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枚(Méi)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周代有銜枚氏官職,其後以官名為氏。周代時,設有掌管各種禁令的官:有雍氏(掌溝瀆之禁)、萍氏(掌水禁)、司寤氏(掌宵禁)、司烜氏(掌火禁)、野廬氏(掌路禁)、脩閭氏(掌國中路禁)、銜枚氏(禁喧譁)等共七職。由於禁令近於刑法,故屬之司寇。據《周禮·秋官·銜枚氏》載“謂銜枚氏掌司囂,釋曰:以銜枚不得語,是止囂之官。”銜枚氏之後,以祖上官名為榮,遂以官名中的枚字為姓,稱為枚氏。
遷徙分布
(缺)枚姓望居淮南郡(漢曾置淮南國,治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北,後遷壽春,今壽縣。魏亦曾置淮南國,後為淮南郡,轄境均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區。隋亦以壽州為淮南郡,唐為壽州壽春郡。唐有淮南道,治揚州,自今湖北應山、安陸、應城以東,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境內。中葉以後,置淮南節度使,亦治揚州。宋有淮南路,治揚州。後分為東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黃陂、河南光山一帶。東西二路分界約在今安徽省鳳陽、和縣一帶)。歷史名人
枚乘:漢初文學家。字叔(公元前?-公元前140),淮陰人。從小對文學就有著濃厚的興趣。其中,《漢書·藝文志》著錄枚乘賦九篇,其國的《七發》是他的代表作。後來他寫辭賦出了名,就離鄉遠遊尋求生活的出路。不久,他來到了物阜豐的廣陵,在吳王劉濞言中當了一名郎中(文學侍從)。枚乘不僅善於文辭,而且富有膽識。當他得知吳王劉濞醞釀反叛漢朝廷時,便及時上書勸阻,但劉濞不予理睬,他就毅然離吳投梁,被梁孝王劉武奉為上賓。為了維護統一,制止分裂,枚乘再一次上書諫阻吳王,但吳王一意孤行,仍然不予理睬。公元前154年,劉濞聯合其他六個王國起兵反叛中央朝廷,結果僅僅三個月時間,就被漢景帝平定了下去。由於枚乘屢次上書,所以他善諫的聲名大著。漢景帝任命他為弘農都尉,但他不樂意擔任地方官吏,覺得還是作賦論文自在,於是稱病辭官,復回梁國。梁孝王劉武的賓客都善作賦,但以枚乘為最高。劉武死後,賓客盡散,枚乘回淮安老家居住。漢武帝劉徹做太子時就已仰慕枚乘的名聲,待到即位以後,特地用“安車蒲輪”徵召他到京城長安去,此時枚乘已年邁體衰,結果病死在途中。枚皋:字少孺(公元前153-公元前?),枚乘庶子,也是有名的漢賦作家。當年枚乘從梁國重故里時,皋的母親不肯相隨,於上枚乘留錢給皋, 讓他陪伴母親。枚皋深受父親薰陶,自幼愛好文學,並且善於辭賦。十七歲那年,他上書梁共王,梁共王非常賞識他的才學,便召他為郎。三年後,枚皋因遭受讒言獲罪,家室被沒收,他隻身逃到京都長安,幸逢大赦,他就上書北闕。當初枚乘病死後,漢武帝曾下詔尋找他的後代,枚皋自陳是枚乘的兒子,漢武帝喜出望外,便立即召見,並命他當殿作賦。枚皋才思敏捷,下筆立就,從此深得漢武帝的寵愛,不久便拜他為郎,後來還派他出使匈奴。此時的枚皋可說是平步青雲,但是他並不迷戀權勢,苟合時尚;相反,史載他“不通經術”,這在當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勢下,就更加顯得可貴了!枚皋不同於當時一般文人之處還表現在他談葉滑稽,不拘禮節,經常在漢武帝面前調笑取樂,但是只要有機會,他便直言切諫。當漢武帝濫用人力物力,修建奢華的上林苑時,他就曾和東方起上書反對。《漢書.藝文志》說枚皋有賦一百二十篇,確實是漢賦的一個多產作家,不過其成就比起枚乘來,自然遜色多了。今淮安河下有枚亭、枚公河、枚里街,皆為紀念枚氏父子。
郡望堂號
1、郡望淮南郡:①漢曾置淮南國,治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北),後遷壽春(今壽縣)。魏亦曾置淮南國,後為淮南郡,轄境均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區。隋亦以壽州為淮南郡(唐為壽州壽春郡)。②唐有淮南道,治揚州,自今湖北省應山、安陸、應城以東,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境內。中葉以後,置淮南節度使,亦治揚州。
2、堂號(缺)
通用對聯
〖枚姓宗祠四言通用聯〗觀濤遣興;
馳檄稱長。
——佚名撰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辭賦家枚乘,字叔,淮陰人。初為吳王劉濞郎中,吳王要反亂,他曾勸阻,吳王不聽,他又投奔梁孝王。景帝時,官弘農都尉,後因病棄官。武帝即位後,用安車蒲輪征他人京,死在途中。著有賦九篇,《七發》中有“七月既望,觀濤曲江”的句子。下聯典指西漢辭賦家枚皋,字少孺,枚乘的兒子,武帝時曾為郎。才思敏捷,性格詼諧,當時人把他比作東方朔,著有賦一百餘篇。文學家揚雄曾說:“在軍旅戎馬之際,要飛書馳檄(及時寫出又快速傳遞檄文),還是用枚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