫩枝、新梢、花和幼果,數天后形成病斑並再繼續產生孢子,開始2次及多次重複侵染,直到入秋又以菌絲在病組織內越冬。病害發生的嚴重程度與寄主的品種、樹齡、組織的老嫩以及氣候栽培管理水平有關。此外,這個屬的另一個種引起葡萄黑痘病。其他如甘薯、蓖麻、玫瑰和扁豆等也是該菌的寄主.
柑橘瘡痂病 - 為害症狀
在葉片上初期為油漬狀的黃色小點,接著病斑逐漸增大,顏色變為蠟黃色。後期病斑木栓化,多數向葉背面突出,葉面則凹陷,形似漏斗。嚴重時葉片畸形或脫落。嫩枝被害後枝梢變短,嚴重時呈彎曲狀,但病斑突起不明顯。花器受害後,花瓣很快脫落。果上發病症狀在謝花後不久即可出現,開始為褐色小點,以後逐漸變為黃褐色木栓化突起。幼果嚴重時多脫落,不脫落的也果形小,皮厚,味酸甚至畸形。空氣濕度大時,病斑表面能長出粉紅色的分生孢子盤。
柑橘瘡痂病 -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瘡痂病菌以菌絲體在患病組織內越冬。翌年春季,當氣溫回升到15℃以上,並為陰雨高濕的天氣時,老病斑上即可產生分生孢子,並藉助水滴和風力傳播到幼嫩組織上,萌發後侵入。潛育期10天左右。新病斑上又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次侵染。
不同柑橘類型和品種的抗病性差異很大,一般寬皮柑橘和檸檬類比較容易感病,雜柑和柚類次之,甜橙類則很抗病。在我國栽培的柑橘品種中,最易感病的有溫州蜜柑、早橘、本地早、南豐蜜橘、福橘、衢橘、乳橘、檸檬、檸檬及天草等;其次是椪柑、蕉柑、枸頭橙、小紅橙等;比較抗病的有柚類、梗橘和大多數雜柑類品種;甜橙類品種在我國表現高度抗病。但在阿根廷、美國等地已發現另一種瘡痂病菌和新的生物型,可使甜橙類品種嚴重發病。瘡痂病菌只侵染感病品種的幼嫩組織,初抽出來的新梢幼葉尚未展開前及剛落花後的幼果最易感病,隨著組織的老熟,感病性也隨之下降。
溫度和濕度對瘡痂病的發生流行都有決定性的影響。發病的溫度範圍為15~30℃,最適為20~28℃。在浙江等橘區,瘡痂病以對幼果的為害最重,春梢的發病情況在不同年份間有很大差異。溫度偏低是限制春梢發病程度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