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王之亂

七王之亂

七王之亂是發生在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參與叛亂的是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王: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故又稱七國之亂。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錯上疏《削藩策》,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建議,於次年冬天下詔削奪吳、楚等諸侯王的封地。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由於不滿朝廷削減他們的權力,以“清君側”為名聯兵反叛,後因戰略失當,被漢朝和梁國聯手平定,七大功臣為:漢朝方面周亞夫、竇嬰、欒布、酈寄,梁國方面劉武、張羽、韓安國。七國之亂的根源是強大的諸侯王勢力與專制皇權的矛盾,七國之亂的平定,標誌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加強。

基本信息

歷史背景

七王之亂七王之亂
漢高祖劉邦翦除異姓諸侯王后,大封同姓諸侯王以鎮撫天下。後來諸王封地實際成了獨立王國,與漢廷的矛盾日益激化。漢文帝用賈誼策,將一些諸侯國分小。漢景帝時又採納御史大夫晁錯削藩的建議,將諸侯王的部分封地收歸朝廷管轄。由此觸發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王之亂。

漢景帝即位後針對地方各諸侯割據勢力越來越大而直接威脅到中央權力,景帝採用晁錯之策,著手削藩,削弱各諸侯王的權力,結果引起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的七國之亂。景帝為平息叛亂而殺晁錯,向七國“謝罪”,但七國仍然進攻不止。於是景帝派遣周亞夫率軍抵抗,於公元前154年平定叛亂。之後,下令把諸侯王任免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打擊了割據勢力,鞏固了中央集權。

戰爭簡介

七王之亂漢景帝陽陵
漢景帝得知諸王起兵,任周亞夫為太尉,率領36將軍迎擊吳、楚軍。命曲周侯酈寄擊趙軍,將軍欒布擊齊地諸叛國,以外戚竇嬰為大將軍屯守滎陽(今屬河南)。周亞夫採納趙涉建議,避開吳軍設有間諜的崤、澠(今陝西潼關至河南澠池一帶),繞道武關(今陝西商南東南),直趨洛陽。進至淮陽(今屬河南)後,又依鄧都尉計,率軍直抵戰略要地昌邑(今山東巨野南),深溝高壘,欲以逸待勞。時吳、楚軍全力攻梁。梁王幾次遣使向周亞夫求援,景帝後來也下詔命周亞夫救梁。周亞夫深知吳、楚軍勢雖盛,但不能持久,且梁國尚有一定的抗禦實力,故仍堅守昌邑,派弓高侯韓頹當等率輕騎出淮泗口(淮水與泗水合流處,在今洪澤湖內),迂迴吳、楚軍側後,斷其糧道。劉武亦命大將韓安國、張羽等全力抵禦,屢敗吳、楚軍。吳、楚軍攻梁不下,轉攻周亞夫率領的漢軍主力,雙方對陣於下邑(今安徽碭山),吳、楚軍因久戰乏糧,急欲速決,先是多次挑戰,周亞夫堅壁不應,繼又聲東擊西,欲攻破漢軍壁壘,又被周亞夫識破,終因飢疲不堪,被迫撤退。周亞夫乘機派精兵追擊,大破吳、楚軍。劉濞棄軍逃至丹徒(今屬江蘇),被東越人所殺,劉戊自殺,吳、楚起兵三月即敗。欒布率兵至齊,解臨淄之圍。劉雄渠、劉□、劉辟光、劉賢等兵敗被誅或自殺。欒布隨即還師與久圍邯鄲(今屬河北)不下的酈寄合兵,引水灌城,劉遂自殺。

歷史事件

劉濞是劉邦的侄兒,經營吳地40餘年,蓄謀奪取中央政權。漢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一月,漢廷下詔削奪吳國會稽(約今江蘇東南部及浙江、福建)、豫章(約今江西)兩郡。劉濞即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在廣陵(今江蘇揚州)起兵,企圖經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入長安。他與楚王劉戊通謀,率吳、楚軍先攻景帝子劉武為王的梁國,破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一說柘城西北),大敗梁軍,乘勝圍攻梁國都城睢陽(今河南商丘南)。同時,膠西王劉□、膠東王劉雄渠、淄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亦起兵圍攻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趙王劉遂也起兵反叛,形成七王聯合反對漢廷之勢。

七王之亂漢景帝昏殺晁錯
漢初,劉邦以為秦之速亡在於皇室孤立無援,在次第剪除韓信等異姓功臣王的同時,大封同姓諸侯。諸王占有大半國土,朝廷直接掌握者僅15郡。文帝時,賈誼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漢書·賈誼傳》)的分國政策。景帝即位,御史大夫晁錯力主“削藩”。其時,劉濞經營吳地已歷40餘年,鑄鐵煮鹽,財用富饒,招納亡命,日益驕橫,聞訊後加緊謀反活動。景帝前元三年冬,朝廷下詔削吳王封地。正月,吳王殺朝廷所置王國官吏,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起兵於廣陵(今江蘇揚州)。下令國中男子年齡上與王同(62歲),下與太子同(14歲),皆徵發,得20餘萬人。在吳王煽惑下,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菑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率兵共圍不肯反叛的齊王劉將閭於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楚王劉戊以兵從吳,趙王劉遂駐軍於其封國西界以待吳楚兵。史稱七王之亂。
景帝聞訊,拜周亞夫為太尉,率36名將軍東擊吳、楚;遣曲周侯酈寄擊趙;遣將軍欒布擊齊;以竇嬰為大將軍,屯兵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監督齊、趙方面戰事。繼誤聽故吳相袁盎之言,斬晁錯以謝天下,並遣袁盎為使,詔諭吳王。後見吳王無意罷兵,乃決計征伐。
吳王舉事時,其大將軍田祿伯進言:願領5萬人循江淮而上,經武關(今陝西商南南)取長安。青年將領桓將軍認為,吳多步兵,利於險阻;漢多車騎,利於平野,吳兵應置沿途城邑於不顧,直趨洛陽(今洛陽東),據山河之險以號令諸侯。吳王均不納,率軍渡淮,會合楚軍,共攻梁國,破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殺梁軍數萬人。梁王遣六將軍迎戰,吳、楚復擊敗梁兩軍,進圍梁王劉武於睢陽(今商丘南)。劉濞還遣人埋伏於崤山(今陝縣東南)、黽池(今澠池西)間,欲阻殺周亞夫。
七王之亂七王之亂
周亞夫受命,面陳用兵方略於景帝:避吳、楚兵鋒芒,捨棄梁國部分土地以牽制之,斷其糧道,相機破敵。景帝允諾後,亞夫秘密經武關達洛陽,前出至淮陽(封國名,今淮陽、太康、鹿邑、柘城一帶),納鄧都尉之策,引兵東北行,屯於昌邑(今山東金鄉西北)。
吳、楚攻梁急,梁王屢次求援,亞夫均不往救。僅令弓高侯韓頹當等率輕騎兵出淮泗口(泗水入淮之處,舊址在今洪澤湖內),斷吳、楚兵後路,阻其糧運。後見吳、楚軍多次受挫,乃將主力推進至下邑(今安徽碭山)。吳、楚軍轉攻亞夫軍。亞夫仍堅壁不出。吳、楚軍飢,求戰益急,發起夜襲。吳、楚軍鼓譟於壁壘東南,亞夫使人戒備於西北,破其聲東擊西之計。吳、楚軍欲進不得,欲戰不能,糧運不繼,被迫退卻。亞夫乘勢揮軍追擊,大敗吳、楚軍。楚王劉戊自殺。劉濞領壯士千餘人渡江,逃至丹徒(今江蘇鎮江東),倚東越兵萬餘人自保。不久,東越受漢使利誘,騙劉濞勞軍而殺之,獻其首級於朝廷。
膠西、膠東、菑川、濟南四王兵圍臨淄,齊王以形勢緊迫,暗與四王通謀欲降,得知朝廷發兵訊息後,守御之意乃堅。欒布等引兵至齊,擊敗四王兵,解臨淄之圍。膠西王自殺。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被殺。酈寄至趙,攻回兵固守趙國都城邯鄲(今屬河北)的趙王,七日未克。欒布破齊還,與酈寄合兵,引水灌城,城壞,趙王自殺。七王之亂,歷時三月即告平定。

相關人物

七王之亂石雕劉濞(前216年-前154年)
劉濞(bi四聲)(前216年-前154年),沛縣(今江蘇省)人,漢高祖劉邦的侄子,劉仲的長子,劉邦封為吳王。

劉濞為人極為剽悍勇猛而有野心,他的性格與父親相反,卻與劉邦相似。漢高帝十一年乙巳(前196年)年滿二十歲的劉濞受封為沛侯,英布反時,劉濞以騎將,隨從劉邦破英布軍。劉濞從軍有功,漢高祖又顧及吳郡接壤東越等國,乃需選壯王鎮之,漢高帝十二年丙午(前195年),劉邦懼怕江東人士不服他的皇權,故而封劉濞為吳王,都於沛(江蘇沛縣),改當年劉賈所封的荊國為吳國,統轄東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國都於廣陵(江蘇省揚州市)。劉濞懼怕江南,故而不敢以荊國舊都——吳縣(今蘇州)為其國都。

漢文帝時,劉濞的兒子吳國太子在京城與文帝皇太子下棋時出現爭執,後吳太子無禮,被皇太子所殺,後來劉濞痛失愛子。劉濞在封國內大量鑄錢、煮鹽,並招納工商和「任俠奸人」,以擴張割據勢力,圖謀篡奪帝位。漢景帝采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奪王國封地,他謀劃了「清君側」的策略,以誅晁錯為名,聯合楚趙等國叛亂便在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前154年),帶領楚、趙等七國公開叛亂,史稱七國之亂,後被漢軍主將周亞夫擊敗,劉濞兵敗被殺,封國被中央廢除,吳國至此滅亡。

七王之亂漢景帝

漢景帝(前188~前141)中國西漢皇帝。劉啟。漢文帝長子。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是中國歷史上比較開明的君主之一。漢景帝繼續推行文帝發展農業生產的政策。他即位後,節儉愛民,與民休養生息,田賦三十稅一,人民負擔減輕。還大力興辦水利事業,以促進農業生產。針對地方各諸侯割據勢力越來越大而直接威脅到中央權力,景帝採用晁錯之策,著手削藩,削弱各諸侯王的權力,結果引起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的七國之亂。景帝為平息叛亂而殺晁錯,向七國“謝罪”,但七國仍然進攻不止。於是景帝派遣周亞夫率軍抵抗,於公元前154年平定叛亂。之後,下令把諸侯王任免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打擊了割據勢力,鞏固了中央集權。景帝還大力加強軍事力量,反擊匈奴的侵襲和騷擾。同時,他又採取和親政策,將公主嫁給匈奴單于。

漢景帝在位期間,由於他採取比較開明寬鬆的政策,社會經濟呈現繁榮景象,百姓安居樂業,政治上相對穩定,統治得到加強,社會十分殷實富足。歷史上把這一段時期和漢文帝時期並稱之為文景之治。

七王之亂周亞夫(?~前143)

周亞夫(?~前143)中國西漢將領。沛(今屬江蘇沛縣)人。周勃之子。少好兵書。初封條侯。漢文帝後元六年(前158),他以河內(今河南武陟西南)太守被任為將軍,駐守細柳(今陝西鹹陽西南),抵禦匈奴侵擾。因治軍嚴謹有方,不久遷中尉,掌京城治安,兼領北軍。景帝繼位後,任車騎將軍。

景帝三年(前154)吳、楚等七王反叛,周亞夫以太尉率軍平叛。他會兵滎陽,固守昌邑,待機以輕騎斷絕叛軍糧道。最後以精兵出擊,不到3個月就平定了叛亂。後以功受任太尉,鏇升丞相。

後因反對封王信為侯,直言逆上,又因其子盜買御物受牽,被捕下獄,廷尉責其反,遂在獄中絕食而死。

戰爭評價

周亞夫平七王之亂,叛軍方面,劉濞懼部下反戈,既不納良謀,亦不信用將領,20萬大軍蟻聚梁地,失去主動。齊地四王久圍臨淄,不會同趙王直搗洛陽或關中,未占先機。漢軍方面,周亞夫屯兵昌邑,與睢陽成犄角之勢,既可威脅吳、楚軍側背,又可防吳、楚軍繞樑北進,西撲滎陽,最終收以逸待勞之效。梁王及其部屬堅守睢陽,吸引、牽制叛軍主力,為戰局轉變創造有利條件。齊王背約,客觀上起到了牽制諸王、打亂叛軍部署的作用。

歷史意義

此戰,漢初維護中央集權的鬥爭取得決定性勝利,諸侯王國維持了50年之久的特殊地位告終。戰後,諸侯王不再擁有實權,僅享受租稅收入,王國實質上與郡縣無異。七國之亂的平定,鞏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漢高祖分封子弟為大國所引起的矛盾,並為漢武帝以“推恩策”(推恩令)進一步解決王國問題,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