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潰瘍病菌

柑桔潰瘍病菌

柑桔潰瘍病菌(拉丁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itri)為假單胞菌目、黃單胞菌科、黃單胞桿菌屬。革蘭氏陰性菌,好氣性,短桿菌。引起柑橘潰瘍病

基本信息

.

學名

Xathomonascampestrispv.citri(Hasse)Dye

異名

PseudomonascitriHasse;Bacteriumcitri(Hasse)Doidge;Bacilluscitri
(Hasse)Holland;Phytomonascitri(Hasse)Bergeyetal.;Xanthomonascitri(Hasse)Dowson;Xanthomonascitri(Hasse)Dowsonf.sp.aurantifoliaNamekata&Oliveira;Xanthomonascitri(exHasse)nom.rev.Gabrieletal.;Xanthomonascampestris(Pammel)Dowsompv.aurantifoliiGabrieletal.

英文名

Citruscanker;Bacterialcankerofcitrus;Citrusbacterialcanker(allstrains);Asiatiocanker;CankerA;CancrosisA;SouthAmericancanker;Falsecanker;CankerB;CancrosisB;Mexicanlimecancrosis;CankerC;Citrusbacteriosis;CankerD.2.分類地位 Bacteria,Gracilicutes

識別特徵

革蘭氏陰性菌,好氣性,短桿菌,極生蛋鞭毛,有莢膜,無芽胞,生長適溫為20—30℃,引起柑橘潰瘍病。

分布

性別:不清性別:不清
A菌系原產於亞洲,並廣泛分布,發現的國家有阿富汗、孟加拉、中國(福建、江西、四川、香港、台灣、中國東部)、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包括沖繩島)、高棉、朝鮮、韓國、寮國、馬來西亞、馬爾地夫、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菲律賓、沙烏地阿拉伯、斯里蘭卡、泰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越南、葉門,非洲:(都是A菌系)葛摩群島、象牙海岸、加彭、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莫三比克(椐報導已經根除)、留尼旺、塞席爾、薩伊,北美洲∶墨西哥(D菌系,並已聲明消失了)、美國(1912年傳入佛羅里達、又蔓延到阿拉巴馬、喬治亞、路易斯安納,南卡羅亞納和德克薩斯;1933年佛羅里達根除,1947年全美國根除;1986年佛羅里達再次發現A菌系,其消滅計畫正在實施;E菌系僅分布於美國佛羅里達州),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貝里斯、瓜德羅普、馬提尼克、多米尼加、海地、St.Lucia、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還沒確認,也沒有詳細資訊),南美洲∶阿根廷(A菌系沿海岸線分布,B菌系僅局限於恩特富里奧斯南部的耒檬上),巴西(A和C菌系、聖保羅的普魯登特總統城)、巴拉圭(東北部、北部和中西部;MatoGrossodelSur的東部、東南部和南部;聖卡塔琳娜州)、巴拉圭(A、B和C菌系,東部和西部,查科中部)、烏拉圭(A菌系正在根除之中,薩爾托-烏拉圭河北岸、派桑杜北部,B菌系在1985年消滅掉了),大洋洲∶聖延島、科科斯群島、斐濟、關島、馬里亞納群島、北部密克羅尼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柑桔潰瘍病已經在南非、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的商品柑桔產地根除了,但偶然可以看到。

寄主

主要是芸香科野生的和栽培的植物,在經濟上造成損失最大的是柑桔、甜橙、酸橙、來檬和柚,自然侵染僅發生在柑桔屬植物上(包括雜交品種和載培品種),也發生在枸桔(Ponirustrifoliata)、金桔(Fortunellamargarita)、Severiniabuxifolia和菲律賓木桔(Swingleaglutinosa)上。芸香科其他的寄主還包括Aurantioideae、Rutoideae和Toddalioideae亞科的一些植物,還報導了一種非芸香科寄主榔色木(Lansiumdomesticum,楝科)。B菌系與A菌系有相同的寄主範圍,但是感染某些寄主並不嚴重,C和D菌系僅侵染來檬(Citrusaurantifolia)。巴西有報導說酸草(Trichachneinsularis)也是柑桔潰瘍病的寄主。

主要鑑定特徵

病害發生在葉、小枝、刺、老枝和果實上,引起落果和落葉。

葉片

葉片受害,開始於葉背出現黃色或暗黃色針尖大小的油漬狀斑點,逐漸擴大,同時葉片正背兩面均逐漸隆起,呈近圓形、米黃色病斑。以後病部表皮開裂,呈海綿狀,隆起更顯著,木栓化,表面粗糙、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中心凹陷,周圍有黃色或黃綠色暈環,有些品種在緊靠暈環處常有褐色的釉光邊緣。到後期,病斑中央成火山口狀開裂。病斑大小隨品種而異,甜橙、臍橙和柚上的病斑較大,枸桔、桔和檸檬上的病斑較小。

枝梢

病斑特徵與葉片上基本相似,但更粗糙、隆起、黃褐色、圓形、木栓化,病斑中心呈火山口狀開裂,但無黃色暈環。發病嚴重時病斑密集,環繞枝梢,導致枝梢枯死、落葉。

果實

果實上病斑也與葉片上相似,但病斑較大,一般為4~5mm,最大可達2cm,木栓化程度比葉片上更為堅實,病斑中央火山口狀開裂更顯著。有些品種在病健交界處有深褐色的釉光邊緣。病斑只限於果皮上,永不穿透果皮。幼病果有樹脂狀分泌物、發病嚴重時引起早期落果。
潰瘍病與瘡痂病的區別,葉片上症狀的區別 潰瘍病的病斑較大、木栓化,葉片兩面均突起,中間稍凹陷,外圍有黃色暈環,病葉形狀基本正常;瘡痂病的病斑較小,病斑僅限於葉片的一面,病斑較不規則,外圍無黃色暈環,病葉常扭曲畸形。
潰瘍病與瘡痂病顆粒上症狀的區別 將病斑做切片於顯微鏡下檢查,潰瘍病的中果皮細胞膨大,外果皮破裂,病健組織之間一般無離層;瘡痂病則中果皮細胞增生,外果皮不破裂,病健組織之間有明顯的離層,病組織內可見到菌絲體或分生孢子。

生物學特性

革蘭氏陰性,好氣桿菌,0.5~0.75×1.5~2.0μm,極生單鞭毛。在2%蔗糖-蛋白腖瓊脂上產生大量黃色沾液,菌落黃色、圓形、表面光滑、稍隆起。能水解明膠、酪蛋白和澱粉,水解七葉苷,不能還原硝酸鹽。病菌生長適宜溫度為20~30℃,最低5~10℃,最高35℃,致死溫度為55℃10分鐘。最適酸度為pH6.6。柑桔潰瘍病菌有不同的致病型、血清型和遺傳型菌株,通常分成以下幾個菌系∶A菌系(CBCD-A,亞洲型潰瘍病或真正潰瘍病型),分布於除地中海盆地和美國之外的大部分柑桔種植區;B菌系(CBCD-B,假潰瘍病型),分布於阿根延和烏拉圭;C菌系(CBCD-C,墨西哥來檬型),分布於巴西和巴拉圭;D菌系(CBCD-D)分布於墨西哥;E菌系(CBDB-E,柑桔細菌性葉斑病)分布於美國佛羅里達州。Gabriel等於1989年根據染色體DNA限制性酶切片段多形性的區別提出∶把A菌系提升到種的水平,命名為Xanthomonascitri;把B、C、D菌系命名為Xanthomonascampestrispv.aurantifolia;把E菌系命名為Xanthomonascampestrispv.citrumelo.但是,1990年Vauterin等和1991年Young等提出不同意見,認為目前還不能這樣進行分類。
亞洲型的A菌系毒力最強,分布最廣,侵染許多芸香科的寄主。B菌系雖然也侵染柑桔屬的寄主,但在阿根廷、烏拉圭和巴拉圭主要侵染檸檬,可能與降低致病力的A菌系有關。在巴西,C菌系主要侵染來檬(C.aurantifolia)。柑桔潰瘍病的變異體與不同菌系型的病害有關,可以通過血清學、噬菌體分型、質粒DNA含量、染色體DNA指紋圖譜、限制性酶切片段的多型性、脂肪酸構成、同功酶含量和氨基肽酶活性來區分。

傳播途徑

病害遠距離傳播主要是苗木、砧木、接穗和其他繁殖材料。許多原來無病的地區,由於引進帶病的苗木、接穗等導致病害迅速蔓延。病果及沾污病菌的包裝物、運輸工具等也是遠距離傳播的一種途徑,但是還沒有引起病害流行的確切報導。一棵樹上或樹與樹之間的短距離傳播主要是通過風雨、昆蟲和農具等。

檢驗方法

免疫學方法、噬菌體分型、質粒DNA分析、染色體DNA指紋圖譜、限制性酶切片段的多型性分析和脂肪酸構成,已經用於病害診斷和病原菌鑑定。但是,柑桔潰瘍的確切鑑定,必須依靠對柑桔的致病性測定。

直觀檢查

在產地或引進的苗木中檢查一定數目的枝條、葉片或果實是否具有前述柑桔潰瘍病的典型病狀。如果有症狀,就從病斑直接分離病原菌。如果看不到症狀,就取一定的葉片做為一個樣品,用蛋白腖磷酸緩衝液充分沖洗。沖洗液在室溫下培養幾個小時,用細菌濾器濃縮,在培養基上分離或離體葉片接種,ELISA或IF檢驗。

分離培養

取小塊新鮮病組織(很難從木栓化的老病斑中分離到病原菌)於滅菌蒸餾水中攪碎製成菌懸液。然後將菌懸液或上述細菌濃縮在營養瓊脂培養基上劃線分離,根據柑桔潰瘍病菌菌落的形態特徵選取菌落。

離體葉片富集

柑桔潰瘍病菌能夠選擇性地用離體葉片或切碎的葉片組織富集,如葡萄柚、甜橙和墨西哥來檬等感病寄主的葉片。採集溫室栽培植株的幼頂葉,用自來水沖洗10分鐘,1%次氯酸鈉表面消毒1~4分鐘,在無菌條件下用滅菌蒸餾水徹底沖洗,然後針刺葉片背面造成傷口,背面朝上放於1%水洋菜培養皿中,每皿1張葉片,每張葉片上5~10個針眼,加10~20?l斑水抽提液,在25~30℃有光條件下培養5~7天,觀察傷口的反應,分離病原菌的方法同上。

致病性測定

接種感病寄主植物的種苗如葡萄柚墨西哥來檬、枸桔和甜橙等,可測定出分離培養得到的細菌是否柑桔潰瘍病菌。把待測菌配成菌懸液,任選如下一種方法接種。
(1)選用充分展開而未角質化的葉片,用針刺傷,用消毒脫脂棉蘸上每毫升含106~7個細胞的菌液,貼在接種處,遮光保濕,一般4~5天即可發病。
(2)噴霧接種感病寄主幼苗的幼頂葉和枝條,壓力為170kpa,接種濃度為每毫升108個細胞,塑膠袋覆蓋保濕24~72小時。
(3)用離體葉片富集的方法,針刺接種葉片背面或用金鋼砂擦傷離體葉片,用接種原飽和棉球接種。柑桔潰瘍病A菌系能產生典型的症狀,B、C和D菌系也能產生典型症狀,但有時只產生胼胝質狀的白色或灰白色組織,並破裂。E菌系(柑桔細菌性葉斑病菌)則產生如下症狀∶a.水漬狀擴展斑,接種針刺傷口周圍無壞死組織形成;b.無水漬狀擴展斑,傷口周圍有明顯的褪綠組織(銹色或銹黃色)。用已知噬菌體鑑定病原菌 A菌系對噬菌體CP1和cp2敏感,B菌系對cp3敏感,有明顯的溶菌作用,可用於病菌鑑定。但是,所有用於鑑定病原菌的噬菌體,一定要有已知的寄主範圍。血清學試驗 要事先分別製備出各個菌系代表性菌株的抗血清(一般用兔子),並用硫酸銨沉澱法製備出免疫球蛋白。ELISA∶用間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進行測定,採用鹼性磷酸酶系統較好。免疫螢光(IF) 在多孔載玻片上每孔分別加25?l不同的待測細菌抗原製劑,空氣乾燥,慢慢過火焰固定。每個待測細菌要設幾個重複,同時要設標準菌株的陽性對照、陰性對照、正常血清(免疫前)對照和空白對照。抗血清要用PBS做適當稀釋,在同一載玻片上1孔加1個稀釋度(要選用3個稀釋度),每孔加25?l。在37℃保濕培養30分鐘,甩掉液滴,用PBS洗3次,每次泡5分鐘,輕輕吸乾。每孔再加適當稀釋的FITC標記的羊抗兔抗體25?l,37℃保濕培養30分鐘。用PBS重複上述沖洗過程,吸乾後加10?l0.1MpH7.6PBS-甘油,蓋上蓋玻片,在螢光顯微鏡下檢查。FITC在顯微鏡的紫外光下呈亮綠色螢光。若標準菌株陽性對照有螢光,而正常血清及PBS陰性對照沒有時,再檢查待測樣品細胞是否呈現螢光。基因DNA指紋圖譜 如果在菌種鑑定中需要進行菌系區分,可以做基因DNA指紋圖譜分析。方法是∶分別提取標準菌和待測菌的DNA,加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分解,然後做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用溴化乙錠染色、照相。待測菌與標準菌的DNA指紋圖譜進行比較。

有關檢疫規定

柑桔潰瘍病是中俄植檢植保協定中,俄方提出的危險性病害,在出口到俄方時應嚴格檢疫。在國內種苗調運中亦應加強檢疫,嚴禁從疫區調入繁殖材料,對外來的芸香科植物都要經過檢疫和消毒。 柑橘潰瘍病病害預防與治療,靚果安300倍液加沃豐素600倍液噴霧,可治療可預防,方案都可適應。病害嚴重時期,同時加灌根方案,效果會更好。
柑橘潰瘍病柑橘潰瘍病

菌物界(三)

“菌物界”這個名詞是我國學者裘維蕃等於1990年提出的,並已得學術界的一定支持,這是指與動物界,植物界相併列的一大群無葉綠素,依靠細胞表面吸收有機養料,細胞壁一般還有幾丁質的真核微生物。一般包括真菌,粘菌和假菌(卵菌等)3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